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的纷乱和低沉。事实上,席勒

    的性格也正是复杂的。在本质上,他是他那个时代为自由而斗争的一个战士。

    然而,他也跋徨过,迷失过。一如梅林所指出的:“他后来自甘淡泊,也不

    无一点苦涩的厌世之感。”他的人生道路也是艰难的,经常贫病交困,在政

    治上受到迫害。但是,无论如何,他终于选择了不幸然而充满荣誉的命运。

    这篇小说正是通过一件小事,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

    小说中两次写到,席勒在纷乱的心情中想到了歌德。这是必然的,他

    创作华伦斯坦时,正是他和歌德十年合作的那个时期。他们是战友,相

    互鼓舞和影响。然而,他们又是敌手,相互以某种妒意的眼光望着对方,也

    许在席勒更是如此。他们的性格和命运是不同的。

    在小说中,席勒这样比较了歌德和他自己:“他也许是一个神,而并不

    是一个英雄。但是做一个神容易,做一个英雄却很难。”这当然代表了小说

    作者的看法。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这里分析这一看法。但可以指出,作为

    艺术家,歌德当然是更有天才更为博大的。但作为一个人,比起一生顺利,

    而且后来“在一个震撼世界的斗争时代,居然在一个袖珍版的德国小宫廷的

    小得可怜的铁笼子里怡然自得”梅林的歌德来,一生在逆境中苦斗,多

    次面对“沉重的时刻”的席勒,是更激动我们的心的。

    托马斯曼18751955在写作这篇小说时,当然融合了

    自己对创作甘苦的体验,也寄托了他自己与生活搏斗、对理想的追求的激情。

    小说是为纪念席勒逝世一百周年写的,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塑造了为了对人类

    的责任勇于与困难苦战的席勒的形象,而且,也是为了鼓舞和激励那些在生

    活中有着自己的“沉重的时刻”的人们的。

    是的,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沉重的时刻”,困难、

    挫折、障碍,在人生的长途中总是难免的。重要的是,要看到远大的目标,

    要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责任,要克服困难首先要克服自己灰暗、沮丧的心情。

    一定不要失去对将来的信心和对自己的信心。

    那么,“沉重的时刻”就不会是滑向深渊的斜坡,而将是飞跃一步的跳

    板。1982年4月

    pag5

    生活的诗

    关于太阳老人少女一个从远方城市来到西伯利亚写生的

    女青年画家,看到一位老人面对着落日坐在河边上。这情景使她感动。她要

    求为这老人画像。老人同意了。第二天的傍晚又继续画着。第三天的傍晚老

    人没有出现。一去打听,才知道老人已去世了。

    苏联作家舒克申的题名为太阳老人少女这样一篇短短的,而

    且情节如此平淡的小说,为什么竟如此深深地感动了我呢小说的最后,当

    那位女青年画家知道老人已去世后,她靠着篱笆哭了,“她为老爷爷感到难

    过,也为自己怎么都没能把他画好而难过。不过,她现在对人生和功勋的意

    义与奥秘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因此不知不觉地长大多了。”这篇小说也同

    样将进一步启发我们对生活的严肃感和对于人生的深思。

    老人八十岁了。原来是一个木匠。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卫国战争时

    期,牺牲了四个。

    现在还剩下两个儿子,只有一个在身边。他有许多孙子,分散在各个

    城市里。

    他的脸上满是皱纹。他的那一双深褐色的、干枯的手上也满是皱纹。

    可以看出,他是饱经风霜,劳累了一生。

    当他七十岁的时候,完全丧失了视力。他经常在傍晚时,出现在急流

    湍湍的卡图尼河的岸边,坐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向将要坠

    落的又大又红的太阳凝望是的,凝望,虽然他是一个盲者。

    “多好的太阳啊它多大啊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

    边的”老人对年轻的女画家赞叹着。他虽然看不见,却像看见了一样。

    他是通过他的记忆感受到这一切的;他是通过对于生活的爱一个衰弱老

    人的对生活的爱感受到这一切的。

    当少女问他:“生活很艰难吧”他惊讶地回答:“什么艰难,我不正

    告诉你,我们生活得挺好吗”事实上,在家里,儿子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

    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有气。孙子都在城里,家里冷清得很。

    吃饭时大家话也不愿说有什么话好说呢,吃完饭就铺床睡觉。是这样

    清苦、单调,几乎没有温暖的生活。然而老人的话并不是掩饰或矫情。他已

    习惯于这样的生活。他对于生活不作更多、更高的要求。

    那张画还没有画好,老人就不再出现在河边了。女画家在老地方等着

    他,两天,三天,四天,都没见来。他不可能来,他已经去世了。

    他的一生是那样平凡、简单。他眷念这生育了他的大地,但却以恬静

    的心来渐渐走向死亡。而他的死也正像太阳落下去那么自然。

    女画家来自远方的城市。她提着写生画箱漫步来到荒凉的卡图尼河边。

    她看到:将落的太阳,湍湍的急流,坐在一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古树旁

    的老人这一画面感动了她。

    她还年轻,只有二十五岁。她的心地纯洁、善良,能够从这样一个满

    头白发、脸上手上都堆满了皱纹、眼睛黯然无光、身穿蓝色印花衬衫的瘦削

    pag6

    的老人身上,发现了她在艺术上应该表现的东西。当老人推辞说:“我如今

    可不好看”时,她真诚地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通过两个傍晚的接触,她对老人了解得更多,因而有了更深切的尊敬

    和挚爱。出乎她意外的老人的死震动了她。她哭了。她为自己没有画好老人

    的像而难过,而且思考着人生,在这思考中成熟了起来。

    老人,一生勤苦,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力量,繁衍了后代其中四个儿

    子为祖国献出了生命。是他和无数与他一样平平凡凡的人,创造了世界。

    他们流了汗,流了泪,也流了血。

    他们是真正的大地之子,社会的脊梁。而他们从生活中所得到的极少。

    他们是默默无闻的,他们共同的名字是:人民。

    所以,年轻的女画家从老人简单、平淡的一生中,感受到某种不简单、

    某种了不起和意义深长的东西。她更深一层地理解到人生和功勋的意义与奥

    秘,不在于对荣誉和地位的追求,而是勤恳地工作,为大地,为别人,奉献

    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全部生命。所以,她迫切地感到“应该工作,工作,工

    作”

    一个衰弱的老人。一个年轻的少女。老人走向死亡,他像黄昏时的鲜

    红的太阳那样渐渐沉落于黑暗的幽谷中。而年轻的少女提着她的画箱正走向

    生活,像清晨的太阳那样泛起火红的霞光。太阳落下又升起,一代人消逝又

    一代人成长,湍湍的江水奔腾,历史的长河涌向无限少女从老人的身上

    得到了启发和启示,这将能够使她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坚定。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有着如女画家那样的认识和理解的。

    女画家就想到过,当她把老人的画像带到城里时,那位有才华的真正的画家,

    一定会生气地说:“又是皱纹

    为什么要画这个西伯利亚气候严酷,那里的人很辛苦。这是尽人皆

    知的事情。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呢有什么”是的,皱纹,有些人们,

    即使是那位有才华的真正的画家,却看不到“除此以外”的那个“什么”,

    隐藏在皱纹下的那个“什么”。然而女画家却为自己没有能够画好老人的画

    像而难过。这说明她真正具有一个艺术家所需要的素质。她没有能将老人的

    像画好,这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她对人生的认识和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

    我们相信,她从老人身上得到的启发和启示也将使她在艺术上成熟起来。

    但是,对这样纯朴、善良、勤劳的人民表示尊敬和挚爱的同时,我们

    不得不怀着痛苦的心情提出一个问题:对人类的发展和创造,作出了如此大

    的贡献和牺牲的人民,为什么到了今天一直到今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

    的生活还是如此单调、劳累、艰苦呢他们的胸前可以没有勋章,但是,他

    们应该有他们的欢乐的歌声,有他们的爱情和鲜花。他们应该真正成为大地

    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如果我们在一己的安乐中忘记了这一点,可以说是一

    种罪过;如果我们的一切努力不是朝向这一目标,那就不过是庸人或市侩。

    太阳老人少女在艺术风格上也是值得注意的。它描写的是两

    个普通的人,情节简单、平淡,篇幅不大,然而内涵厚实。

    作者没有付与老人和少女以名字是有其用心的。老人代表着千千万万

    普通的劳动人民,少女象征着新的一代。作者通过简单的情节对人生的意义

    进行了探索,而且接触到美的观念和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问题。然而,这里不

    是简单的图解和枯燥的说教,而是真正的生活的画幅。老人和少女都是生动

    的具体的形象,都有着真实的性格。

    pag7

    作者有时采用了某些象征性的手法:将要坠落的太阳,新升起的太阳。

    太阳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湍湍的急流。生长在水中的盘根错

    节的古树。结合小说的情节,这些都可以使人产生联想。然而这一切是

    有机地融合在整个生活画幅中,并不是外在地硬塞进去的,这里没有任何牵

    强,任何矫揉造作。

    作者的文笔是简洁而含蓄的。他一句也没有说到老人对生活的爱,然

    而通过老人经常坐在河岸上看太阳,我们感觉到了这一点。他一句也没有说

    到老人艰苦的一生,然而通过老人满脸满手的皱纹,我们知道了这一点。他

    没有说到老人对死亡的预感,而只是由老人说,他感到浑身酸痛,接着,他

    望着太阳落下去的地方,安详地,若有所思地望着。作者用短短的几行白描,

    就使我们感到了老人家中那种冷清、贫困的气氛,而且,儿子和媳妇对老人

    都并不孝顺、亲热。在和儿子、媳妇同桌吃饭时,八十岁的盲眼老人“挨在

    桌子边上喝着牛奶,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食盘,生怕弄得太响”。这平

    淡的两句话可以令人一哭。通篇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例子。作者不出面

    点明,他只是将生活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去感受、回味、思考、

    想象。这些生活场景和细节写得很自然,然而都是精心选择的。

    作者在文字表面也不流露自己的感情。但感情却融贯在全篇。这篇小

    说有着淳厚的诗的素质。这种素质不表现在这里面描写了落日、河流、古

    树,而在于作者的感情。

    在题材的选择上,这篇小说也为我们又一次提供了例证:生活有着无

    限丰富的宝藏,只要你是怀着真正的生活的激情,能够感受、理解生活的意

    义,你就可以淘炼出真金。这一点简单的道理,却往往是那些想用一个编造

    的情节说明一个人所共知的教条的作者,是那些带着主观的框框去看生活的

    作者,是那些只想在生活中猎取一些惊心动魄或曲折离奇的故事的作者们所

    不愿理解的。1981年8月20日广州筲箕窝

    历史的沉思

    读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札记

    我读到了苏联作家雷巴科夫的长篇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的有

    些删节的摘译听说有几个全译本,但都还未见出版,和几篇作者的访问

    记和有关的评论。对于雷巴科夫,我所知甚少,过去只读过他的两部小说:

    短剑和沉重的黄沙。仅凭这样一点材料来谈论这部书当然是冒失的,

    好在我只是想做一点札记,附带地谈一点感想。

    共分为三部的这篇小说是60年代开始动手写的。第一部完成后,很

    受一家杂志主编的赞赏,但作品未能刊登出来。作者并没有气馁,继续写第

    二部和第三部。在70年代末,一家杂志又登了预告,也受到了障碍未能刊

    登。一直到1987年才得以全文发表。它本身的命运就象征着时代的变化。

    它的发表是苏联当前所创导的“公开性”的一个表现。它在苏联文艺界和读

    者群众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在热烈的赞扬声中也夹杂着为数不多的严厉的

    pag8

    批评,这现象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小说也受到了国外广泛的关注。

    这的确是一部令人心情难以平静的书。

    它将我们带回到了遥远的1934年。星火杂志在发表这部小说的

    前言中说:“那是一个复杂的年头,像整个30年代那样复杂。那是有着伟

    人成就和令人痛心损失的年代,是空前热情和巨大悲剧的年代,是准备了伟

    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和有许多不必要牺牲的年代。”是的,那是一个有着

    巨大矛盾的年代。小说以广阔的视角,反映了1934年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莫斯科到西伯利亚;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从普通的大学生到党的最高

    领袖。其中有一些领域是过去的作品中很少涉及到或根本没有涉及到的。作

    者没有回避现实中存在的巨大的矛盾,而且以严肃的态度审视和反思其中存

    在的问题,探寻如何会发展到那种状况,今天又可以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阿尔巴特街是莫斯科一条有名的古老的街。小说主要写了居住在这条

    街上的一群青年学生他们是十月革命后成长起来的,是社会主义的第一批

    儿女,各自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精神状态,不同的生活经历和道路。

    其中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萨沙和沙罗克。

    萨沙是一个道德高尚、热情、正直的大学生。他是年轻的**员,

    没有经历过党内复杂斗争。凭着单纯的心和自己所信守的原则,他不窥视领

    导的眼色,不考虑后果,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他曾为无辜受到批评的他们

    学院的副院长辩护,因而为学院的党委书记他正是批评者所不满。后来

    又因别的两件事,被加以“反党演说组织者”的罪名,受到了开除的处分。

    他坚决不服,四处上告,才得以恢复学籍。他并未因此接受教训。不久后,

    又因为说了一句同情副院长的话,受到了更严重的打击。他的话是:“党首

    先应该清除的是投机钻营者,而不是副院长这样的老布尔什维克,因为前者

    给党带来的危害要比后者的全部错误都要大。”而这位副院长过去又曾经是

    党内的反对派。萨沙因而被捕了。他自己却也还弄不清那原因。在审讯中,

    要他承认与一个“反革命组织”有关系。他尽力不牵累任何人,不承认他所

    没有的罪过,拒绝在为他拟定的自白书上签字。他受到了流放三年的处分。

    他所蒙受的冤屈和打击,后来在西伯利亚流放中的所见所闻,使他对现实产

    生了困惑,从而逐渐走向清醒。他并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也并没有失去希

    望。他依然保持着对党和对祖国的热爱,依然愿为苏维埃而战。他认为错不

    在苏维埃政权,错的是那些并没有真心实意地使用苏维埃政权的人。他在磨

    难中是更成熟了。

    他的中学时的同学,同住在阿尔巴特街的沙罗克则是完全不同的。这

    是一个品格卑劣、善于玩弄手段的青年。对于萨沙的被捕,他表面关心,实

    际上缺乏同情。大学毕业后,他混进了保安部,使他得以利用职权,踏着无

    辜者的血迹染红的阶梯向上爬。同时他也为自私和贪婪所腐蚀,堕入黑暗的

    深渊。

    从生活状况看,沙罗克比萨沙要幸运得多,但作为人看,萨沙是在烈

    火的锻炼中受到洗礼,而沙罗克则逐渐归于毁灭。

    同住在大街上的他们几个比较接近的同学们,在跨出大学的校门后,

    也各自在生活的大潮中浮沉。有的贪图享受,在生活上逐步堕落;有的愤世

    嫉俗而自暴自弃;有的一度迷途,以后仍走上了探求真理的道路他们大

    都是了解萨沙,因而同情萨沙的。

    萨沙的母亲,一个善良的妇人,丈夫遗弃了她。现在,在一个深夜里,

    pag9

    一群人突然闯进了住宅,抄了家,并将与她相依为命的儿子抓走了。天啊,

    这是为什么呢凭母亲的心,她知道儿子是无罪的。她一夜就苍老了许多。

    她冒着严寒到每一所监狱去打听儿子的消息,每一次都失望。她奔走无门,

    连她的弟弟,一个重要冶金基地的负责人,也不愿、不敢为她的儿子向有关

    方面说几句公道话他反而认为外甥是为他脸上抹了黑,虽然他对

    ...  </P></TD>

章节目录

曾卓散文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曾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曾卓并收藏曾卓散文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