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

    ┃┃┃┃╭︿︿╮本书由非欢整理,更多好书

    ┃`~⺌~`┃书香

    ┃▂▂▂┃o○╰﹀﹀╯

    ┃o┃

    ┗━┳━┳━┛:

    ━┻┻┻━━━━━━━━━━━━━━━━━━━━━━━━━━

    出版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医药卫生

    丛书名: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

    丛书多卷书否:y

    isbn:7100021359

    主要责任者:魏子孝,聂莉芳

    责任方式:著

    丛书责任者:任继俞;汤一介,焦树安,张明华

    丛书责任方式:主编;副主编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出版地:北京

    出版日期:199612

    装帧:简

    页码:1181

    字数:81千字

    开本:32

    定价:1250

    作品语种:中

    整书中图分类号:r092

    辞典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之一,共收录25条词条。

    编辑委员会

    主编:任继愈

    副主编:汤一介焦树安张明华

    编委:按姓名汉语拼音音序排列

    戴念祖郭齐家葛剑雄

    焦树安金宜久卢海燕

    欧阳中石庞朴戚志芬

    任继愈沈心天汤一介

    王世民王兆春吴良镛

    严汝娴张国风张明华

    赵靖赵匡华郑殿华

    周强朱光暄

    常务编委:任继愈焦树安张明华

    张国风郑殿华

    编者献辞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

    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

    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

    今天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了解过去的优秀文化,正是为创造未来的新文化。这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的目标。要让中学生和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掌握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文化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打下基础,这是一件宏伟的事业,也是我们编辑这部丛书的宗旨。

    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品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最大愿望。

    对于本丛书的批评及建议,我们将十分欢迎,力求使之趋于完善。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编辑委员会

    一九九六年四月

    出版说明

    百册本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是由著名学者任继愈教授主编,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由我国著名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面向青少年和一般读者的大型文化普及丛书。被共青团中央启动的“新世纪读书计划”列为第一批推荐书目。这套丛书,是在1991年版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1991版曾荣获当年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台湾、香港商务印书馆和日本、韩国的出版机构相继选译和出版了这套丛书,丛书的英文选译本也随后面市。

    新版由原先每本5万字增加为8万字。合并了一些内容近似的图书,同时增加了一些选题,对古代难辨字还注了音,并补充了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成为一套内容丰富、文字规范、装帧精美、可读性强的真正的图书精品。

    丛书编委会及作者队伍强大,名家云集,他们中有著名学者,有北京大学的校长,有商务印书馆的老总,几乎都是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可以说,这套丛书,是名附其实的大专家给普读者写小书。他们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保证了丛书的科学性,文字表述方面做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丛书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体系。可大致分为10个专题,分别是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考古、史地、军事、经济、文艺、体育。从多角度、多层面勾勒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中华民族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丛书加强了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说的介绍,文理兼备,显示出编者整体上把握传统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是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百科丛书。同时也是一套增长知识、陶冶情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书。

    内容简介:

    人类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斗争,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期间的很多活动都与卫生保健有关,因此由无意识的自由身防护发展为有意识的医疗活动,这一过程可以上溯至数十万年以前。本书从医学这一独特视角,勾勒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中国古代医药卫生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中华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

    魏子孝,汉族,1945年5月生,天津市人。现任北京西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中医内科亲病,对糖尿病、甲状腺病、肾脏病。

    聂莉芳,1947年10月出生。197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80年于同校硕士研究生毕业。1993、1994年作为中国政府派遣研究员赴日本广岛大学医学部研修肾脏病。

    目录

    第一章我国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古代医药保健活动的起源

    第二节中医学发展梗概

    第二章中医学基本理论与诊治特色

    第一节古代哲学指导的思想方法

    第二节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

    第三节“辨证论治”的临床特色

    第四节丰富有效的治疗手段

    第三章中药学与方剂学

    第一节中药学

    第二节方剂学

    第四章古代养生学

    第一节养生学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医学家对养生学的贡献

    第三节古代养生法梗概

    第五章古代名医

    第一节扁鹊秦越人

    第二节医圣张机

    第三节外科始祖华佗

    第四节道家医生葛洪

    第五节药王孙思邈

    第六节金元四大家

    第七节医药学家李时珍

    第八节医门柱石张介宾

    第九节温病学派医家

    第六章古代医事管理与医学教育

    第七章少数民族医药学

    第八章古代中外医学交流

    第一节朝鲜

    第二节日本

    第三节越南

    第四节印度

    第五节西方国家

    辅文图片

    第一章我国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古代医药保健活动的起源

    我国医药保健活动起源古远。以历史发展的规律来分析,无庸置疑,医药学也像其他文化科学一样,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劳动实践密切相关。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使人类创造了自己的一切文明,那么藉以延长自身生命活动的医药学,也必然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传播的。

    由于文字的产生远远晚于人类医药卫生保健活动的产生,所以不可能有历史上当时的文献资料证实医药保健活动起源于何时。我们仅能就战国以来幸存的文献及有关医药起源的传说,进行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作出结论。而这些分析也不断地被近代陆续发掘、出土的远古时代人的遗迹和实物所证实。

    古代文献记载的医药起源,多集中在炎帝神农氏、太皞伏羲氏、黄帝轩辕氏时代。那不过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仅四五千年。可是我们知道医药保健活动是在劳动实践中逐渐丰富的。人类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斗争,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其间的很多活动都与卫生保健有关,进而由无意识的自身防护发展为有意识的医疗活动,这一过程是可以上溯至数十万年以前的。

    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69万年前原始人类的遗址,有几处山洞中存留着一些灰烬。最厚的一处达六米,灰烬中有许多被火烧过的兽骨。这说明当时的人已经能掌握和使用天然火了,而且经常用火烤食兽肉。由于熟食可以缩短消化食物的过程,而且火能御寒、照明、驱散山洞中的潮湿,改善了居住条件,自然也就减少了疾病,增强了体质。火的使用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解放的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人类利用火也成为卫生保健活动的重要进步。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又发现火可以祛除病痛,逐渐有了利用“灸焫〔ruo若〕”方法治疗疾病的经验。这就是现在艾灸疗法的来源。

    古人类最早用来抵御猛兽、猎食为生的工具就是石块。在与80万年以前蓝田人化石相同的地层发现有大三棱形尖状石器,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更有着明显的进步,他们所用的石料是经过选择的,打制得也更为规整,而且有刮削、砍砸、割刺等适用于不同目的的石器。针刺疗法最早的器具砭〔bian边〕石,即由此产生。山海经1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箴石就是在战国以前发现的古代医用针具。箴就是针,箴字从竹,也表示针具的发展曾有竹制阶段。至目前大量出土的古代文物中,有石针、骨针、陶针等。证实用作治疗疾病的针术,在石器时代已具雏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针具与针术也在不断地进步,直至冶炼术发明后形成金属针具。灵枢经记载有“九针”,就是有九种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针具,可以针刺、割治、放血、排放积水积脓等,用途非常广泛。说明至晚在战国时期针术治疗方法已是多种多样,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果生产力没有达到相当的水平,这个进步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现存的医籍和有关文献分析,针灸著作出现得最早,内容也最为成熟,上古时代治疗疾病往往先考虑用针灸术。可能针术、灸术是我国最早形成的治病方法。而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完全是建立在古代人劳动实践基础上的。

    酒的出现也很古远。说文解释“醫医”说:“治病工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酒的古文作酉,从“醫”字看,说明医与酒是有联系的。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于醪醴制作和医用的讨论。醪醴,就是汁滓酒。

    原始人群生活的环境非常恶劣,原因是当时他们改造环境的能力很差。北京人住在龙骨山的天然洞穴中。据考证有一个时期,曾被鬣〔lie猎〕狗占据了洞穴;还曾因大水淹没而暂时迁居,由于洞顶不断地塌落,只好又在洞内寻找另外可住的部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寿命很短。通过对发掘出来的22名猿人遗骨化石进行研究:50至60岁只有一人;14岁以下有15人。在后来漫长的生活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危害;认识到寒冷、潮湿、炎热、风雨,以及虫兽的侵扰,都可以使人发生病痛。由于劳动经验的积累,创造能力逐步提高,他们不再安于适应自然环境了,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造环境。因此有了衣服和居所的发明,并不断地改善。由裸身生活,进而用树皮、兽皮御寒,到发明缝制及原始的纺织劳动,创造出唯人独有的衣服;由洞居生活,进而构木为巢栖身树上,到土窖、地窖,发展为木屋、石屋。都表明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在逐步改善。而这些与大自然抗争的每一次进步,其实都是以卫生保健、防御疾病为目的的。在这一系列目的明确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人们也就逐步认识了致病因素与防病方法。

    类似的保健方法还有原始的舞蹈。原始人由于工具粗糙,狩猎能有收获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当他们获得较大的猎物时,其高兴的情态可想而知。每当此时,他们便模仿动物跳跃、飞翔的欢快动作以表达胜利的喜悦,原始的舞蹈也就产生了。舞后自然身体暖和,精神欢愉,自然而然,也就把它作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了。很久以后,人们从中发现类似的运动可以强健筋骨,就把它作为健身防病的一种方法。导引术就是这样产生的。导引术是古代一种体育锻炼形式,就像现在的健身体操加入呼吸调节。古代的舞蹈和导引都常常模仿动物的姿态,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导引图局部复原

    古代医药知识的积累也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采集野果是远古时代人类生活来源之一。从盲目地采集,到有选择地采集和食用,这一过程就说明人们已经对一些有毒性的植物有了感性经验,并代代相传。哪些植物可以致泻;哪些植物可以致吐;又有哪些植物误食后会昏睡,或者汗出不止等等,这些认识就奠定了药物治疗的基础。随后人类由采集野果到发明农业;由狩猎发展为渔牧业;而金属冶炼时代的到来,又使人们积累了矿石性能知识。于是植物、动物、矿物的一些偏性、毒性被人们逐渐认识,这实际上就是药物学知识。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加深,这些吐、泻、汗、睡等偏性也被用于治疗疾病。所以说医药学也是来源于劳动实践的。

    从以上灸、针、导引、医药等起源的分析中,还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古代医药卫生知识,是各地的劳动群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互相交流的,而不是一时一地的发明。所以素问异法方宜论说:“砭石者,亦从东方来”;“毒药者,亦从西方来”;“灸焫者,亦从北方来”;“九针者,亦从南方来”;“导引、按跷按摩者,亦从中央出也”。

    医药学并不是某个人的发明,但在医药学发生、发展、传播过程中,某些人曾在某些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人们也会世世代代地纪念着他们。在古代文献中保留着一些某人发明医药的传说,其中就是基于这种原因。但其方式不过是用首领的称谓如神农、伏羲、黄帝等来纪念着部族群体的荣誉罢了。

    注释:

    1山海经记述各地山川、道里、部族、物产、祭祀、医巫、原始风俗,保存远古神话传说和史地文献非常丰富。原称夏禹、伯益所著,据考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秦汉有所增删。

    第二节中医学发展梗概

    我国医药学的发展,也像其他学科一样,与各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它在不断地进步,但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这要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王朝说起。

    夏、商两代是我国奴隶制度产生与发展的时代,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生产都有着突出的成就。特别是起于夏末、盛于商周的青铜文化,以及殷商业已成熟的甲骨文字,标志着我国高度的古代文明。自然在医药方面也会有一些进步。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发现当时人们对疾病已有明确的分类,所涉及的范围已包括今天的内、妇、儿、外、五官等科疾病,疾病名称有20多种。有些病名的发明在医学史上是很有意义的。如对龋

    ...  </P></TD>

章节目录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魏子孝+聂莉芳/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魏子孝+聂莉芳/等并收藏中国古代医药卫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