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常常干的就是说自己一无所用,连累了家人,整天地自怨自责。近期,她因服用睡眠药物也无明显效果而多次流露自杀的念头,亲朋好友的劝慰和鼓励对她来说也是无济于事。

    第一部分第10节:抑郁症,快乐心灵的杀手9

    其实,李女士患的正是抑郁症,并不仅仅是失眠症。李女士对失眠背后的原因认识不清,所而把失眠看成主要问题。

    精神疾患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失眠,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中,失眠最为普遍。失眠是大部分抑郁症的早期症状,甚至是抑郁症唯一的症状。其中,”早醒”是普遍的症状,即比患者病前睡醒时间提前一、二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醒来。实际上,难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醒后难入睡等失眠症状,常不同程度地与早醒共同出现在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中,也有些抑郁症无”早醒”现象,而表现为上述其他形式的失眠症状。失眠一旦在抑郁症中出现,往往会持续存在,甚至贯穿抑郁症的整个病程。所以,许多像李女士这样的抑郁病人,认为自己是失眠症,并当成失眠来治疗。当他们刚开始用药物来治疗失眠时,情绪似乎有一定的改善,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确实是失眠了。但是,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即使加大催眠药的剂量,仍然觉得睡眠不够,从而情绪越来越糟,精力越来越差,甚至其他的毛病也陆续出现了,如食欲、**下降,心慌、胸闷、气短等。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来到精神科,像李女士这样的患者也正是如此。

    要想根除病痛,必须对症下药,这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找准症侯的归属。其实只要对症治疗,绝大部分的抑郁症是可治愈的,如果我们能认清所谓的”失眠症”本质就是”抑郁症”的话。所以,当你或你的亲朋出现失眠,尤其是失眠迁延不愈时,一定要警惕失眠背后有没有问题。只要针对抑郁症去治疗失眠,这样失眠自然也会随之而去。

    因此,早期正确识别抑郁症具有重要意义。有些人的”抑郁症”开始并不怎么严重,或许只是偶尔的失眠或觉得心窝处有压迫感,不舒服。有些患者自以为是胃病,医生也按胃病医治,又怀疑是冠心病或血粘血脂问题,于是又是进行冠心病的治疗,正所谓病急乱投医。更有甚者讳疾忌医,认为抑郁情绪是软弱的表现,”我只是心情不好”,过段时间就好了,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然而这些思想和做法实在不可取,应该抛弃一切迷信手段和非医学的方法,相信科学,依靠医学手段,对症下药,放下思想包袱,调整心理,或配合心理治疗和常规锻炼,就能逐步减轻症状,恢复健康。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

    李红的丈夫在城里打工,她则在老家务农并照顾孩子。她和丈夫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他们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和一个六月大的儿子。但是,李红前年发现自己下身起了一个红疙瘩,就一直生活在恐惧中。她找到一本杂志,通过杂志,对比自己的症状,认为自己得了”脏病”。她没有选择去医院检查,心里认为”得这样的病是很丢人的”,李红想说可又难以启齿。

    随后的一段时间,李红还想:得了这样的病,以后可怎么做人啊,这可是说不清也道不明的。家里的钱也没有多少,要治这种病还要花很多钱。就这样,李红一直郁郁寡欢地过日子。最后,李红想一死了之,这是一个最”直接”的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和丈夫的一次闲谈中,李红向丈夫流露出了这种想法,还说:”如果我要死了,我要把两个孩子一起带走。”丈夫劝李红到医院检查一下,并没有当真,以为她是在开玩笑。

    但是,李红一直不愿意到医院就诊,因为她笃定自己是得了病了,求死的念头一直在她的脑中盘绕。

    李红和丈夫在春节时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娘家,她在娘家的仓库里,看到半瓶农药,便偷偷地带回家,并藏了起来。又过了几天,李红在胸口又发现了一个红疙瘩,这时,她更坚信自己是得了很难治愈的病了。

    第一部分第11节:抑郁症,快乐心灵的杀手10

    于是,某天上午丈夫离家外出打工后,李红决定带两个孩子一起”走”,便拿出了藏着的半瓶农药。她先让3岁的女儿喝了一大口,接着又给6个月大的儿子喂了一口,她看着两个孩子闭上眼睛后,她便毅然地仰起了头,把剩下的农药一饮而尽,抱着两个孩子,一起等待死亡的降临。李红最初是怀疑自己得了病,但是并没有经过医生的确诊。她由于难以启齿,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最后采取自杀的方式逃避,还将压力扩大到了孩子的身上。这说明李红当时承受的痛苦和压力已经相当大了,超出了她所能承受的范围。后来,经过医生的诊断,李红被确疹是得了抑郁症,心因性抑郁又称创伤后应急障碍。

    其实这样的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当这类病人出现异常反应时,家人应及时带病人去治疗,给予其关怀和帮助,让病人走出心理的困境,渐渐即可痊愈,而患者本人应及时针对治疗,排除心理障碍,而不是病急乱投医或讳疾忌医。一个人自杀了,不但会使亲人遭受打击和重创,而且给家人造成的伤心、疑惑及负罪感的心理阴影可以持续10至20年甚至一生的时间。

    许多人心境忧愁,多半是由错误的想法引起的,人的情绪不能支配思想,而是思想来支配情绪,我们应努力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今,在正规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医生通过检查和问诊能很快确诊抑郁症。目前有许多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抑郁症,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病情都可得到改善。因此,患抑郁症的患者完全可以放心,主要是改变情绪和心态,振作精神,只要积极治疗,完全可以正常地生活工作。一个健康人,除了身体健康,还有精神健康。

    台湾艺人大s徐熙媛自认个性是”俗辣”却有正义感,但当时面对绯闻与批评布袋戏事件惹来的风波,让她想不开而钻牛角尖,还曾脱口而出想拿刀砍妈妈。后来她经服药、姐妹的陪伴开解、运动等方法三管齐下,加上后期有了恋爱的滋润,才告别了抑郁症。

    她曾对媒体说,得了抑郁症不可耻,一定要向外界求助,千万不要在死胡同里打转。

    所以,有抑郁症的人应该坦然面对疾病。得了抑郁症,敢于说出来,摆脱困境,调整好心态,是为走向康复迈出的第一步。

    第一部分第12节:是什么让我们抑郁1

    第二章是什么让我们抑郁

    为什么成功越来越近,而快乐却越来越远为什么财富越来越多,而幸福感却越来越少物质充足的我们为什么会抑郁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走向成熟的历练中,我们学会了压抑、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习惯了保持职业化的微笑,不动声色,精益求精。这场自觉自愿的进化中,心情常常是被忽略不计的。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理清自己的思绪。是时候打开眼睛、耳朵,看看自己,听听自己了。

    人们为什么会抑郁

    当今社会,人们学习、生活的压力逐渐加重,一些性格内向、内心脆弱的人常常因为种种因素,如夫妻争吵、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而诱发抑郁症。有部分抑郁症病人是在受到某种精神打击后发病的,但有的患者可能在没有任何精神诱因下自然发病。抑郁症不是平白无故而起的,系统地看,人们得抑郁症的根源在于:

    1遗传因素

    经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抑郁症不属于遗传性疾病。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抑郁症患者亲属中患同病的几率: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为14,二级亲属伯、叔、姑、姨、舅、祖父母或孙子女、甥侄为48,三级亲属堂、表兄妹为36。国外有关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双卵双生子患同病率为1638,单卵双生子为3386,最高可达926。据权威调查报告,抑郁症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者高达28418,抑郁症患者的亲属中患本病的几率约为1030倍,远远高于一般人,而且随着血缘关系越接近,患病几率也就越高。

    由此可见,抑郁症是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的。但是,情感性精神病抑郁症主要是受遗传影响的,而抑郁性神经症、反应性抑郁症等则受个性、环境因素的影响。

    2生化代谢

    现在研究得较多的一个内容就是脑内神经递质,此理论假说来源于对精神药理学的研究。

    临床研究发现,某些抑郁症病人尿内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产物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这说明他们的脑内去甲肾上腺素是减少的。当抑郁转为躁狂症时,饶有兴趣的是尿内的这种代谢产物的排出却增高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量可以反映出躁狂和抑郁的症状。

    还有研究发现躁狂和抑郁病人的脑、脑脊液、尿内的个羟色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均低,这说明生化代谢在抑郁症患者体内是异常的,5羟色胺的缺乏可见于躁狂或抑郁症患者,是两者发病的共同生化基础,当一个人躁狂时去甲肾上腺素活动则增高。

    一些疾病也可以引起抑郁症,比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等。因此,要想远离疾病、远离抑郁,在平时就要让身体始终保持着健康状态,还得注意平衡膳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当患上某种慢性病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积极治疗,同时还要心胸豁达。这样,也许疾病对我们的身体就不至于造成多大的伤害了。

    3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据调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在抑郁症病人身体中是异常存在的,并且他们的血浆皮质激素和17羟皮质类固醇的含量是比正常指数偏高的。正常人接受一试验剂量的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后,血清促甲状腺素量有明显增高,而抑郁症病人对此试验反应迟钝或无反应。但是,并不是所有病人都出现这种症状,因此还不能肯定这就是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只能推测这些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可能与抑郁症有关。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不仅可帮助诊断抑郁症,还可以鉴别是情感性精神病抑郁症,还是抑郁性神经症。抑郁症病人服地塞米松后,皮质醇分必无法正常被抑制,而正常人服用后则可以很好地抑制皮质醇分泌。

    4心理和社会因素

    第一次发病的抑郁症病人半数以上都是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的。但是,可是说抑郁性神经症和反应性抑郁症的发病都无例外的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存在,并且,尤以反应性抑郁症的发病更为明显,因为没有精神刺激是不可能产生反应性抑郁症的。但我们还要细细推敲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郁症发病是否与精神刺激有关。通常,有的病人是先存在抑郁情绪,在此基础上,还会遇到些对一般人来说不成刺激的”精神刺激”。

    有些所谓刺激对于健康状态下的人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比如:加班、工作忙、工作调动、受批评、家庭矛盾、人际关系不和等。但是,如果人们的心境是处于不佳状态下,这些”刺激”的分量就会重了许多,日积月累,最终,他们会出现终日沉闷不乐、忧心忡忡、坐卧不安、睡眠不佳等情况。病发后,他们的家属若还责怪”都是你不好”,则会更加刺激病人,这样只会恶化他们的病情。还有些时候,家属会把这些”刺激”故意引入,很有可能这些”刺激”只是以前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退了,这样也会恶化病人的病情。

    以上许多主流原因已被我们熟知,但是一些非主流原因,往往被忽视,甚至还会造成严重后果。

    1网络成瘾

    互联网让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资讯的同时,也难以避免一系列危害的发生。资讯是没有办法自动筛选的,健康与不健康的都堆积在一起,当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长期的迷恋网络会诱发抑郁症。

    第一部分第13节:是什么让我们抑郁2

    2贫穷增压

    穷不是错,但是会造成生活的负担。没有钱支付孩子的学费、无钱赡养老人、维持生活困难等等,都会造成心理压力的加剧,在这种局面下,抑郁症极易发作。

    3溺爱过度

    现在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教育成为棘手问题。过度的溺爱,会让孩子缺乏**、不善理解他人、适应力差,面对社会的复杂和生活的冲击,心理无缚鸡之力,等待他们的也许只有抑郁之路。

    4功利思想

    急功近利者往往对成功期望很高,拼尽全身之力,渴求成功。成功则罢,若是失败,打击将是双倍而至。现实残酷,不因期望而改变,在经历了如此的过程后,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在疾病预防中,如果我们对抑郁症的成因有了充分的认识,那么我们就在战胜它的道路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诱发抑郁症的心理因素

    当今社会正面临转型和危机,人们的生存压力加大是必然的。青少年或青年人作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中年人作为社会阶级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必然会承受更大更多的心理压力。如果不及时疏导,这些压力将成为断送我们幸福的元凶,而通常有一些不必要的历史性心理经验常常也会作为一种习惯,威胁着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从而诱发抑郁症。

    1怕失眠心理

    许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特性焦虑”,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不知道长期失眠怎么办或是尽力让自己快入睡,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白天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工作一天后,就需要休整,进入抑制状态而睡眠,待休整一夜后,又自然转为清醒。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互协调、交替,形成周而复始的睡眠节律。”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会促使脑细胞的兴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就更加失眠,因此要正确看待晚上的失眠问题。

    2梦有害心理

    不少自称失眠的人,不能正确看待梦,认为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对人体有害,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不知道多梦怎么办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再做梦,这种”警戒”心理,往往影响睡眠质量。其实,科学已证明,每个人都会做梦,做梦不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且是大脑的一种工作方式,在梦中重演白天的经历,有助于记忆,并把无用的信息清理掉。梦本身对人体并无害处,有害的是认为”做梦有害”的心理,使自己产生了心理负担,因此要正确看待失眠多梦。

    3期待心理

    这是指人们因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误事,常出现早醒的一种情况。比如一位”三班倒”的网站管理员,由于上大夜班夜里12点上班,常于晚上7点时睡觉,因害怕迟到,睡得不踏实,常常只能睡上12小时,就被惊醒,久之便成了早醒患者。也有的人在晋升、职称评定、考试结果快要公布前,往往也处于期待兴奋状态,难以入睡,晚上失眠。

    4自责心理

    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后,感到内疚自责,在脑子里不断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白天由于事情多,自责懊悔情绪稍轻,到夜晚则”徘徊”在自责、懊悔的幻想与兴奋中,久久难眠。小吴两年前从某著名医学院毕业,凭自己的实力进了一家省级医院。在学校,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单位,他也表现得热情能干。但偶然一次,由于医生间协调”脱档”,小吴主治的一位病人跳楼而亡,他便认为是自己疏于照顾所致。自从病人出事后,小吴经常会在工作中发呆,常常会自言自语地说,不能忘记这件事,还常有失误出现,这让他很痛苦。

    第一部分第14节:是什么让我们抑郁3

    作为医生的小吴,也感觉到自己的心理出了问题,还曾去一家医院心理专科做过检查,回家后,又买了很多心理问题方面的书籍和光盘,本想努力摆脱心理障碍,但效果不大。没过多久,他因参加医学教师资格考试失利再受打击,又因旷工被领导批评,最终离家出走。小吴的父母怎么也不明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且有了一份相当不错工作的儿子,竟然在别人艳羡的目光中令人不可思议地出走了。几乎每个人在小时候都会因为做错事被父母责怪,但有时,父母责怪孩子时没有把事和人分开,比如他们会说:”你又把花瓶打碎了,你真是个坏孩子”这样,孩子就会把事情与自己的价值联系起来,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就不再有价值,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事给别人造成了伤害,于是开始自责。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会特别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没有瑕疵。

    5童年创伤心理的再现

    有的人由于童年时受到丧失父母、恐吓、重罚等创伤而感到害怕,出现了怕黑而不能入睡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好转。但成年后,由于受到某种类似儿童时期的创伤性刺激,就会使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童年创伤性心理反应再现,重演童年时期的长期失眠现象。曾经有个人六年来竟先后六次带着年幼的女儿去做亲子鉴定。原来,他的童年整日生活在父母的争吵声中,在他刚懂事没多久,父母就离婚了。童年的阴影让他一直对婚姻有着一种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而一件小事,更让他误会妻子做了”对不起他的事情”。于是,女儿出生后没多久,他就带着女儿到一家亲子鉴定机构进行检测,鉴定结果为:99999965,也就是说女儿是他的亲骨肉。但他却不相信:”既然女儿是我亲生的,为什么结果不是100,为什么会差那么一点点”

    6手足无措心理

    有的人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以致晚上睡觉时也瞻前顾后,左思右想,但始终处于进退维谷、举

    ...  </P></TD>

章节目录

你和快乐的距离:跟抑郁者聊天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高志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高志鹏并收藏你和快乐的距离:跟抑郁者聊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