<TD></TD></TABLE>

    也

    参与了他们的合唱。

    外面该是海和美丽的晨曦1981年3月广州

    路

    page146

    离我家不远,有一条黑色的溪流,实际上,那是一条水沟,并不宽,

    却很长,沿着这个城市的边缘流过,划分了市内和郊野,那两旁是高低不平

    的土坡。黑水面上浮动着菜皮、杂物,有时还有小猫、小鼠的尸体;滋养着

    蚊子,散发着秽气,大雨的时节,黑水就泛滥了开来,有时流到了我家的门

    前。

    那条水沟已流过多少年了,它还因而有了一个名字:黄孝河。

    现在,这里已是一条宽阔的大街,马路上是车流的长龙,马路两旁是

    花圃和常青树。入夜,两长排整齐的路灯散发着温柔的乳白色的光辉,使我

    想起了北京的长安大街。

    难以想象,一两年以前,这里曾是如此荒凉凄清,流淌着污秽的黑水。

    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原是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

    而我也看到,人也有意识、有计划地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辟路。

    当在我家附近施工的日子,我常常到那里去走走。我看到人们是怎样

    站在淤泥中劳动,有时在烈日下,有时在风雨中。

    前不久,我到这一巨大工程的另一个地段去看过,那是寒潮侵袭的日

    子,战士和工人们顶着大风雪在泥泞中挖土、挑泥。他们单薄的衣裳上一片

    潮湿,我不知道那是雪水还是汗水。大路正在他们艰辛的劳动中延伸,

    通向更远的地方

    但愿走在平坦大道上的人们,记住那些风雪和泥泞中的日子,记住开

    路者的艰辛。

    但愿走在平坦大道上的人们,也是新的道路的开辟者:在生活的各个

    领域和在人生长途中,面向远方和未来。1987年12月9日

    好美一个湖

    “好美一个湖”

    晚上,我和老朋友方隽在他住的招待所的房间里谈天。已经多年不见

    了,要谈的话很多。有时却又默默相对。他在窗前站了一会,提出到外面走

    走。一走出招待所的大门,就感到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穿过了草坪之间的

    小径,又穿过了晃动着浓密树影的林荫道,来到了东湖边。闪烁着稀落星星

    的蓝色夜空笼罩着近乎黝黑的茫茫大湖。对岸,是朦胧的山峦和剪影似的高

    高低低的建筑,其中嵌映着点点灯亮。一片深深的寂静,只听得到轻微的湖

    水击岸的啪啪声和在那边树梢流动的风声。他自言自语似的说了这么一句。

    他和我是初中时的同学。建国以后,由于他所学的专业是地质勘探,

    到遥远的大西北去了。我们都疏于写信,联系不多。他在1955年的反胡

    风的风暴中因与我的关系而受到牵累。后来查明无事,却又没有逃过195

    7年反右运动那一关。其后就完全不知道他的音讯了。我偶尔念及他时以为

    他已经前几年却意外地辗转收到了他的一封来信,只简单地谈到他这几

    page147

    十年中虽颇经劫难却还活着,现在问题都已解决。我很为他庆幸。寄了一封

    信去却再没有收到回复。一星期前却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说他已到武汉,是

    来参加一个专业性的会议的,住的招待所在东湖边。约定会议结束后让我去

    看他,今天一大早我就赶来了。知道会议中已安排他们参观了黄鹤楼等武汉

    名胜。他虽住在湖边却还没有好好逛过东湖。于是,我陪他在东湖风景区转

    了一大圈。这是秋天,武汉最好的季节。这天又是星期日。阳光下到处都是

    兴致勃勃的游人、欢笑声和歌声。我们在人群中漫步,走过了梨园、行吟阁

    还坐着汽艇在湖上飞驰了一圈。到了先月亭。又去了磨山,参观了植物园、

    盆景园、果树园。进了楚城,逛了楚街。攀爬上朱碑亭。又登上了楚天台,

    眺望东湖全景走了这么多的路,又上山下山,我很疲累。看他也常气喘

    吁吁,却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游兴。“好美一个湖”在漫游中他好几次轻轻吐

    出这一句话。这些年,他跑过不少地方,到过昆明的洱海,杭州的西湖,无

    锡的太湖因而他的赞叹是有其份量的。

    他的赞叹中也许还包含着别一种感情。解放前,1947年的秋天,

    我曾和他一道到珞咖山武汉大学看一位朋友。我们在山上散步时曾看了看东

    湖,那时这里还不是一个游览地。

    湖上漂浮着几只渔舟,对岸丛丛芦苇,散落着一些茅舍一片荒凉。

    建国以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我经常有机会来,亲见东湖逐年的变化。他却

    是在阔别了四十多年后第一次重来,与当年留在他记忆中的荒凉相比,面对

    着焕然一新的湖光山色,已形成格局的各种建筑设施,看到那么多兴高彩烈

    的游人,他当然会有意外的喜悦并有深深的感触的。

    现在,我们面对的却是夜间的东湖,置身于另一种意境。没有了游人,

    没有了喧闹。星空。朦胧中的大湖,山影。点点灯光。细雨般的水声和风声

    如梦如诗。两个历尽风霜的老人站在这里,默默无语。我回想到四十多年前

    初看东湖的情景。想到几十年来这位老朋友和我自己的经历。想到时代的风

    云变幻。很难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只是轻轻说了一句:

    “好美一个湖”这句简短的话里当也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明天他就要离开这里。他说:“真想有机会再来。”我知道,他自己也

    知道,这样的机会是不多了。好在,他老年在外地,想到家乡的东湖,这一

    次留下的当是如梦如诗的回忆。

    那簇淡蓝色的小花

    这十年来,我的凉台、窗前和书桌上,总是放着一些花木和盆景。原

    先只有几盆,后来,通过移栽、分枝和好心友人的赠送,发展到几十盆了。

    每一天都要花一点时间去照看、经营它们。这在我算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

    休息。

    我的兴趣比较广泛,并不是那样特别嗜花,但对花还是有着感情。我

    喜爱它们的美丽,它们各自的丰姿,它们所显示的生机和象征着青春的绿色。

    每当一盆花由于我的经营不善而枯萎,而死亡时,心里就滋生起惆怅和惋惜

    page148

    之情。在这里面,还有这样一个原因

    在那“史无前例”的日子里,有一段时期我是被关在“单人牛棚”这

    四个字联在一起显然有语病里。那是一间堆放杂物的板壁房。门是从外锁

    着的。由一个负责监管我的“小将”每天为我送饭来。说真的,每当接过他

    板着脸送来的半凉不热的饭时,我是有点愧疚不安的,因为这真是“有劳大

    驾”。他有一次冷笑着说:“饭来伸手,我看你倒蛮享福咧”不过,如果他

    忘了或是被什么事情耽误了,我就只有饿一顿而这种情况是常有的。这

    倒没有什么,只是整天被关着,又没有什么书报可看,甚至被剥夺了和其他

    “牛鬼蛇神”一道学习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权利,实在感到很寂寞。

    我对自己的命运倒没有什么特别担忧,因为,反正早已有一顶巨大的帽子在

    头上了,再严重也不过就是如此吧。我只是感到寂寞。一天,忽然放我出去

    劳动,这使我感到意外地惊喜。因为,平时只有被审问、被批斗或陪斗时,

    才准许我走出那间板壁房的。是挖防空洞。别的一些“牛鬼蛇神”已经先在

    那里了。看见我去,他们大概也感到有点意外,都不理我,只有几个过去与

    我较熟的,暗暗地做了做眼色,算是打个招呼。我知趣,就到一旁独自挖土

    了。阳光很好,舒展着酸痛的筋骨,活也不算重,这样的劳动实在是一种享

    受。有一锄下去,我发觉一簇淡蓝色的小朵的野花被挖了出来,就俯下身去

    看了看,随手将它仍在一边。当时并没有什么存心不,也许下意识里我

    是想着什么。因为,后来我就小心地不让挖出的土将它掩盖住。当收工时,

    悄悄地将它放进我带在身边的茶杯里,而且还顺便撮了半杯土,蒙在脱下的

    外衣里面,带回“牛棚”了。

    当门被锁上后,我就急忙地将花栽在一个漏底的漱口杯里。花已经有

    些枯萎了。我在晕黄的灯光下久久地看着它,如同欣赏一件艺术品。我想,

    我能将它救活的。我一定要救活它

    第二天的黎明,一醒来,我就想到要做一件什么事。但究竟是什么事

    呢呵,是的,花我赶紧披衣起床到桌前看看,花还是蔫蔫的。漱口

    时,我又向它喷了些水。

    那两天我无数次地看着它,希望看到它的复苏,它的变化,它的生长,

    我祈求有什么奇迹会突然发生但它还是那样蔫蔫的。我感到很失望,感

    到很痛苦,似乎是面对着一个垂危的亲人。而且,我感到有些负疚:是我伤

    害了它的。但是,几天以后,我看到,它渐渐恢复生气了,花枝慢慢挺直了,

    小小的叶子伸展了开来,一朵朵小花绽开了笑容。我感到了发自内心的喜悦,

    久久地凝视着它,泪水蒙住了我的眼睛。呵,复活了,受摧残的小花又回

    来了,生命的绿色

    我觉得,那间破陋、杂乱的小板壁房有了生气。这一簇小花抚慰了我

    的寂寞,带来了光辉、温暖。我觉得,它是一首诗,一支歌。

    虽然,那只是一簇小小的不知名的淡蓝色的野花。后来有那么一天

    监管我的“小将”因一点什么事走进了我的小房。当他对我“训话”

    时,突然打住了。

    我的心猛地跳了起来,顺着他的眼光看过去,果然,他是盯在桌上的

    那一簇小花上。平时,我总是注意将花藏在杂物堆中的,这一天疏忽了。

    “呵,”他笑了笑,“你还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呀”他迅速地伸过手去,当

    我不顾一切地去阻拦时,他已将花扯了起来,扔在了地上,而且狠狠地踩了

    page149

    几脚“你,你”我简直说不出话来了,不知是由于惊恐还是由于愤

    怒。

    那以后的情况我就不想详细叙述了。当那位“小将”留下了一串夹着

    咒骂的“革命语言”,并带着威胁地吼叫“你等着看”走出去以后,我努力

    使自己镇定下来。环顾四周,我感到那小板壁房是更荒凉了,我被更难以忍

    受的寂寞包围着。当时,我下了决心我甚至是通过发誓来表示我的决心的,

    总有一天,我可以自由地养花,我要养许多许多的花。

    是的,现在我已养了许多的花。

    但我还是深深地怀念那一簇不知名的淡蓝色的小花。1990年除夕

    改旧稿

    海 滨

    我要写的只是在海滩上的一点遐想。

    今年七月到青岛去旅游这是我第一次到青岛。在这座三面环海的

    城市里,我当然要到海边散步。正是夏季,几个浴场中都浸泡着人,闪耀着

    各种花色的游泳服,岸上也是如织的游客。我很难以宁静的心情去面对海,

    而我以为,正是要在这种心情中才能领略海的神韵的。到崂山去参观,汽车

    中途休息。一下车就面对辽阔的大海。海滩上只有几个**着身子在奔跑的

    小孩。我向海走去。后来脱了鞋袜走在湿润的沙滩上,海浪一阵一阵有节奏

    地涌来,一直扑向我的双腿。蔚蓝的天空,辉煌的阳光,深绿色的大海,远

    方有几只小渔船如此庄严而和谐。回头看看,一个孩子用枯枝在沙滩上

    画着什么,忽然想到上初中时读过的沈从文的一篇小说八骏图,其中有

    这样一段情节:一位每天到海边散步的女郎用木条在沙滩上写了一句话:“这

    世界有人不了解海,不知爱海;也有人了解海,不敢爱海。”这是有意留给

    也是每天黄昏来这里散步的一位年轻的教授看的。所谈的海,其实是指她自

    己。这是一位淑女对一位绅士的爱情的暗示。当时我不大明了这句话的真正

    的涵意,只是从字面看去觉得话说得很俏皮,而且产生了一种对海的神秘感,

    一种梦幻的向往。

    时间过去了几十年,现在面对大海想到这句话时,我淡淡地笑了。作

    为一种爱情的暗示,这句话是颇有一点浪漫气息的,但对于真正的人与海的

    关系来说,它并不是准确的。不了解海,不知爱海的人是有的吧,而一个真

    正了解海的人,却不会不敢爱海的,虽然海上多雷雨,多风浪,吞噬过许许

    多多的人。一个爱海的人,不仅是爱海的辽阔,海上的壮丽的日出,海上多

    彩的黄昏也爱海上的雷雨和风浪,也许他们正是在雷雨和风浪中,他们

    才更体会到海的庄严的,而且,他们也是在同雷雨与风浪的搏斗中,体会到

    自己的力量。

    所以,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一篇文章中说到,在波罗的海旁的一

    个渔村里,渔夫们在海上的一块巨大的圆岗石上刻上了一行题词:“纪念那

    些所有死在海上和将要死在海上的人们。”一位拉脱维亚作家是这样解释这

    page150

    行题词的:“纪念那些征服了海和即将征服海的人。”

    当我年少时,曾经很欣赏沈从文书中那位女郎的话,而现在,当我已

    涉老境,面对大海沉思,我却更能体会渔夫们那一行题词的份量。

    马背上的水手

    有这样一幅照片:我披着风衣,骑在一匹高大的白马上,背景是苍茫

    的天空和奔流的黄河,显得颇有气势。这是今年4月去郑州黄河游览区旅游

    时,画家张善平为我拍摄的。当时我就说,要写一篇小文放马黄河边。

    同游的人都笑了。因为我只是租了一匹小马,在黄河的沙滩上小跑了一圈而

    已。三次在马上,这是几年以前我写的一首小诗的题目。那么,这是第四

    次在马上了。

    第一次是1940年在重庆南岸,当时我是个中学生。在一个星期天,

    和几个同学各租了一匹马。川马一般都很矮小,不会大跑,但善于爬山路。

    我们嘻嘻哈哈地沿着南岸的崎岖的山路走了一段。第一次骑马当然很兴奋。

    我想象着在希腊战场上手执长剑的拜伦,而且默念着他的诗:“在光荣与至

    善中,我将勇往直前,一无所惧,直到我被阻挡而没有什么能将我阻挡。”

    第二次是1951年春,我作为第一届赴朝鲜慰问团的一名成员到了

    朝鲜战场上。我和慰问团的另一名成员劳动模范李德心,被派到三八线以南

    的前沿阵地去。一个夜间当时我们的行动都只能在夜间,来接我们的战

    士为我们牵来了一匹马当然是真正的战马。当时志愿军中的马很少,我

    感到是太受到照顾了,不大好意思骑。而且,老实说,我也不大敢骑。那匹

    马就一直由那名战士牵着走。后来到了一条小河边的开阔地,我忍不住骑上

    去试了试。战马显然感到驮负在它身上的是一个生手,猛烈地蹦跳了几下。

    由于我抓紧了缰绳,没有能将我摔下,于是它狂奔而去。来接我们的战士的

    吆喝没有能止住它。呼呼的风声在我耳边流过。我紧紧地伏在马背上,感到

    一种飞腾的欢乐,但更多的却是紧张。不仅是怕摔下来那是碎石地,摔

    下来是够受的;更怕的是不知道马将把我带入什么地方去,我将脱离了来接

    我们的战士,迷失在战斗激烈的异国的战场上。来接我们的战士和李德心的

    惊呼声已听不见了。马还在流星般地奔跑幸好小两边还有一些运粮的战

    士,将马拦住了。

    第三次是30多年以后,我参加了一个诗人访问团,沿着大兴安岭跑

    了一些地方,并在黑龙江上航行了三天,又去访问呼伦贝尔草原。这是我第

    一次踏上神往已久的大草原,当然是喜悦和兴奋的。当地的牧民们是好客的,

    除了请我们在帐篷中喝羊奶、吃大块的羊肉外,还将他们放牧的马让我们骑

    着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地驰骋。牧民们在一旁照料,马很驯良,而且似乎也

    是好客的,不紧不慢地奔跑着,使我真正享受到骑马的乐趣。

    这三次在马上,加起来也不过一个多小时,真是令人发笑的。但我却

    为之写了一首诗,那是因为这对于我颇有一点象征意义:第一次在马上时是

    一个中学生,满怀朝气和向往;第二次在马上,我已是一个青年,而且是在

    page151

    战场上对于我,那更意味着是人生的战场;第三次在

    ...  </P></TD>

章节目录

曾卓散文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曾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曾卓并收藏曾卓散文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