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马上,是在我经历

    了坎坷的险道、绝望的深渊,穿越了20多年的艰难的岁月以后,终于面对

    在阳光下的浩瀚的大草原。

    而这一次在黄河游览区骑马,已是在我逐渐进入老境之时,说是豪情

    不减当年未免浮夸,说“老夫聊作少年狂”当是可以的吧。

    今年秋季,我去岳阳旅游,带着两岁多的小孙子浩浩又骑了一次马,

    开始他很紧张、害怕,但跑了两圈后他就乐得大叫了。我想,以后我骑马的

    机会恐怕很少了。让他成长以后放马驰骋吧。

    美国作家欧文斯通写有一本杰克伦敦的传记,书名是马背上的

    水手,有的朋友称我为“老水手”,那么,我借用这本书名作为本文的题目。

    1992年7月10日改旧稿

    50多年以前那真是遥远的过去了,读过巴金先生的中

    篇小说海的梦。这书名

    我很喜爱。对于一个少年来说,大海是迷人的,虽然当时我还没有看

    到过海,只是读到过几本有关海的文艺作品;梦幻是美丽的,我很喜爱萧乾

    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的书名:梦之谷。将梦和海联在一起,就更有魅力,

    带给我许多遐想和向往。

    我因而也有了我的海的梦。

    几十年后,借用海的梦作了我一首小诗的题目。内容是表白当年

    我曾梦想着当一名勇敢的水手,去征服很大很大的海洋。我逐渐长大了,一

    面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一面欢乐地歌唱,为的是寻找梦中的海,而

    那始终遥远而又渺茫。有一天,当我在夕阳的晚照中坐在山坡上休息时,遥

    望走过来的道路,因而惊语:

    看啦波涛起伏,急浪汹涌。

    如此壮阔,如此美丽

    呵,原来那正是我梦中的海,原来我一直就在梦中的海上漂航

    我在一则短文中提到这首小诗时说过:“我终于体会到,少年时的单

    纯、热情的梦想是可贵的。然而梦中的海并不像幻想的那样缥缈。实际上,

    生活就是海,那是比幻梦中的海更深沉、更辽阔,有着更多的巨浪和风暴,

    因而是更美丽、更庄严的海。”人们常说“生活的海洋”,我是通过几十

    年的经历,付出了许多的代价以后,才真正体验到这个短语丰富的含意和沉

    重的份量的。

    十年前,我还写过一篇题名海的梦的散文,那是读了王蒙以这个

    题目写的一篇小说所引起的一点感想。小说写的是一个在少年时向往海的

    人,经受了长期磨难后,第一次看到大海时的心情。在大海面前,时时使他

    想起年轻时的海的梦,时时使他意识到青春的消逝,时时提醒他当年的雄心

    壮志已磨蚀得黯然无光。然而,这种对年轻时的海的梦的回忆,又激发了他

    的热情。是的,他已无力在大海中畅游,然而,他有勇气去面对忙碌、简朴、

    艰窘的日常生活,他还可以游得很远,在那里在生活的海洋中小说写

    page152

    得很有诗意。我写那样一篇读后感,是由于引起了我内心共鸣,并想以此鼓

    励自己。所以我说,青春是可以消逝而梦是不应该消失的。我说,让我们来

    祝福一切在海上的人,一切在心中永远有着海的梦的人。

    现在,我又以海的梦为题来写这样一篇短文,那是因为,偶而翻

    读以前所写的那两篇东西时,不免有点感慨。我可以说是真正进入了老年,

    日子过得算是比较平静的,心境因而也逐渐平和。回想起少年时海的梦,回

    想起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和起伏浮沉,有时却又感到一种沉沉的寂寞。难道

    我现在只能是一个坐在岸边的老水手么

    关于老年的诗文很多,其中大都是能给人以激励的。最后,我常常想

    起的是惠特曼的诗给老年:从你,我看到了那在入海处逐渐宏伟地扩大

    并展开的河口。

    就只有这么一句,气魄恢宏而含义深沉。我以为可以将他所说的海解

    释为老年本身的象征。人的年龄增大了,也就有了更多的知识,更多的经验,

    更丰富的阅历,因而,也就有了明智的眼睛、宽阔的胸襟,生命的河流到了

    老年,才进入浩瀚的大海。

    我的理解错了么我只是想表明,老年人应该更珍惜逝水般的年华,

    应该还有新的海的梦。

    七星剑

    今年夏天到西安,随朋友逛旅游商店,看到有宝剑出售。怦然心动,

    想买一支。店员取了几支来看,都不满意。然而,从此要买一支宝剑的念头

    就常常在我心中浮起。

    我要买这样一支剑:剑长三尺有余,剑柄是古铜色,挂着一绺红色的

    丝须,黑色剑鞘上直缀着七颗闪闪发亮的星星。拔剑出来,寒光逼人我

    想的是近60年前曾有过的那一支“七星剑”。

    在汉口市一中念一年级时,经过了几次选拔,学校派我参加全市中学

    讲演比赛,居然得了第一名。所得的奖品就是这样的一支七星剑。在大会上

    为我授奖者名叫陈泮岭。不记得他当时是一位什么官员,但记得他是国术的

    热心的倡导者。

    我洋洋得意地背着宝剑回家。全家人当然欢喜不尽。传观一过后,那

    支宝剑就由母亲悬挂在床前。她再三告诫不准我动它。虽然那剑并未开口,

    她还是怕我不小心伤了别人或伤了自己,但我有时还是偷偷地站在椅子上取

    将下来把玩、舞弄一番。在闪闪的剑光中有过少年人的一些遐想:仗剑远游,

    闯荡江湖,路遇不平,拔刀相助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沦陷前,为了继续

    求学,我只身去了重庆。母亲则随祖父祖母及二叔三叔等逃难到广西省的灵

    川县。在母亲携带的少量衣物中,就有这支七星剑。抗日战争胜利前一年,

    在国民党军队湘桂大撤退中,祖父带着家人又一次仓皇逃难。搭不上车也

    搭不起车吧,一路都是步行。在惊慌、混乱的气氛中,在如潮的人流中,

    一家人被冲散了。母亲还幸得和二叔、二婶在一起。她原来身体就不好,途

    page153

    中风餐露宿,再加之焦虑不安,终于病倒了。她原是想到重庆找我的。我也

    一直焦虑地期望着她的到来。但她拖到了贵州省都匀境内,实在无力走动了。

    当时又风传敌骑即至。她不愿拖累二叔、二婶,就让他们先走,并拿出一只

    戒指让他们转交我。她一个人倚坐在一面破墙边,以后就没有了下落,当时

    母亲留在身边的就只有这支七星剑。

    母亲是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到我家的,几年以后就被我的父

    亲遗弃,跟着祖父生活。她当时还不过二十五六岁。我是她唯一的寄托和安

    慰,我十六岁时就与她辞别。阔别六年后,在那样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她凭

    着那一双包过的小脚想跋涉千里来到我身边,却未能如愿。在那样一种悲惨

    的情况下,从人间消失,只有那一支七星剑儿子的一件奖品陪伴她。母

    亲远去,我不知那支七星剑流落何方。我写过一篇长文和两首诗纪念母亲。

    而想买一支七星剑也用以来悬挂在床前的念头是最近才偶然引起的,却久久

    浮沉在心间。母亲逝去将近50年了。我知道她姓段,却不知道她的名字。

    她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也许我真的逐渐进入老境了,所以有时难免有怀旧

    之情,我当是想通过一件实物来寄寓我的怀念。而且,那也会引起我对如梦

    的少年时代的一些回忆。只是,岁月如流,万事皆变,我能在哪里买到一支

    像当年那样的七星剑呢

    巴金的一封信

    前几天,和老朋友朱文尧在闲谈中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一些旧事,谈到

    当年读了巴金先生的雾、雨、电三部曲后,他深深钦佩书中的杜大

    心、陈慧等人物,因而鼓起勇气给巴金先生写了一封信。

    文尧是我在汉口市一中时的同学,他比我高一年级。同时,我们又都

    是一个小型读书会的成员。参加读书会的除本校的几个同学外,还有别校的

    几个学生。这不是严密的组织,每周末集会,交换着看各自写的一些习作;

    谈谈读了一些文艺书籍和流行的哲学、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心得,更多的是讨

    论时局。开会不拘形式,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随便闲聊。那是1935

    年,在当时迅速突起的抗日救亡的浪潮中,各地都有不少类似的读书会。

    文尧当年不过十三、四岁,但已在一位朋友编的汉口时代日报副

    刊时代前上发表了一些小说和散文。他用的笔名是“叶夫”。巴金先生

    是他最敬爱的作家之一,他的思想和文笔都很受其影响,他在给巴金先生的

    信中说,他要像杜大心那样为革命而努力,甚至奉献自己的生命,不愿再上

    学了,想到上海当一名印刷工人,希望先生帮助他实现这一愿望。

    他事先没有和朋友们谈到写这封信的事,他以为巴金先生是不会回信

    的。然而,回信很快寄到了。文尧后来在一篇回忆文中是这样写的:“信封

    是纯白的。信笺是32开的米黄色的道林纸,流利的钢笔文字满满写了四页,

    落款是很熟悉的巴金二字的签名。信的大意是鼓励我要干革命的理想是

    好的,但是要到上海去当个印刷工人,他却没有办法。他劝我这个少年

    要干革命也要多读一点书。最后,他写道:我赠你两句话:奋斗便是生活,

    page154

    人生只有前进。”

    “巴金先生来信了”不仅对文尧,在我们这些亲近的朋友中也都成了一

    件大事。这一直成为我们好几天见面时的话题。从这一件事中,可以看出文

    尧当年那时他还不过14岁的热情和向往,虽然不免有一些天真的幻想,

    但却出自纯洁的心。无妨说,这也反映了当时朋友们共同的精神状态。而已

    有盛名的巴金先生愿意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初中学生回一封不短的信,给予恳

    切的忠告,也可看出对年轻一代的拳拳的心。他可能想象不到,他的那封信,

    特别是最后的两句话,对几个正在人生道路上起步的少年,起到了怎样大的

    影响。而今,我们读书会的朋友们,作为“老大哥”的熊家凤已不幸去世,

    也有个别落荒的,但大都经受住了时代的风浪。现在仍留在武汉的只有文尧

    和我了,两人都已年过七十,相对晤谈,回首往事,想起巴金先生的那两句

    话,比起少年时来,当然有更深切的体会。即使在今天,那对我们还是一种

    激励。我并愿以此转献给当代的青少年们。

    “黑龙江,黑龙江”几个人同时欢呼着。现在,我们是站在

    黑龙江边了。

    我们在塔河县停留了三天。下一个目的地是漠河县。这边县委的负责

    同志已答应派汽车送我们去。就在动身的前一天下午,一位本地区的朋友他

    是我们在同住的宾馆中认识的从呼玛县打来了长途电话,告知从黑河县开

    向漠河县的轮船恰好明天将在呼玛停靠,问我们愿不愿意改走水路,这样,

    就可以在黑龙江上航行三天。船票他可以设法,只是,能不能买到有卧铺的

    舱位,还没有把握,要看船上旅客的多少。我们访问团的领队邵燕祥同志征

    求大家的意见时,大家一致欢叫着赞成从黑龙江上走,有没有铺位没有关系。

    第二天早晨,告别了这几天在百忙中殷勤地接待我们,现在又赶来送

    行的主人县里的负责同志们;告别了塔河,我们十四个人乘坐一辆大的

    交通车,兴致勃勃地上路了。

    下午一点多钟,到达了呼玛,在县委招待所休息。两位上任不久的县

    长其中一位是女同志来看我们。他们都只有三十多岁,都是大学生,都

    已在本地区工作多年了,都显得那样质朴和热情,向我们介绍了本县的一些

    情况,并招待我们进了午餐。下午四时乘车去码头。于是,我们就面对久已

    向往的黑龙江了。

    我怀着异样激动的心情凝望着浩荡的大江。

    江水果然是泛黑的,白色的浪花轻柔地在黑水上翻动。两岸都是长满

    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树的山峦。百米外的彼岸就是异国,我是站在祖国的

    边缘线上。

    在山海经中,就有着关于这一条江的记载。由于它的水色是微黑

    的,而龙又是中国古代所崇奉的神物,它被人民命名为黑龙江一条神圣

    的江。我还看到了这样一个有关它的神话:“在那久远的过去,这里常年有

    page155

    一条黑龙,后来从北边飞来一条白龙。两龙乘云跃出,激烈相斗。黑龙吐珠

    为雨,旋尾成风,终于战胜了北来的白龙,此后,它以水为阵,蛰伏不出”

    参看门瑞瑜的漠河白夜

    “九一八”事件发生时,我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老师常常用沉痛的语调,

    谈到被强占的那一片富饶的土地,谈到“白山黑水”长白山、黑龙江,

    谈到那里的三千万受难的同胞。“白山黑水”从此深深地铭刻在我幼小的心

    灵上。抗日战争时期,“辞别了白山黑水,流浪到黄河长江”的悲壮的

    歌声又常常在我耳边震响。当我自己也不得不流亡时,也常常唱着这支歌,

    用以抒发自己对失去的故乡的怀念,对失去的国土的悲痛。我也听说过许多

    关于义勇军战斗在白山黑水间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而现在,我是站在早已解

    放了的国土上,面对着多少年来在我心中流响的大江,这条环卫着祖国的大

    江,我兴奋,我激动。黑龙江,是的,一条神圣的江。它是不会被缚住,也

    不甘心受辱的。它庄严而雄浑,用壮阔的波涛书写着历史,穿过曲折的峰峦,

    浩浩荡荡地流向前方

    虹 霓

    我们将要乘坐的一艘小航船停泊在岸边。没有趸船,一块跳板直接从

    岸上伸向船上,人们正在忙着上货下货。我们不急于上船,就在岸边散步。

    当我们乘车驰向码头时,我从匆匆的一瞥中感到呼玛是我进入大兴安

    岭后所见到的最美丽的小城。整洁的街道,高高的行道树,绿叶下一地浓荫。

    两旁的楼房各有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在参差中形成一种和谐。行人和车辆不

    多。小城在淡淡的夏日阳光的笼罩中显得那样静谧而安详。而它的江边也是

    漂亮的,有一条长长的两丈多宽的、石块铺成的林荫道。在这样的林荫道上

    散步,眺望黑龙江,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但是,船上的货物已经上下完,我们必须上去了。而那也正是时候,

    因为我们上船不久,就落起了大雨。我们挤坐在狭小的船舱内,兴高彩烈地

    谈天,听着江上哗哗的雨声。不一会,雨停了,忽然起了一阵欢呼声。谁在

    窗外大声喊:“来看虹呀”舱内的人都急急忙忙地穿过狭窄的过道,爬几步

    木梯,涌向船面的甲板上。

    看,在东面为雨洗净的淡蓝色的天空中,两条平行的半圆的彩虹从我

    们的岸边一直弯向对岸遥远的丛林中。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虹霓”。内环是

    虹,外环是霓。

    由于大多时间都是在城市中生活,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条完整的虹,

    何况是这样两条平行的完整的、瑰丽的虹霓。

    我也忍不住欢呼,接着就几乎是屏息地靠在船栏上,凝望着虹霓,凝

    望着在彩色映照下波光闪动的黑色的江流和绿色的山峦、森林沉醉在大

    自然以她豪放而又温柔的笔触所创造的画幅中。

    响起了汽笛声,在虹霓的环照下,我们的船慢慢启动了。

    暴雨,雨后明朗的天空,瑰丽的彩虹,在激流中乘风破浪地前进。

    page156

    这一壮丽的景色和一次难忘的航行溶合在一起,将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此岸和彼岸

    在三天的航程中,除了睡觉,我大多时间是倚站在船栏边或是半躺在

    船头的顶棚上渡过的,有时候还冒着微雨。为的是珍惜这难得的在黑龙江上

    的时光。

    我怀着奇异的心情望向彼岸,那边就是苏联。由于航道的关系,有时

    我们的船还更靠近那边一些。绵延不绝的山峦和森林,看不到人烟。我们的

    船在第一天下午经过了他们的一个小镇,可以看到几幢白色的两层楼房和一

    些木头平房。有几个大人和小孩在岸边望向我们。

    另一次是第二天晚上,我们的船经过他们那边一个小城,夜色中只看

    到一些房屋的黑影和稀落的灯光。曾

    ...  </P></TD>

章节目录

曾卓散文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曾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曾卓并收藏曾卓散文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