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这是何苦呢

    3睡眠,静心扫除一天的杂念

    人忙忙碌碌地度过了一天后,心里涌起的念头何止千万,它们对人体造成的各种影响、破坏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到了晚上,我们就需要睡觉,让心安静下来,进入没有无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全身得到了真正的休息,因纷繁思绪和运动而造成的破坏也会被修复,产生的毒素也会被排出。

    睡眠有程度的深浅,即有深度睡眠和浅度睡眠。刚睡着的时候,是浅度睡眠,易做梦,易被惊醒,这说明我们的心还没有完全安静下来,身体活跃的部分还很多;等进入深度睡眠后,就不会做梦,不易被惊醒了,而且,体温会下降,心跳会减速,呼吸会变得深长缓慢。人体的组织修复、机体排毒工作都是在这时候进行的。

    所以,睡觉不仅是为了解除身体的疲劳,更重要的是缓解精神的疲劳,修复精神活动给身体带来的一切破坏,扫除精神活动在身体内产生的毒素。它让精神完全闭合起来,以便关门打扫,等第二天早上我们起床的时候,又会神清气爽,精神百倍了。正如我们一早出门,发现街道上干干净净,面貌一新,这是清洁工人晚上辛勤劳作的结果。

    为什么睡眠必须在晚上进行呢,因为夜晚属阴,是人体的闭藏期,此时,我们精神的活跃程度降低,更容易静下心来,于是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白天则不然,白天属阳,人体全身的细胞都是活跃的,精神活动也处于相对亢奋状态,所以,一般人白天不容易进入深度睡眠,哪怕再累,白天睡觉都容易醒。由此又引出一个更为严肃的问题了。

    我的很多朋友都是从事比较自由的脑力劳动,比如学者、作家、自由职业者,他们不用朝九晚五地上班,能够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他们中间十有**是”夜猫子”,就是晚睡晚起,晚上三四点才睡觉,有的甚至要奋战一个通宵,白天睡觉,下午才起床。若要问为什么,他们都会说:”晚上心静,读书、写作效率高。”其实我也有这种经验,以前我何尝不是这样呢但这样一来,白天的时间就无所事事了:中午起来,把中饭当早饭给吃了,下午心里很散,看书写作都没精神,只得出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见见人什么的,晚上回来后,才能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一直做到很晚才睡。后来,我才明白,晚上心能静下来,是为了睡觉的;在其他时间段,睡觉的质量都不如这个时候高。也正是因为我们的心气太浮躁了,思绪太纷繁了,所以我们才感觉白天看书学习静不下心,非得掠夺晚上睡觉的时间不可。这样下去,长期得不到高质量的睡眠,对身体是极为不利的。”早睡早起,长命百岁。”这句朴素的话里蕴涵的养生之道的确是太多了。

    4静坐与发呆

    静坐的要领是尽量做到没有杂念,但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很多初学静坐的人都说:”我平时也没什么杂念,怎么静坐时杂念一个接一个”其实,我们平时的杂念也非常多,甚至比静坐的时候多好几倍,只不过我们没能反观自身,所以没能觉察到而已。静坐的时候,心静下来了,所以每出现一个杂念都会引起足够的注意。就像空气里飞满灰尘,我们看不见,而在从外面射进来的一束光柱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灰尘在飞扬。一旦发现自己心里又起了一个念头,就要马上用心,不要再让这个念头继续下去,也不要让这个念头转变成其他念头。所以说,静坐,其实就是训练我们熄灭各种念头。即使做不到万念俱寂,只要用心去熄灭杂念,以后杂念自然就少了,不但再静坐的时候杂念少了,而且在平时杂念也会少得多。这对我们的身心是非常有好处的。

    也许有人要问:发呆的时候不是也没有任何念头吗发呆是不是有和静坐同等的功效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我们发呆的时候,念头是很多很多的,心被念头控制住了,不管别的了,于是浑身都呆了,不动了,这就是发呆。当你把一个发呆的人唤回过神来,问:”想啥呢”他一般会说:”什么都没想。”其实他想了很多,只是都不值得说或者不知从何说起而已,甚至,连他都忘了自己想些啥了,那些念头像走马灯似的跑过,他自己也没能记住。

    发呆是很伤人的,它意味着一个人的杂念繁多到了让这个人停止一切其他活动的地步。托尔斯泰小说中的那些妓女,终日无所事事,有时发呆能长达一两个小时,终日昏沉、疲倦,状态极差。

    如果说,发呆是在静静中放纵自己的思绪,让杂念肆无忌惮地奔腾,那么,静坐则是在静静中收束思绪,遏止杂念,这是相反的活动,绝不是一回事。

    心灵之药

    1引导思绪,让每一个念头都成为良药

    静心,需要杂念少,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有任何念头。一个人怎么可能永远不起任何念头呢念头耗费人的元气元神,好比洪水猛兽,越是围追堵截,它们奔腾得越厉害,所以还需要有办法对它们进行疏导。这就要用到历代养生家说的”观想”。

    我们不要以为这又是什么高深的”禅定”功夫。说白了,”观想”就是想象,在想象中看到一幕幕景象。我们为工作拟定一个计划,肯定会想象这个计划会得以实施,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会想象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年轻人在去一个手工作坊面试的路上,会想象面试顺利通过,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干得特别出色,深得老板赏识和重用,然后娶老板的女儿这些都是观想,它对人的作用是不可思议的,往往,当一个人以特别强的心力去观想某种情况的时候,境随心转,他观想的这种情况就极有可能变为现实。

    人人都会观想,只不过有的观想是积极的,有的则是消极的。养生家的观想则全部是积极的观想,哪怕是不好的事情,也要往好的方面想,以此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喜悦。这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了,不过,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普通的人也就不难做到,有的人甚至可以本能地做到这种完全积极的观想。

    一个人在病中,观想是最多的。吃药的时候,他会观想药物在体内发生作用,吃进去后会修复人体的损伤,或改善人体的内环境,或杀灭病菌,最终把病治好。我小时候很喜欢做这样的想象:感冒的时候吃了点感冒药,我就想象这些药吃下去后化成无数的微粒,它们组成一支庞大的军队,在身体里面到处搜捕感冒病毒,零散的病毒,遇见就被杀了;有的地方病毒势力特别大,它们倚仗优越的地势,深沟高垒,很不容易消灭,于是我军就攻城,一场恶战,病菌被消灭了很多,我军伤亡也不少;病菌繁殖得快,新的病菌要不了几秒钟就长大了,可以上阵了,我军也从身体其他部分赶来增援。双方恶战了整整一个上午,正在人困马乏之际,恰好到了我吃药的时间,哈哈,这回可好了,我军又增加了一支庞大劲猛的生力军作为后援,敌人闻风丧胆,弃城而逃。我军乘胜追击这样想的时候,心里就很快乐,吃药的时候,那心情就像一位运筹帷幄的元帅调兵遣将似的,自信胜券在握。那时候不懂事,只是胡乱想想,但现在看来,这些观想对治病是非常有积极作用的。

    2从万事万物中汲取精神能量

    当然,有益于治病的观想,还不止上面那些。其实,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比如太阳、月亮、大地、草木、河水等等,都可以被观想成治疗疾病的良医良药,也可以被观想成疗伤养生的能量之源。当阳光或月光照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可以观想这种光照进了我们体内,体内的环境也像大地天晴一样,心火升起来了,脾土暖了,肾水蒸腾起来了,肝木舒展了,肺金也不再被锈蚀。大地、河水是养育我们的,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而是有灵性的,它们为我们提供物质能量,也为我们提供无形的精神能量。树木也是如此,当我们生病的时候,通过观想它分到一些生机,也给人很多的信心。对于学佛者来说,最能提供精神力量的,是对佛的观想。佛象征着宇宙间最高的安详和喜悦。

    其实,不论观想什么,都是用它作为激发我们内心精神力量的一个工具,其治疗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智慧,也就是信心和开放性。在观想力量的作用下,我们放下了狭隘、僵硬的态度和感觉,而这种态度和感觉,恰似万病之源。正确的观想意念作用于身体,我们体内自然就产生了治病养生、益寿延年的灵丹妙药。

    但可悲的是,现在病人的观想往往没这么乐观,他们进行的是有害的观想。癌症病人收到化验单后会想象以后将接受手术、放疗、化疗,最终无法治愈,痛苦死去,身边的人也在帮着这样想,于是这个人就生活在一个绝望的环境中:所有人都认为他要死。于是,要不了多久,他也就真的死了。有人提出”念力医学”,强调人的心念的治疗力量,其实用的就是观想的原理。

    3正见:控制疾病的法门

    提到”正见”,可能马上就有人警觉起来。他问:”正不正,有标准吗凭什么你的意见就是正的,我的看法就不正,就是邪见”问这话的人心态就很成问题。这是什么这是不服人啊,阴木禀性,伤肝伤脾。何况我们现在讲的正见,不是他理解的这个意思。

    正见,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不想过去,也想未来。”活在当下”,不是有很多人这么说吗但他们的意思是,活在当下,我就是要当下及时行乐,啥都不管。这又不对,因为及时行乐,也是需要条件下才能实现的,比如你走在路上,怎么及时行乐身无分文,又怎么及时行乐

    正见,是时时刻刻都要保持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此刻在做什么,就专心致志地做;此时此刻感觉到了什么,就专心致志地去体会,不想这之外的事情。这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专注”。只是”专注”这个词比较宽泛,因为专心致志地想从前的事情和过去的事情也叫”专注”,但就不叫有”正见”了。

    过去的是烦恼,未来的是妄想,都是虚幻的;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只有当下,当下才是实实在在的。而当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弟子季路问孔子对死的看法,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这也是在强调一种正见。你活着的时候做好当下就是了,死是未来的事,现在何必为之烦恼呢

    日常生活中需要正见,才能单纯、快乐、没有烦恼。

    在病中,我们更需要正见。感到身体不舒服了,去医院一查,结果是一个挺可怕的病。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你身上,怎么办很多人马上就心里不安了,主要是恐惧。他怕,怕病情恶化会有更大的痛苦;怕治不好,死了;即使不死,也怕治病会让他倾家荡产。其实这都是妄念,有这些妄念,人的心就虚了,就没有气力了。于是,这些烦恼的念头,使病人把自己残存的心力全部专注在自己的病痛上,他心里想的是病毒在一点一点地吞噬他的健康细胞,或是肿瘤在无情地扩散,步步为营,不可阻挡。他会变得非常非常敏感,有一点变化或痛苦,他就会在想象中夸大。

    病中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持戒修行的人都知道,就像醒着的时候能用十分功,睡梦中就只能用一分功那样,你不能保证你在梦中不胡作非为。所以,”夜梦验功夫”,如果在梦中都能不生妄念,言行如法,那这个人的修行就相当了不得了。同样,正常的时候如果能用十分功,病中就只能用一分了,病中心力不足,加上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妄念全部涌起来了。

    这时候,人应该怎么想人真是愚痴啊,你在那儿一味地害怕、一味地烦恼,有什么用病痛被强化了,原本虚弱的心更加上了恐惧和烦恼的重压,哪里还有什么战胜疾病的潜能这不是自己给自己吃毒药吗

    圣贤闻过则喜,如果我们在病中能保持正见的话,会感到生病也是一种快乐和幸福:

    首先,生病意味着我们的心是明朗的,身体出了问题能马上有反应。有的病人,从来不生病,一生病就是大病,一查出来就是某某癌的晚期,为什么,就是因为心主不明,感觉不到,身体也不能及时显示对应的病理特征,提醒人的注意。

    其次,生病是对身心的一个警告,这时候我们会想,肯定哪里做错了,不然不会生病的。或者是行为上的过错,或者是心理方面的不端,或者是饮食起居方面的不健康,它们导致了疾病,我要好好忏悔,以后决不敢再犯了。有了这种忏悔心,警告也就会解除了。佛家讲病苦能”消业”,就是通过受苦把以前做的孽障消除,达到身心清静,所以他们生病的时候是很愉快的,他们会想象疾病是一把扫帚,扫除了自己身上的一切污垢,等那些污垢扫除尽了,身体上就又是清静的健康了。

    再次,生病让我们放下世俗的东西,这时候,世间的事情都不会再来纠缠我们了,我们的心可以回到自身,学会放慢生活的脚步,欣赏生命的美丽和珍贵。此刻生命还是如花一样盛开着的,这样就可以让我们欣赏、让我们快慰了,至于何时花谢,管这个干什么呢

    如果我们在病中有这种喜悦,心境该有多宁静祥和我们现在的医疗,很注重减轻病人身体上的痛苦,开刀有麻药,不疼。但是,对于心理方面的痛苦,却没有考虑如何减轻,甚至认为这个不重要。你想,病人浑身插着管子,连静脉都是模拟的,他会怎么想会不会害怕,会不会着急谁的心经得起这样的煎熬啊这时候医生必须好好开导,让他提起正见,这才是一剂消除心灵痛苦的良药。

    4专注疾病以外的东西,让疾病自讨没趣

    我们在前面曾提到,很多知识分子因怨气太重而体弱多病,甚至英年早逝。但也有的知识分子不然,他们很长寿。这又是为何我拜谒过很多这样的老先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豁达乐观,同时专注于学术,对自己研究的学科有一种由衷的热爱,乐此不疲,”不知老之将至”。

    专注,也是用来熄灭思绪和烦恼的方法之一。一个人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就会熄灭其他的念头。当然,前提是,值得我们专注的这件事必须与自己的贪欲无关的,最好是正义的、有意义的事情。否则,如果专注于自己的贪欲,不仅不能熄灭思绪和烦恼,反而会使人进一步陷入更大的烦恼和病痛之中。

    专注,是养生的良药,又是治病的捷径。

    我国著名学者钱穆初到香港的时候,条件十分艰苦,病了,躺在新亚书院一间教室的地上,他的学生来看他,他说,他想看王阳明全集和朱子语类。这也太出乎学生们的意料了。但这样的病人,病都容易好。

    古人讲,人生在世须”发大愿”,忘却小我,以慈悲之心去发愿做大事。至少,这样可以把注意力从疾病本身挪开。大事激发起人自身的潜能,疾病与之相比,微不足道。这就好比我们爬楼梯,平时要你爬到六楼,你会觉得有点高,但如果你要去十五楼,恰好电梯又停电了,你必须爬上去,这时六楼对你来说太低了,不知不觉就爬上去了。生病自愈,对于我们来说,充其量只相当于爬上六楼,很多人因此就没有爬上去;如果我们心里有爬上十五楼的决心,这点身体上的毛病还用放在眼里吗

    这类的例子有很多。好几年前,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有一个叫孙万鹏的人,爱好哲学。他认为,在认识论中,如果人类已经认识到的东西是”白”,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是”黑”,那么,介于黑白之间的那部分就是灰,他立志要建立一门新的哲学,叫”灰学”,专门研究这一块。就在这时,他得了癌症,医生认为他只能活一年多。他很绝望,最后的愿望是能在临死前把以前对”灰学”的构想写出来。于是他辞掉工作,专心著述。构想是容易的,把构想写出来则是难的,他克服各种困难,买来大量哲学书,仔细研读、思考,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写作和研究上,癌症几乎被他忘了。就这样过了两年,他的书已经写了两部,但还是感觉言不能尽意,于是开始写第三部书。三年后,第三部著作告竣,而他还没有死。去医院一检查,他的健康状况居然良好。

    有时候,疾病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你越专注于他,越哄他,他闹得越厉害;你不理他,他也觉得无趣,就不怎么闹了。在病中,你如果念念不忘这个病,越想越担心,越想越无奈,那么,疾病只能变本加厉地折磨你;你若专注于其他,心里把病忘了,病也就自讨没趣,甚至悻悻而逃了。

    5善念:心中天赐的灵药

    我们前面提到,恶语、恶念、恶性都会破坏身体的某些机能。比如讲脏话、粗话的现象,现代人明显比古人多,他们这样伤害自己但自己还觉察不到。其实,讲一次脏话和粗话就是动了一次恶念,也为产生更多的恶语、恶念和恶性埋下了一颗种子。长期下去,恶的东西成倍增长,这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就堕落下去了。所以,每说一句恶语,虽然是发泄了一次情绪,但更是增添了一分烦恼。

    我们心里的善念本来就少,尤其到了病中,善念就更少了,怎样才能唤起善念呢我只能教一个方法:念佛。

    有一次跟一个对佛教毫无了解的朋友去寺庙,听到音响里一遍又一遍的”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他忽然说:”奇怪,这同一句词儿同一个调儿都重复了八百遍了,怎么就不觉得烦呢怎么越听越觉得好听呢”我真为他高兴,多有善根的人啊我们在街上,如果听到哪个商店里一遍一遍地重复某一个广告,早就烦死了。我们发现一首好听的流行歌曲,于是一遍一遍地听,结果听了几遍就开始觉得腻味。但听佛号则不然,即使是一个对佛教一无所知,对佛的功德一无所知的人,听到念佛也会很欢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心灵深处有某种不可说的东西在与之相契合遥相呼应,那就是佛性,是善根。即使不这样解释,至少可以说明,念佛的时候,那几个字发出的音能对人的五脏六腑产生很好的震动,让人愉快。这就是最好的药。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是有善、有恶的,恶语呼唤出心里深处的恶,而良言则能呼唤出内心深处的善。由此我们知道佛教徒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普度众生,慈悲无限,他是一切善的标志。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赞叹佛的功德,体会佛的慈悲,观想佛的光明,心中生出无限的欢喜。这样,我们内心深处的善就被呼唤出来了。众生皆有佛性,善,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佛性。善良慈悲的佛性,至少能让我们看破烦恼,获得自在,这是小乘;它还能让我们舍弃小我,利益众生,获得更大的自在和欢喜,这就是大乘了。所以,

    ...  </P></TD>

章节目录

心灵能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唐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唐略并收藏心灵能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