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齿的记载就是有关该病的世界最早记录。当时有“疾年”的说法,指多病之年,是有关流行病的最早记录。在治疗疾病的药物和方法上,也有一些经验积累。但夏、商医药学发展比较缓慢,与生产、文化的突出成就极不相称。其直接原因是夏、商时代的医疗活动是控制在巫师手中的。巫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商已成鼎盛之势。他们被认为是神与人之间的媒介,可以参与包括国家大事在内的一切社会事务,有着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在万事求助于巫的时代,巫、医一体的“巫医”自然也应运而生。巫医之所以能取信于人,是因为他们在巫术的掩饰下,也施行医药治疗。山海经就有关于巫师们常采药于灵山及“操不死之药”的记载。可见巫医之所以“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并非不倚重药物。因此在巫医一体的时代,就形成了医药为巫服务,而巫师控制了医药的可悲局面。故夏、商两代,医药学仍戴着沉重的神权枷锁,不可能有突破性的发展,致使医学理论的产生推迟了很长时间。

    西周至春秋时期,奴隶制度从兴盛走向衰落,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陆续完成了封建制的过渡。至秦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周初由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更趋于专业化。周礼所设的政府机构已将巫师与医师的职责明确分开:医师医官隶属于天官冢宰;巫师隶属于春官宗伯1。“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供医事。”“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率巫而舞雩〔yu于〕;国有大灾,则率巫而造”表明当时医、巫分职,已经有了法定的医政组织。周代的一些书籍中一些有关记载,反映了医药学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周礼记载了医学分科、粗略的诊察疾病和内治、外治的一般原则;诗经、尔雅、山海经等记载了很多药物知识;“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说2的出现,强调了医学本身的科学性和**性,为战国至秦、汉时期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虽然如此,由于巫医的影响由来已久,社会上仍存在着对“信巫”还是“信医”的抉择。为此医家对巫术展开的坚决斗争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如内经强调:“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指医学理论。”并告诫:“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是医生的过失。而医生最有力的批判武器,就是巫术不可能产生的医疗效果。史记中载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东周时虢〔guo国〕国太子病危,国中为“治禳”祈祷活动停止一切活动,但无济于事,还是赖秦越人高超的医术而得救。司马迁追述这段史实后,曾总结病有“六不治”,“信巫不信医”是其中之一。医、巫分业使医学发展进入科学轨道,医对巫的斗争保证了医学的健康发展。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大批简帛医书,共14种,三万多字。书中对有关经络、脉法、医方、养生、胎产等知识,无不涉及。据考证,这些医书为春秋至秦、汉之际各时期著作。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迄今发现的有关经络的最早文献。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初尚能见到先秦的医著中医经有七家,计216卷。然而后世仅存黄帝内经一家,18卷。这就是至今仍被奉为医宗正典的灵枢和素问,各九卷。黄帝内经证明我国医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两千多年来,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尽管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但皆未离内经其宗。内经全面地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则、治法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理论,皆宗于这些医学经典。它反映了中医学整体的、宏观的学术特点,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黄帝内经有很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所以它既不可能是孤立产生的,也不可能是历史上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内经中引用了很多古代医学文献,其中明确书名的就有20余种。这是失传的先秦医籍的重要线索。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历代学者分歧很大,较为客观的意见是,内经约问世于战国时期,其后在不断传抄过程中,经秦、汉医家综合、充实而成。

    现存的另一部很有影响的医学典籍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旧唐书经籍志称此书为秦越人所撰。但历来大多数学者经考证反对这一说法。从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曾参考该书,说明至迟在东汉时难经已流行于世。从其内容看,明显是以内经的理论为基础,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命门、三焦、奇经等问题,有更深入的探讨,显然该书是著述于黄帝内经之后,但也不会晚于两汉。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像内经一样,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家的经验结晶,最后成书于东汉。它总结了先秦、两汉的药物学成就,以后历代的本草著作都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扩充而来。

    东汉时最重要的医学成就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问世。他在以往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以“六经辨证”论治伤寒病外感热病体系;以“脏腑辨证”论治杂病的诊疗思想模式,形成了理、法、方、药密切联贯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杂病论是历代医家必须研读的医学典籍。此外,东汉的另一位名医华佗的麻醉术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对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魏、晋至唐,医学有了全面的发展,对临床医学尤为重视。晋代针灸学与脉学的发展较为突出。王叔和搜集了前代医家的有关诊脉方法的阐述,结合个人临证经验,著成脉经10卷,把脉象归纳为24种,明确了切脉诊病的方法,使后世脉学研究有所依据。皇甫谧〔密〕所著的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由于该书以切合实用、便于掌握为宗旨,故对普及和发展针灸学做出了贡献。甲乙经后来还传到国外,在世界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隋朝医家很重视对病因、证候学的研究。巢元方等人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全书论述了1700余种病候,成为后世病名研究的模式。如妇产科疾病,就分为妇人杂病、妊娠病、将产病、难产病、产后病五类,几乎包括了现在中医妇科的所有病症。对流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甚至某些过敏性疾病,都有一定的认识。对消渴糖尿病、脚气病、麻风病等,描述已经非常详细,为世界前列。该书的内容还反映出当时已经能做人工流产妊娠欲去胎候、肠吻合金疮断肠候、拔牙拔齿损脉候等手术。其中肠吻合手术的方法、要点、步骤及术后护理,介绍得详细、合理,与史书粗略记载的华佗治法一致,弥补了华佗手术治法失传的部分缺憾。

    自东汉以降,方书盛行,很多医家都留下了宝贵的医疗用药经验,学术影响泽于后世。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但切合实用,而且有些内容属世界首创。如有关恙虫病、天花病的描述,用狂犬脑防治狂犬病等,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北朝时曾问世两部很重要的方书,即陈延之的小品方和姚僧坦一作僧垣的集验方。唐代曾将小品方列为医生必读之书。可惜二书北宋时即已失传,而唐宋间认为:“古之如张仲景、集验、小品方最为名家。”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两部巨著,是集东汉以来临床验方之大成的代表作,标志着唐以前临床医学较高的学术水平。

    宋代由于朝廷重视医学,设置了校正医书局,加之文士习医成为风尚,以及活版印刷术的发明,给古医籍的校订、刊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对古医籍的整理最有成就,很多古代医籍赖此得以流传后世。当时的方书、本草著作也大量刊行。如最早的很有影响的妇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眼科专著银海精微等均问世于宋代。宋人宋慈所著洗冤集录为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历来受到国际法医学者的高度重视。宋代系统地整理了古代医学文献,并在临床专科治疗方面成绩突出,为金元时期医学各家学派的理论建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金元时代社会动乱,百病丛生。医者多有“古方难治今病”之感,所以从临床实际出发,对医学理论屡有创新。因见仁见智,遂有医学派别之分,其最杰出的领袖被称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各树一帜,他们的“主火”、“攻邪”、“脾胃”、“相火”等学说,打破了宋代医学界尊经、执着的沉闷空气,推动了后世医学的发展。此外,元代骨伤科有较高的水平,这与善骑猎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不无关系。在李仲南的永类钤方和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中对骨伤科疾病都有详尽的阐发,这部分内容是我国较早的,也是很有世界影响的骨伤科成就。其中麻醉术的施行有具体描述。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属世界首创。

    明代医学受金元学术影响很深,但多无门户之见,故学术空气活跃,多有建树。其佼佼者如薛己、孙一奎、张介宾、李中梓等皆是学验俱丰的大医家。他们针对金元以来用药时弊,创立了温补学派,重视人体正气、阳气的顾护。明代本草学成绩斐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举世瞩目。明末瘟疫多次流行,死于误治的很多,遂有吴有性悉心探究瘟疫病源,著温疫论,提出“杂气致病”的理论,为温病学说的产生打开了新的思路。清代,叶桂、吴瑭等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用以治疗温热、湿热病。在理论和实践上填补了流行性传染性热病治疗问题的空白,至此温病学说形成。天花病约在公元1世纪东汉初即传入我国,危害甚大,死亡率极高。早在明代我国就发明了“人痘接种”的预防方法,但直至清代才得到推广,并传播于海外,这是对世界预防医学的一项重大贡献。18世纪传到英国后,才改进为今天所用的,更为安全的“牛痘接种法”。

    明清时代,由于闭关自守,很少接受西方进步很快的自然科学成果,以刺激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虽然也有个别医家提倡“中西汇通”,但毕竟直至清末,学术上仍保留着浓厚的尊经复古的局面。这也是我国医药学疾起于先,却没有跟上时代步伐而得到充分发扬的重要原因。

    注释:

    1周礼所载天官冢宰所辖相当于后世吏部;春官宗伯所辖相当于后世礼部。

    2据左传昭公元年,秦国医和诊视晋平公蛊疾,论及“六气致病”: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第二章中医学基本理论与诊治特色

    春秋、战国时代中医学理论已基本形成,至两汉已具有很高的水平。它的重要标志就是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的问世。两千多年来黄帝内经有力地指导着医疗实践,被奉为经典。以后历代医家虽有某些成就,但从理论上说皆未离其宗,都是在内经的基础上的发展。下面我们来谈谈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古代哲学指导的思想方法

    古人说:一个秀才,半个医。可现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并非能很容易地学进中医的。这是因为现在的知识结构较古代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医学理论是基于我国古代哲学理论发生和发展的,它与现代医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学术思想体系。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学术界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局面。我国的医学吸取了各学派哲学思想中确能指导医疗实践的合理部分,形成了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的中医理论体系,推动了自身的发展。现在我们就看一看古代哲学对中医理论的重要影响。

    1阴阳学说

    传说伏羲氏“定天地,分阴阳”。其实阴阳概念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且不断深化、引申,当归功于儒家的经典周易。该书一般认为是殷末周初之作。它本来是古代卜筮之书,但古代学者却从中提炼出“阴阳”这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用于解释自然界万物变化的一般规律。甚至在战国时期还形成了“阴阳家”这一学术派别。医学自然地也把“阴阳”作为基本概念吸收进来了。因此中医学者历来非常重视易经,直到清代,医学界还有“不知易者,不可为太医”的诫训。

    揭开神秘的面纱,用现代语言解释“阴阳”的奥妙,不难体会出它朴素辩证法的思想真谛,所以现代人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笼统地说,易学认为,阴和阳是事物的两种属性,脱离了具体的事物,也就无从谈阴和阳。阴和阳是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如动与静、升与降、外与内、热与寒、用与体、亢进与衰退等等,前者属阳;后者属阴。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可再分阴阳,如此分析,无穷无尽。如内经举例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再如五脏:“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人体以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阳,五脏肝、心、脾、肺、肾为阴;脏腑的功能为阳,脏腑的质体为阴。

    太极图形象地表现了阴阳互根、对立的意义。黑色代表阴,白色代表阳,二者统一在一体中相互转化,黑点表示阴为阳之根;白点表示阳为阴之根。

    太极图

    中医学认为机体只有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系正常的生命活动,反之则生疾病,甚至导致生命活动终止。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中医诊断疾病,抓住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字,即“八纲辨证”,其中阴和阳为总纲,即表、热、实归属于阳证;里、寒、虚归属于阴证。当然这仅就其原则上的属性而言,也就是诊断时分析病情最基本的依据。而实际上每个患者的临床表现要复杂得多,不可能如此单纯,常常是对立的两方面交错出现,这就体现出前面所讲的阴或阳中又有阴、阳的思想。因此对病情分析越客观、细致,那么诊断也就越准确,制定的治疗方案也越与病情吻合。

    中医治疗疾病是以调治阴阳,使其恢复平衡,即以“阴平阳秘”为目的。随之中药的性、味、功用也分为两大类,如辛、甘、淡味,性温热、燥烈、升散的药物属阳;酸、苦、咸味,性寒凉、滋润、降敛的药物属阴。由此可见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辨证、药性、治疗等各个方面。

    2五行学说

    有关“五行”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儒家的经典尚书。大约春秋时代,用五行解释事物已很盛行。于是古代医学家也把五行学说渗入到医学领域。五行学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用五种属性来归类,用以概括它们的性质,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凡生发的属木;炎上的属火;长养的属土;坚劲的属金;寒而下行的属水。他们以木、火、土、金、水、木的顺序相生;按木、土、水、火、金、木的顺序相克。这种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不息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称之为“五行”或“五常”。

    以五脏为例,肝、心、脾、肺、肾,依次属木、火、土、金、水。如肝属木,功能主调畅全身气机,像木的生发条达之象。五脏的相生关系中,如“水生木”,指的是肾强精充则可以涵养肝脏。五脏的相克关系,即相互的制约关系,如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即“金克木”。以此类推。关于五行相克的规律,严格地分,凡属生理上制约的现象,称为“克”;若成为过分的制约和排斥的反常变化,如一脏偏亢,导致另一脏偏虚的病理现象,则称为“乘”。还有“反克”现象,即本脏虚弱,其应克之脏反而克本脏,这种情况称为“侮”,或称“反侮”。五脏在生理上、病理上均循着相生、相克的规律互为影响,这就构成了生理上的充分协调和病理上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五行关系示意图

    运用五行学说在治疗学上,其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如治疗肝病,应注意同时健脾,这是预防肝病传脾;又如用补肾的方法调治肝虚之病,就是运用“水生木”的理论等等。同时药物的五味也归属于五行。如酸味药入肝经,甘味药入脾经等,故五行学说也指导着用药规律。

    五行所属表

    五行学说不但把人体各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恒动的整体,而且把人体与自然界各种物质、生物、季节、时间、方位、气候、自然现象、致病因素等,也形成了有机的联系。所以说五行学说的运用是中医学“天人统一观”的充分体现。

    第二节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

    1藏象学说

    “藏象”一词首见于内经,“藏”是居藏于体内的五脏六腑;“象”是表现于外的生命活动征象。它的研究内容是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中心,阐述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胆等之间,及与外在组织,五官九窍之间的关系,并将人与自然、局部与整体进行有机的联系。如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明则下安。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与小肠互为表里,心包亦称心包络为其外

    ...  </P></TD>

章节目录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魏子孝+聂莉芳/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魏子孝+聂莉芳/等并收藏中国古代医药卫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