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外甥的

    被捕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只是劝姐姐忍耐和忍受,给姐姐一点钱以表示关怀。

    她愤恨弟弟胆小怕事,以冷嘲的口吻拒绝了他的关怀。她并不信仰宗教,但

    有些夜间,在那间显得空荡荡的屋子里,她祈求神灵使那些将要决定儿子命

    运的人们心软下来。但神灵并未接受她虔诚的祈求,儿子被流放到遥远的西

    伯利亚去了同情萨沙的上层人物也还是有的。布佳金萨沙的一个女

    同学的父亲,是老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前,曾在流放中与斯大林相处,

    现在任重工业部的副部长。他也了解萨沙。但他阻止了女儿和同学们上书保

    安局请愿的行动。他敏感到萨沙的被捕这里面肯定有复杂的原因。他暗地里

    打了一个电话给保安局的负责人别列金,请他对萨沙给予关照。别列金去听

    了一次对萨沙的审讯后,也相信萨沙是无罪的,甚至有些喜爱和器重这个正

    直、勇敢的青年。但他无能为力。他了解的情况更多一些:萨沙被认为是一

    个反革命组织中的一个环节。这个案子将向更远更高的地方延伸,释放萨沙

    就等于打开其中的一环,这是决不允许的。他虽是国家保安局的负责人,也

    只好眼看着萨沙受冤和受难。因为,他凭丰富的经验知道,如果他说错一句

    话,也将遭受灭顶之灾。他能做到的只是在可能范围内暗中保护萨沙,这才

    使萨沙受到了流放三年的较轻的处理。

    小说中以相当大的篇幅刻画了斯大林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他是这

    部小说的真正主角。因为,作为党的领袖,他的权力君临于一切之上,他的

    影响无处不及,一切都发生在他巨大身影的笼罩中。

    苏联30年代的许多巨大的矛盾,可以说是斯大林自身矛盾的反映。

    在小说中,一方面写到了斯大林为捍卫社会主义的斗争所作出的贡献;没有

    忽略斯大林作为一个领袖的才能:他有明确的目标,他有坚强的革命意志,

    他善于调动人民的热情和全部力量去完成他所提出的任务。另一方面,作者

    也着重地写到了斯大林作为领袖的哲学观点和权力观点。他认为,“为了在

    最短的时间把一个农民国家变成工业国,需要做出物力和人力的无数牺牲。

    人民应当做出牺牲。但是,只凭热情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必须强迫人民做出

    牺牲,为此需要有一个使人民感到恐怖的政权,要不惜一切手段来维持恐怖。

    阶级斗争不是日趋熄灭的理论给它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他认为,“仅仅以

    爱戴为基础的政权是软弱的政权仅仅以恐怖为基础的政权也是不稳固的

    政权。只有既以对独裁者的恐惧,又以对它的爱戴为基础的政权才是稳固的。

    能够通过恐惧唤起人民对自己的爱戴的统治者是伟大的人物。”在小说中表

    现出他正是力图这样实践,而且收到了相当大的实效的。小说也写到他对自

    己的权力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以至有时达到了过于敏感多疑的地步。即使对

    久经考验的老布尔什维克,即使对与他共同战斗的战友不,他不承认他

    们是可以与他并肩的战友,而认为自己是远高出于他们之上的也往往采

    取猜忌的态度。为了扫除被他认定的障碍和可能影响他的权力的人,他可以

    使用一切手段。譬如在小说中就细腻地写到了斯大林与基洛夫的关系。在表

    面平静的亲切的交谈过程中,却隐藏着复杂微妙的斗争。斯大林对于作为列

    宁格勒党委书记的基洛夫的崇高的威信和逐渐增强的权力,有着猜忌、不满,

    page40

    用各种口实想将他调离列宁格勒,调到莫斯科来,以削弱和打击对方的威信

    和权力。基洛夫则保持着警惕、忍让的态度,但不肯在原则上退步。斯大林

    是过于信任自己了,他将自己看得这样高,以致他是孤独的,他不愿与人,

    而别的人也不敢与他谈知心话。而他的权力是这样大,以至在他领导下工作

    的人,即使身居要职,也都是兢兢业业,只能依照他的指示,看他的眼色行

    事。在这种状况下,民主不可能真正发挥,投机钻营者有了向上爬的机会,

    官僚主义容易得到助长。萨沙以及许许多多人的类似的遭遇和命运,正是在

    那种政治环境和政治气候下发生的。那一年12月1日,基洛夫被暗杀了这

    一事件的真相到现在还没有弄清楚,苏联电视台称之为“千古之谜”。

    消息传到了西伯利亚,小说是以一个流放者的这样一句话结束的:“不

    管这是谁干的,我可以告诉您,黑暗的时代来临了。”事实上正是如此,基

    洛夫事件成了被美国作家路易斯特朗称之为“大疯狂”肃反运动的导火线。

    那是作者正在写的下一部小说的题材。

    我过去读过一些有关30年代的苏联小说,它们主要描述的是苏联人

    民英雄的气魄和建设的热情,那是由于**和斯大林的英明的领导和巨大

    的感召力。它们是有生活的真实为基础的,但其中大多作品的确包含着不少

    的粉饰。这种倾向在后来更有所发展,以致苏联文艺界展开过对“无冲突论”

    的批评那些批评现在看来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那些小说当然没有、

    也不可能反映如雷巴科夫所写的苏联社会生活和党内生活的这一面。

    我最早是从巴比塞的从一个人看一个新世界认识斯大林的形象的。

    与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向往结合在一起,他在我年轻的心中是一个伟

    大、崇高的形象。这些年来,我又读过不少有关斯大林的书和描写他的小说。

    随着历史的进展和一些事件真相的陆续披露,我对他的认识当然也有所变

    化。雷巴科夫笔下的斯大林的形象引起了我进一步的深思。他所刻画的斯大

    林的形象是引起争论的焦点之一。雷巴科夫说,他写斯大林的任何一个行动

    都通过了丰富的史料,是有所根据的。那么,小说中斯大林的那些内心沉思

    和独白呢他说:“进行这样的构拟,有两种方法:从已说出的内心独白出

    发设想出行动;或者相反,作家了解和看到了行动,然后根据推测出这个行

    动是如何考虑决定的。如果作家所写的内心独白与事情、与人物的行为具有

    有机的联系,而读者也相信思想的这种活动,那么这独白是站得住的。”这

    说得很好。一切以真人为对象所写的小说,都只能是这样构拟的。但人物的

    内心沉思和独白也应包括行动,也都要通过作家的设身处地的体验,这

    里面也难免带着若干主观色彩的。连大师托尔斯泰笔下的拿破仑以及其他人

    物都未免如此。但我们可以感觉到,雷巴科夫的确是力图思考和体验斯大林

    行为的思想根源和内心活动,力图创造一个他认为是真实的斯大林的形象。

    而且我们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比较丰富的艺术形象。

    作者对历史沉思,怀着沉重的心揭开了,30年代现实中的另一面,

    那是在苏联当前不少文章中接触到、议论到,而在小说中则少见的。作者的

    视野开阔,以审视的眼光面对严峻的现实,并以严格现实主义的精神将那表

    现了出来。读完了这部小说以后,读者也不能不感到心的沉重,也引起了深

    思。

    这部小说有什么意义或者可以问: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小说作家

    认为:过去是不能忘却的,历史的教训是必须记取的,今天的现实正是从过

    去发展演变而来的。要敢于正视过去的某些消极的因素和血的教训。个人崇

    page41

    拜,缺乏民主政治,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是造成许多无辜者的牺牲和悲剧

    的根源。有一位研究斯大林传记的苏联教授沃尔科戈诺夫说过:“人们的裁

    判会是清澈透明的,历史的裁判是永恒的。”对于斯大林及其时代的探讨以

    至争论还将继续下去。但无论如何这种探讨和争论是必要的,雷巴科夫以小

    说的形式参与了这种探讨。他的目的是在于要抛弃那些年代所积淀的沉重的

    负担,要摆脱不正常的心理气候,要净化和改善精神道德气氛,只有这样,

    才能加快时代前进的步伐。作者回顾过去,正是为了现在,更是为了未来的。

    作者还说:“通过讲真话培养出来的人,是有道德的人。社会也是这样。

    如果它用真理去哺育自己年轻的公民,那就是有道德的社会;如果灌输谎言,

    那就是不可避免地会使公民对社会本身漠不关心,缺乏责任感,玩世不恭”。

    那么,作者以审视的眼光面对严峻的现实,并以严格的现实主义精神将那表

    现了出来,除了作品本身的意义外,也是为了培养青年的道德品格和社会的

    道德风尚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小说,为什么作品被

    压置了20多年,得不到发表的机会,他仍锲而不舍。那根本的动力就在于

    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我不能评价这部作品所达到的真实性的程度,但我赞扬

    作者所追求的目的和他的坚毅的态度。一个作家应该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他不能不关心他们的祖国,不能不关心人民,不能不关心现实,他应该有他

    的爱憎,他的追求。他是一个作家,所以要通过艺术将他的感知表现出来。

    当然,那应该是真正的艺术。我不大能理解“纯艺术”是什么,也不大能理

    解什么是“为艺术而艺术”,虽然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存在,也为某些人

    所信奉。因为在任何艺术作品中都体现着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意向,我不

    必在这里分析那复杂微妙的情况。我只想说,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一切能

    带给我艺术魅力和艺术享受的作品我都欣赏,只要那是真正美的。而我更喜

    爱那使我对现实有更清醒的认识,给我以对人生的启迪,激发我生活的力量

    的作品。比起甜蜜的谎言和逃避循世的怡然自得,我更喜爱苦味的真理。1

    988年4月30日

    “天国”和“圣殿”

    读茨威格的走向天国

    斯蒂芬茨威格在一个题名走向天国的短剧中,赋予了自己一个

    奇特的、也是艰难的任务:为列夫托尔斯泰一个未完成的剧本在黑暗中

    发光写一个尾声。从艺术观点看,在托尔斯泰的剧作中,它不是很出色的。

    但从研究托尔斯泰晚年思想来说,它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那是一个自

    传性的剧本,剧中的主人公尼古拉米杰拉耶维奇萨雷左夫可以看作是托

    尔斯泰本人的化身。萨雷左夫的生活十分优裕,但内心极端痛苦。经过了长

    期的思考、反省,他深刻地批判了自己过去的生活,想重新作人,以适应他

    所创建的信仰。他认为自己的财富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从老百姓手中掠夺过

    来的,应该分给周围的穷人。然而,他的思想不为他的亲属所理解,从而引

    page42

    起了家庭矛盾。这与晚年托尔斯泰的状况极其相似。通过萨雷左夫,他

    表达了对生活和宗教道德的观点,而且,他想探求剧中的主人公,也就是探

    求自己生活的结局。但是,如茨威格所指出的:“不论是在这部作品中,还

    是真实生活中,不论是在1890年写这个剧本的时候,还是在十年后

    的1900年,托尔斯泰都没有找到下定最后决心结束这一切的勇气和方

    式。正是由于这种意志不坚的将就态度,使这个剧本的创作中途搁笔,成为

    残稿。最后的那个片断中,主人公完全无能为力了,只是哀求着,双手伸向

    苍天,祈求上帝帮助他结束这自相矛盾的生活。”

    但是,托尔斯泰终于以他的实际行动为这个未完成的剧本,也就是为

    他自己的生命,写出了一个悲壮的结束:在经过长期的思考、犹豫、自我斗

    争后,在1910年的10月,毅然离开了他生活了多年的、心爱的雅斯纳

    亚波良纳庄园,仓惶地弃家出走了。几天后死在一个小火车站里,一个陌

    生人的床上。

    托尔斯泰的出走已成为人们多次探讨过的课题:从事实真相到他晚年

    的思想状况,家庭状况,特别是他和妻子的关系茨威格则以一个独特的

    方式接触到这个课题。托尔斯泰为在黑暗中发光这个未完成的剧本最后

    两幕留下了一个提纲。他多次想完成终于没有做到。茨威格并不是依照这个

    提纲去补写这个剧本,而是直接以托尔斯泰作为主人公,描写了他的出走到

    他的死,作为这个剧本的“尾声”。他说:“我在这里所做的,不能看成是对

    剧本的完成,而应当看成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和一个未解决的冲突的**的

    尾声,仅仅是要使那个未完成的悲剧有一个庄严的收尾。”他的确是以严肃

    的态度,力图忠实地表达托尔斯泰当时所面临的矛盾,他的苦恼和追求。

    这个“尾声”的第一场,写到了两个大学生对托尔斯泰的访问,这两

    个大学生都是由于受托尔斯泰著作的影响而认识了现实的不合理,并促使他

    们投入反对黑暗势力的战斗的。但是,他们现在对托尔斯泰不满,由于他宣

    扬“勿抗恶”,宣扬“为着一种信念去忍受苦难,要比为了一种信念去杀人

    要好上一百倍”。其中一个大学生激愤地反驳他:“假如受苦受难是这么美

    好,这么有益,那么为什么您不身体力行呢为什么您总是喋喋不休地

    宣讲,而不能亲自去实践您的学说呢为什么您不做出榜样呢”这一质问

    深深刺伤了托尔斯泰的心。他痛苦地说:“我应当完全照您所说的,像一个

    朝圣者那样走到大街上去。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才好。我在灵魂的最深处

    感到羞愧,我为自己的卑劣深深内疚也许我还是受苦的由于我没有

    足够的勇气和诚实当众实践自己的主张,我也一样备受折磨。也许因此我在

    良心上所受到的折磨要超过**上的苦楚,也许主给我铸造的恰恰就是这个

    十字架,还有使我遭受无穷痛苦的府邱,我好像是被禁锢在监狱中,戴着沉

    重的镣铐”

    这两个去拜会托尔斯泰并与他争论的大学生当然是虚构的,但他们的

    确代表了当时某些激进的青年,他们曾是托尔斯泰艺术的热爱者,从中受益,

    激发了他们向黑暗势力作战的激情。现在又不满于托尔斯泰所倡立的教义,

    也不满于他的态度。托尔斯泰对于他们责难的回答也是完全合乎实际的,从

    中暴露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接触到了托尔斯泰出走的真正的核心原因。

    他与妻子和家人之间的关于对于他的书藉的版权的争执和其他的一些隔膜和

    纠纷只是在这一矛盾中派生的。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托尔斯泰果然实现了自己的主张,放弃了自

    page43

    己的财产,那结果又将如何呢那完全不可能改变不合理的现实,只是会使

    他的家庭和他自己的生活陷于难堪的困境。在那样的社会里,一个没有私有

    财产的家庭是难以生存下去的。我们也很难想象,托尔斯泰自己去种地,修

    炉灶,做皮靴,是不是就能够得到心的安宁。他的教义是不现实的,是

    谬误的。他的毅然弃家出走似乎使他实践了自己的教义,其实并没有解决任

    何矛盾,虽然他自以为是得到了解脱。结果,他死在一个小火车站里,一个

    陌生人的床上。这是一个真正的悲剧。

    但我读到茨威格的这个“尾声”时,还是感到了心的震撼。我不仅为

    托尔斯泰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所感动,而且,对于这样一个82岁的老人,已

    经有着崇高声望的艺术家,却依然怀着对生活的激情和探求生活真理的精

    神,不惜放弃一切,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使我不能不在他伟大的人格前低

    下头来。他是一个真正的“殉道者”。

    如果说,他虽然有着对生活的激情和探求生活真理的精神,但在对人

    生的认识上,在社会学的领域中,却只是误入了歧途的话,他的这种激情和

    精神却是使他创造出伟大的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虽然,他的教义也曾

    在他的作品中投下了阴影,留下了裂痕。

    他的作品能够那样深刻地反映现实,具有那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

    然是与他精湛的艺术素养和他的生活经验分不开的。而同样重要的是,跳动

    在其中的作者伟大、仁厚的心,和由此而产生的强烈的爱憎。他自己说过:

    “在艺术作品中主要的是作者的灵魂。”“作者对生活所持的态度,以及在作

    品中反映作者生活态度的各种描写,对读者来说至为重要,最有价值,极有

    说服力。”罗曼罗兰在比较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的创作态度时说:“福楼拜竭

    力要不爱他书中的人物,故无论这种态度如何伟大,它总缺乏光明的存在

    太阳的光明全然不够,必须要有心的光明。”他指出正是由于爱,托尔斯泰

    才能够参透生命的根源。同时,托尔斯泰对生活的探求精神一直贯穿在他主

    要的作品中。他说:“思想家和艺术家并不总是像我们习惯想象的那样安详

    地端坐在奥林匹斯山巅,思想家和艺术家应该同人们一起受苦受难,以便找

    到解救和得到慰藉。”他指出:“为了影响别人,艺术家是个探索者,他的作

    品便是探

    ...  </P></TD>

章节目录

曾卓散文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曾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曾卓并收藏曾卓散文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