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一种生活态度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巧遇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欣喜地对她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并以香花供佛,依据经典,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信徒非常高兴地回答:“这是应该的,每天我来寺礼佛时,感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一样的清凉,但是,一回到家中,就开始心慌意乱。请问禅师,我一个家庭主妇,如何才能够在琐碎烦闷的生活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后的花梗很难吸收到水分,鲜花就容易凋谢”无德禅师说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道理也是这样的。

    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只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信徒听后,欢喜作礼谢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无德禅师说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要到寺院中生活呢”闲适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已经不多见了。看看周遭的人群有谁不在忙碌,也不知为了什么,反正总是匆匆的身影。柏油路上高扬着汽笛声,充斥着令人作呕的汽油味,人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拖着沉滞的步伐,带着满脸的倦容,或许还有一嘴的怨气,来去匆匆。生存永远是最大的课题,因生存而奔波劳碌倒也无可厚非,只是,人生很是短暂,为了生计的挣扎何时是个尽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没必要的,哪里有那么多的忧愁悲绪纵使有,何必做胸中块垒,耿耿于怀难道不怕生命因此而脆弱吗太多的疑问似轻而重,不时地敲打我们的心灵。可是,透过重重迷雾,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态度的问题。态度决定一切,很多人都听过,但很少人能领悟,进而实践。有了好的态度,生命便有了质感。闲适是一种生活态度,涵义深邃,说来容易,做来却难。生命急促,在逼仄的空间中拿出优游的态度来,着实不易,但为了更优质的追求,这是唯一好的选择。品茶、钓鱼、读书、作画、看电影、听音乐、旅行都是悠闲的,为短暂的生命拓展了无限辽阔的境界。它们的存在是为了不让生命变得干枯萎缩,而是丰盈饱满。人都有追求,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为此,可能孜孜以求,不懈地奋斗。但一样是为了美好的前程,却有迥异的结果。理想是高尚的,但它指引着我们一味地努力而不懂得欣赏生命的瑰美,目标固然令人兴

    奋,但沿途的景色也是不容错过的,一旦错过,还有什么可以填补生命中的缝隙那些一味追逐利益的人只有无血色的生命。物质,多了总会累人。**也是。人若屈从自己的**,便会被其吞噬。这不是耸人听闻,古今中外,因无穷的贪欲而身败名裂的不胜枚举。闲适可以让我们滋滋润润地过日子,有意味,有情趣,而不堕落,不无聊。提倡闲适,并不否定对于物质的追求。只是这追求,不是欲海无边的,而是有限度的自给自足。闲适的味道在于丰满自己的心灵,不感觉生来就是劳苦的、迫不得已的,而是人生无限好,有许多意味饶然的东西等待我们去追求和品味。

    目标在于实现,不在于高远

    方丈带着一大一小两个和尚在寺院里修行。有一天,方丈派遣师兄弟俩去指定的地方布施。两人各领了一部分财物便匆匆上路。行至中途连遭大雨,师兄弟依旧风雨兼程。不料,一条大河拦住了他们的去路,河面上的桥已被洪水冲塌,河中也没有任何船只过往。师兄坚持带着财物返回寺院,师弟则主张就地布施,师兄弟只好各行其道。大和尚带着财物原路返回,一进寺院就去见老和尚,并禀报了途中所遇。老和尚双眼紧闭,只是低低地哦了一声,便打发他去休息。

    几天后,小和尚布施完回到寺院,方丈一见他便问:“你布施完了吗”小和尚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回答:“师傅,弟子已完成布施。”方丈继续追问:“那你去哪儿布施的呢是不是我指定的地方”小和尚并没有直接解释,而回答说:“弟子布施的地方不是师傅指定的地方,但遵照师傅的意愿,已把所带财物布施给了最需要帮助的人。”方丈非常满意小和尚的回答,不久就让小和尚做了寺院的住持。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远大目标,但当这个目标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实现时,是不是就这样放弃呢如果目标还能实现,也没有改变初衷的话,放弃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不如学学小和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再设定一个目标,并实现它。慧远禅师对寺内的僧侣说:“山的顶峰有大觉悟。”僧侣们一听,便纷纷准备登顶。许多僧人商量好联袂而行,他们天刚拂晓的时候就出发,带上充足的食物和水,齐心协力地朝山顶发足狂奔,中途要是累了只稍作休息,渴了饿了补给一下,心智全在山顶。唯有一个小沙弥,不与师兄弟为伍,独自而行,不慌不忙,时而为青山的奇峻秀丽发出由衷的赞叹,时而为鸟儿的自在高翔生出油然的欢呼,心底全然没有山顶的觉悟。等小沙弥登到顶峰的时候,师兄弟们已然焦急地等候在那里。小沙弥就问:“师兄,你们怎么这么着急啊头上的汗都滴下来了。”师兄们说:“我们找不到觉悟啊。”下山后,慧远禅师说道:“觉悟不在终极,而在当下。山顶的觉悟虚无缥缈,沿途的觉悟才能收获于己心。这次考验,小沙弥可得大觉悟。”生活如禅,只有沿途可以撷取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何必步履匆匆地追求虚无缥缈的幸福呢生活就是这样,太紧张就会出乱子。做什么事情都要按部就班,不紧不慢,不能为了“完工”而不顾惜自己的身体。

    目标是人生取得成功的指针,一世的辉煌也由无数个目标垒成,脚步要踏踏实实,目标要一个一个地实现,不要三心二意,幻想着成功可以一蹴而就。节奏要慢下来,目标要一个一个地征服,既要享受过程,又要欣慰结果,如此生命才算得上饱满和充实。这个世界上没有大事和小事之分,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实事。不要以为你一生下来就是干大事的人,如果你不学会走路,你永远也享受不到奔跑的滋味。你可能从小就立下了鸿鹄之志,但你很可能会一事无成。你总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可是你连第一步都无法跨出去,还有什么资格谈四方燕雀不知鸿鹄之志,但燕雀虽小,五内俱全。燕雀的目标是下一站,这或许会被鸿鹄讥笑。鸿鹄的志向是鹏程万里,可是鸿鹄可能永远处于无法达成目标的焦渴之中,而燕雀则在一次次的胜利之中前进得更远。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纵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一步登天。高山仰止,你只能一步一步地攀登,只有这样你才会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你或许可以借助飞机直接到达山顶,但你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结果。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毫无意义的,也是虚无的,就好比空中楼阁,总在虚无缥缈间。请把你的目标放低一点,再放低一点,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眼高手低。如果你想行万里路,就请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如果你想破万卷书,就请老老实实地读完每一本书。

    像学者一样思考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孔子说,三思而后行。古今中外的先哲们都把思考作为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人停止了思考,他活着也没有了价值。思考是生命的灵魂,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只能是行尸走肉。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思考,巧妇可为无米之炊;因为思考,天堑变通途方法总比问题多,像学者一样思考,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我思,故我在

    1618年的一天,在荷兰的希雷达城,许多人围在城门边叽叽喳喳地议论着。原来城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一道数学难题,向众人征询答案。一个用法语讲话的年青军官,认真地看着、听着,似乎对这道题很感兴趣,却又不太完全了解。他请求旁边的一位衣冠楚楚的人将这道用荷兰文写的难题译成拉丁文或法文。谁知那人态度傲慢,表现很不耐烦。他不相信这个青年军官能解这道难题。出于礼貌,他还是口译了出来,只是言语间露出一点讥讽的意味。不料,两天之后,那个军官竟把正确的答案送到他的面前,这使那人大吃一惊,对青年军官不禁刮目相看。于是两人攀谈起来,十分投机。一了解,才知这个青年军官名叫勒内笛卡尔,而那为他翻译的人就是著名学者贝克曼。笛卡尔是法国人,1596年3月31日出生在图阳郡的一个贵族家庭,自幼体弱多病,但学习很勤奋,又很聪明,喜欢沉思默想。1616年,20岁的笛卡尔以最好的成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他决心出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去读世界这本大书”。而当兵是当时一种最简便最经济的旅行方式,于是他入了伍。遇上了贝克曼,遂成莫逆之交。这位偶然交上的朋友,对笛卡尔影响很大。用笛卡尔的话说:“他,把一个业已离开科学的心灵,带回到最正当、最美好的路上。”他唤醒了笛卡尔对科学的兴趣。

    1625年,笛卡尔结束游历,开始了自己科学研究的生涯。他深知自己的思想与教会格格不入,在法国很容易被视为异端。他向往资产阶级已经掌权的荷兰,于是在1628年迁居那里,直到1649年。笛卡尔的著作几乎全是在荷兰写的。他的几何学是数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还有哲学史上著名的方法论。几何学一书称解析几何学的诞生,而方法论作为自传体散文在法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历史不会忘掉推动它前进的人,笛卡尔哲学影响日益深远。他的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他创立的解析几何学拉开了高等数学这个大舞台的序幕。1667年,他的遗体运回国内,1799年,遗骸陈放于历史博物馆。“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最有名的一句话。思想是人本身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失去了生存的意义,笛卡儿在抽象层次上说出了思想才是人类存在的依据。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才能获得人格意义上的**,才不会依附于别人的身上,才是真真切切的自我。在这个世界上,有思想、会思考是一个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思想,就像一个隐藏在人的头脑中的宇宙,蕴涵无穷的力量。一个有思想的人与其他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其经常思考。遇到问题或迷惑时,不是像一般人那样,完全依赖别人的决策,或者向书本或教条索要答案,而是在“听人说”和“看书”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辨别真假。在这个过程中,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平整的有限平面上,有一只蚂蚁,它想从a点爬到b点去。当然,一般情况下它可以达到目的。可问题是,现在这个平面上被放了一块隔板,把a、b两点隔开了。这样,在蚂蚁的眼里,

    由于它的视野局限在平面内,就认为平面被分割了,a和b点不在一个平面即二维空间里。因而它无法达到目的地。但是对于一只蚊子来说,因为它的视野是在三维空间中,跳出了二维空间的局限,所以它很容易就看到可以从空间其他通道到达目的地。这个例子就说明,人的思想越开阔,视野越宽广,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既然二维的空间有局限,就应该突破它,在更深远的空间和层次上思考问题。人的一辈子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如果真能琢磨透一两个,就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莫大的影响。对于普通人来讲,不会对社会和历史起到那么大的作用,但是也不能放弃学习和思考。抱着学习的精神和思考的态度,对什么东西都看一下,了解一下,就能给自己带来莫大的乐趣和作用。

    人生如学习,贵在坚持不懈

    关于学习,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他的看法。开学第一天,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人尽量把胳膊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然后,要求大家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他问:“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大家心想,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于是,一个个和老师做了约定。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学生:“每天甩手300下,这么简单容易的事,哪些同学坚持了”每一个同学都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有哪些同学坚持了,但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的确,乍看之下没有意义与远景的事物,往往很难让人坚持不懈。但是,我们永远不会预料哪些知识是需要的,哪些又是不需要的,总是事到临头了才懊悔,“书到用时方恨少”,但是为时已晚了。学习是这样,人生也如此,贵在坚持不懈。生命中充满了意外,但机遇总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机遇的等待或获得,就像生命一样漫长。生命的奖赏远在旅途终点,而非附近。我们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目标,也许踏上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到失败。但成功就藏在拐角后面,除非拐了弯,否则永远不知道还有多远。再前进一步,如果没有用,就再向前一步。事实上,每次进步一点点并不太难。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每天的奋斗就像对参天大树的一次砍击,头几刀可能无关痛痒,每一斧砍下去似乎微不足道,然而,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刀一刀地累积起来,巨树终会倒下。这恰如冲洗高山的雨滴,吞噬猛虎的蚂蚁,照亮大地的星辰,建起金字塔的奴隶,凡事多要从点滴做起,一点一点地坚持,只要持之以恒,什么都可以做到。绝不考虑失败在自己的字典里不存在放弃、不可能、办不到、没法子、失败、行不通、没希望、退缩这类愚蠢的字眼。不要丧失希望,一旦受到它们的威胁,立即想方设法向它挑战。要放眼未来,勇往直前,不再理会脚下的障碍。要坚信,沙漠尽头必是绿洲。生活中,每个人很多的时候都会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是坚持不懈还是放弃自我,这样的问题会常常困扰着人们。如果是弱者,不仅会选择放弃自我而甘愿服输,而且会找出很多理由说服自己;如果是强者,就会选择坚持不懈,哪怕结果是失败也要搏上一搏。“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歌颂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千漉万淘还艰辛,吹尽狂沙始到金”,倡导的也是坚持不懈精神。“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传颂的是坚持不懈的伟力;司马迁写史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更证明了坚持不懈的可贵。这些名句、神话和历史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生需要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不懈是人生难得的高贵品质,是人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关键时刻只要你发扬“坚持”精神再加以“不懈”努力,相信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勇于接受挫折和恐吓的考验,不仅会获得丰厚的回赠,还会不断开发自己身上的潜能,甚至产生奇迹,最终获得成功。不要泥足深陷于昨日的成功,因为这是失败的先兆。要忘却昨日的一切,是好是坏,都让它随风而去。我们要信心百倍地迎接新的太阳,相信“今天是此生最好的一天”,并把这种美好的状态坚持下去。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坚持到底,因为已深知成功的秘诀:坚持不懈,终会成功。

    人活着要有自己的主张

    元朝著名的学者许衡,小时候曾经跟着一群小朋友到荒郊野外去追逐、游玩。大家都玩得很疯狂,由于正值大热天,不久就觉得口渴了,这个时候,刚好看见路旁有一棵梨树,于是,大家便争相前去抢食梨子。当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口水直流的时候,忽然发现只有许衡安安静静地坐在树下,并没有参加抢梨大战。有人就很纳闷地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梨子,他却淡淡地回答说:“不是自家的东西,不能随便摘。”许衡这么说,大家都不以为然,直觉得扫兴,还纷纷回嘴说:“现在是什么时期兵荒马乱,许多人家死的死、逃的逃,这只不过是一棵没有主人的梨树而已,为什么不能摘来吃不吃白不吃,未免太傻了吧”许衡有点恼怒,立刻一本正经地回答说:“这棵梨树或许真的没有主人,可是我们的心,难道也没有个主张吗一定要随心所欲偷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吗”人活着要有自己的主张,这样才能维持一个人的格调。一般人都只有“偏见”,而少有“主张”,尤其是自己独一无二的“主张”,所以难有吸引人的“特质”。而偏见或固执己见,必然也不会讨人喜欢。

    人生主张来自自身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与定调,如何为人生的轨迹定下坐标,对自己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要什么,不要什么,都应有一定的看法。说到底,生活中一个人有没有主张的问题,就是看他心中有主还是无主。心中有主,走在人生的路途,就可能攻守自如,刚柔并济,显现波澜壮阔的生命情调。心中无主,则较容易随着外在环境与自身的**而流动,显现出焦躁不安的生命情调,或许外强中干,不堪一击人的一生中,也许有不少负担和一些不幸,但却也绝非全然。因为,只要自己心中有主张,就有可能抓住欢喜的片刻。易言之,生命或许悲苦,但苦中也可作乐,关键就在于你的心态或主张。无门和尚说得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面对这无常的人生与多变的生活,我们更应该以这样的心态待之。事实上,人生之旅好比一年四季,总有春、夏、秋、冬;除了要懂得欣赏春花秋月的美,也不该忽视夏凉冬的时刻。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皆有它的阶段意义,生活中的每一片刻皆有它的情趣,这时候的生命必定是美丽的,这便是“随遇而安”的人生主张。不要为他人和外物所左右。经常为他人所左右的人心中充满了恐慌,进而坐立不安,这种人必定是一个失败者。经常对他人的要求产生不必要

    ...  </P></TD>

章节目录

像他们一样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文泉杰/郑国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文泉杰/郑国明并收藏像他们一样生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