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4克红乳汁20克味精2克大米粉125克

    [烹制方法]

    1将干马齿觅浸入水中洗净,回软后改刀切成长4厘米的段。

    2将猪五花肉切成长5厘米、厚1厘米梳子背形的块,加味精、黄酒、酱油、精盐、红乳汁、胡椒粉1克、姜末、清水150克、大米粉一起拌匀,整齐码入碗中用马齿苋盖面,入笼在旺火沸水上蒸1小时取出翻扣入盘,撒上葱花、胡椒粉即成。

    [工艺关键]

    旺火气足,蒸约2小时,中途洒水2次,成菜软糯可口,肥而不腻。

    [风味特点]

    此“长命菜”即马齿苋,柔茎布地,叶对生比并,圆整如马齿,故名。因其生命力强,其根出上,盛夏烈日曝晒三天,落地生根又活,故名“长命菜“。农田菜地均有生长,是被人们所喜食的野生植物菜之一。宋苏轼诗:“烂煮葵羹斟佳醑,风流可惜在蛮村。”葵,即马齿苋,气味酸寒,无毒,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

    大炖鹿冲

    [主料辅料]

    水发鹿冲500克绍酒20克熟云腿50克熟猪油20克熟鸡脯30克芝麻油20克水发冬菇20克精盐20克老蛋黄糕20克味精10克葱40克胡椒面10克姜40克鸡清汤800克

    [烹制方法]

    1鹿冲顺长剖为两半,剔去尿道中的皮筋,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净:再顺长将两半鹿冲剖为4条,改刀为5厘米长的段,放入沸水中氽透,再次漂洗干净;取出放入碗中,注入鸡清汤、筒子骨、鸡腿骨、葱姜拍松、绍酒,上笼蒸粑。

    2云腿,鸡肉、冬菇、老蛋黄糕切为同样大小的片。

    3炒锅上中火,下猪油,油热下云腿片,炒出香味,下冬菇片,再下鸡片、老蛋黄糕,起锅倒入汤盘。把蒸好的鹿冲端出,拣去姜、葱、筒子骨、鸡腿骨,滗出汤汁入炒锅,将鹿冲倒人汤盘中。炒锅再上火,加入食盐、味精、胡椒面,调准味,将汤浇入鹿冲内,再入笼蒸10分钟,取出,浇上热芝麻油即成。

    [工艺关键]

    1豆鹿冲的碗用皮纸封严后再蒸保持原汁原味。

    2本品成鲜,可加精少许提鲜。

    3云南大炖特色,不可勾芡。

    [风味特点]

    1鹿冲是雄鹿的生殖器,属名贵山珍之一。它含蛋白质胶体、激素等营养物质。有补肾、壮阳、益精等功效。对劳损、腰膝酸软,肾虚引起的耳鸣、耳聋、阳痿,早泄、女子宫冷不孕等症有一定疗效。

    2“大炖鹿冲”为云南地方名菜,以柔滑糯香,色白发亮,醇厚不腻,滋补养生著称。大炖是云南特有的烹调技法,它是直接炖和隔水炖的有机结合,调料和味型上也有独到之处。

    白果炖肚

    [主料辅料]

    猪小肚800克胡椒粉3克白果100克姜10克精盐12克香菜2克芝麻油3克

    [烹制方法]

    1猪小肚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入70c的热水中烫透,用小刀刮去黑皮、粘膜,撕去油筋,放入沸水中氽透,再入清水洗净。白果去壳,用开水烫透,去皮,去心。

    2炖锅上旺火,注入水,放入小肚、白果、姜,沸后去浮沫,改用小火炖熟,下盐、胡椒面,淋上芝麻油,撒上香菜,即可上桌。

    [工艺关键]

    1洗猪肚加少许盐和醋轻轻搓揉,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可去净腥膻异味。

    2猪肚必须改刀,切成长5厘米、宽15厘米的条,旺火烧开,小火炖熟,约需2小时左右。

    [风味特点]

    1白果又名银杏,其树是雌雄异株,花蕊受精后方能结果,树种古老,故被称为活化石树。农家有“爷爷种树,孙子吃果”之谚语。古诗描绘其树,“大树龙盘会诸侯,烟云如盖笼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白果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并有微量氢氰酸成分。本草纲目称:“白果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利小便,止白浊”,多用于肺病咳嗽、老人体虚哮喘。但有小毒,每次以食1015克为宜,否则易于中毒。

    2“白果炖肚”是云南药膳名肴,它寓医于食,对新旧咳喘、尿急尿频有明显作用。此菜味道鲜美,汤色乳白,老幼咸宜。

    鸡粥哈士蟆

    [主料辅料]

    干蛤士膜油25克葱段5克净鸡脯肉60克葱末5克水发鱼骨15克姜片4克水发冬菇15克精盐3克净冬笋15克味精1克火腿15克绍酒25克净豌豆苗5棵姜汁8克牛奶20克鸡清汤250克淀粉15克熟猪油30克

    [烹制方法]

    1将哈士蟆油用沸水煮透,摘除残留的血线和杂质,洗净装盆,放葱段、姜片、绍酒10克,上展蒸15分钟,取出,以凉水过凉,再摘净血线,漂净,切成05厘米见方的小丁,下人加有姜汁5克、绍洒10克的沸水中悼去腥味。

    2将鸡脯肉剁成泥,放到碗内,用清水50克冲开。将鱼骨、冬菇、冬笋、火腿切成与哈士蟆油同样大小的丁,分别用沸水悼一下火腿除外,沥去水分。另将豌豆苗截15厘米长的段,入沸水一烫,以凉水过凉,备用。

    3锅置旺火上,放熟猪油烧至七成热,下葱末爆香,烹绍酒、姜汁,加入鸡清汤、精盐。视熟猪油与汤溶为一体后,将锅移中火上,下鱼骨、冬菇、冬笋、火腿、鸡泥搅炒,把用牛奶们开的淀粉淋入锅内。烧沸后,将味精加入搅匀,倒入汤盘。最后,将哈士蟆油入沸水焯片刻,沥净水分,放在汤盘内,上撒豌豆茵即成。

    [工艺关键]

    1勾二流芡,奶淀粉入锅后,切勿急搅,手勺轻推,避免粘锅,让淀粉充分糊化,即成明汁亮芡。

    2发好的哈士蟆不能入锅再煮,以免久热化水。

    [风味特点]

    1“哈士蟆”属罕见珍贵两栖蛙类,一般身长57厘米,生长于东北温寒带阴潮的材丛、沼泽地带,据传以人参苗为食。“哈上蟆”是三四百年前满语的称呼。因其与一般蛙类习性不同,每年要在水底度过近半年的冬眠,且春季上岸早,冬季冬眠晚,比较耐寒,又被称为“雪蛤”。现中国科学院已正式定名为“中国林蛙”。每逢夏秋之季,雌哈士蟆输卵管内生长大量大小不一、不规则的胶质块,其色外黑内黄,形似桔子瓣,泡后如棉花瓣,其质细嫩,嚼之粘滑,俗称“哈士蟆油”。该品既为名贵的烹调原料,又是珍贵的中药材。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糖类、脂肪和多种元素、维生素、激素。其性平、味甘,能补肾益精、润肺养阴、清退虚热,对咳嗽气喘、病后及产后虚弱等有一定疗效。

    2我国古代食谱有“参、翅、骨、肚、窝、掌、蟆、筋”为“八珍”之说,“鸡粥哈士蟆”系天津传统大菜,为衬托、突出哈士蟆的高贵,以净白的鱼骨、深红的火腿、褐色的冬菇、牙黄色的冬笋等上等原料为配,与柔嫩鲜美的鸡茸搅炒成粥状,并用以牛奶调成的淀粉勾芡。使全菜色味倍增,精细考究,滑软香醇,滋味特异,营养丰富。

    灌肺

    [主料辅料]

    猪肺1具2000克味精2克核桃仁100克绍酒5克松子仁100克鸡蛋清4个杏仁25克湿淀粉100克精盐5克芝麻酱100克姜汁2克清汤250克胡椒粉1克

    [烹制方法]

    1松子仁、核桃仁、杏仁均擀成粉末备用。

    2清水灌人猪肺内,再控净水分,如此反复多次,冲洗干净肺内血水,使呈洁白色,但要保持肺叶的完整无损。

    3把核桃仁粉、松子仁粉、杏仁粉、精盐、味精、胡椒粉、绍酒、芝麻酱、姜汁、鸡蛋清、湿淀粉、清汤放在一起,搅成稀糊。徐徐灌入肺内,然后上笼蒸熟,食用时切片装盘即可。

    [工艺关键]

    1核桃、杏仁心须去净外皮,避免苦涩,影响菜肴风味。

    2亦可在白卤水中卤熟,然后切片冷食,别具一格。

    [风味特点]

    1“灌肺”为东京今开封市肆名菜,南宋临安今杭州市场上,又有“香洪肺”、“香辣渡肺”等品。元代的居家必用素类全集、明代的多能鄙事等古籍,对它的制作方法均有详细的记载。此菜历史悠久,流传至今,仍是河南地方名菜,省内省外,有口皆碑。

    2此菜以猪肺或羊肺用核桃仁、松子仁、杏仁等多种配料灌制而成,清香浓郁,咸鲜可口,对肺虚咳喘、肠燥便秘者有一定的食疗功效。

    红枣煨肘

    [主料辅料]

    猪肘1只1000克川盐3克红枣150克姜10克鸡腿骨250克葱15克冰糖250克肉汤1000克糖色15克

    [烹制方法]

    1将猪肘刮洗干净,入沸水锅中永一次,除去血污,再将凸出的毛拣尽。红枣去核后,用温水洗净,冰糖敲碎。

    2取小铝锅一口,在锅底垫上鸡腿骨,下入肉汤,将肘子放入,再下姜拍松、葱挽结,用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加糖色、冰糖、红枣、川盐,烧约20分钟,随后移至小火再煨2小时,待肘子煨透、粘糯、汤汁稠酽时,拣去姜、葱、鸡骨,装盘即成。

    [工艺关键]

    1先将肘皮粗毛拔净,再用火燎,除净茸毛,然后刮洗干净,紧水后再用。

    2鸡骨垫底,不但避免粘锅糊底,且增加猪肘鲜味,一举两得。

    [风味特点]

    “红枣煨肘”是川菜中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菜。红枣,富含糖及多种维生素,具有养心润肺,健脾和胃,益气生津,补血养颜之功。此菜用红枣与猪肘加糖慢火煨肘而成,色红油亮,糯油香,咸甜适口,富含胶质,常用作冬令滋补的佳肴。

    荷叶蒸肉

    [主料辅料]

    猪五花肉500克葱粒7克鲜荷叶4张花椒10粒鲜黄豆75克甜面酱15克大米粉125克酱油12克豆腐乳汁10克五香粉06克红糖15克糟汁15克姜粒7克

    [烹制方法]

    1将猪五花肉刮洗干净,切成约5厘米长、3厘米宽、03厘米厚的片共24片,放入盆内,加入酱油、甜面酱、糟汁、红糖、豆腐乳汁、姜粒、葱粒、五香粉拌匀,浸渍约20分钟。入味后再放入大米粉拌匀,使米粉均匀地沾在肉片上。

    2将鲜荷叶用清水洗净,放入沸水内烫一下,然后切成边畜肉类长13厘米的等边三角形共24张,每片肉片夹入鲜黄豆三四粒,放在一张荷叶上包成长方形,包完后逐一摆在蒸碗内,上笼蒸约2小时30分钟取出,翻扣在盘中即成。

    [工艺关键]

    1旺火气足,一次蒸熟。

    2四川米粉制法:将大米、花椒放入炒锅内。在小火上炒成黄色,用石磨磨成细粉。

    [风味特点]

    盛夏酷暑,绿油油的鲜荷叶随风飘荡,清香扑鼻,来之人烹,具有清暑解热,醒脾胃,促食欲的功效。四川人都喜欢用荷叶包粉蒸肉,作为应时风味菜式,食荤不油,荷香宜人,夏令宴席,常见此菜。

    归芪羊肉汤

    [主料辅料]

    鲜肋条羊肉1000克葱段6克川盐5克当归10克绍酒15克黄芪8克胡椒粉3克姜6克味精3克

    [烹制方法]

    1将当归、黄芪、姜拍破、葱用纱布包好。将羊肉洗净。用冷水漂1小时,再放入沸水锅中氽去血水捞出。

    2炒锅置旺火上,放入清水1500克烧沸,放入羊肉和绍酒、胡椒粉和盛配料的纱布包,再次烧沸后改用小火慢炖至羊肉五成,捞出切成条,再入汤中炖1小时至,取出纱布包,汤内放川盐、味精,盛入盘中即成。

    [工艺关键]

    1羊肉用冷水漂,沸水永,去净血水,香而不膻。

    2滋补佳品,宜文火久炖。

    [风味特点]

    “归芪”指当归和黄芪,均为名贵中药材,亦可人馔。当归有补血、活血,润燥滑肠的功效;黄芪有补气、升阳,健脾止泻的作用。成菜汤浓味鲜,羊肉酥烂,是美味可口的滋补佳肴,令最宜。

    炖羊头蹄

    [主料辅料]

    羊头1个2000克淮山药15克羊蹄4只2000克拘杞子10克桂元肉10克精盐6克红枣15克味精6克去皮荸荠200克胡椒粉1克姜片25克姜汁酒25克陈皮10克花生油20克葱条15克

    [烹制方法]

    1用火将羊头、羊蹄上的毛燎净,放入清水盆刮净,取出,敲掉蹄甲、羊角,将羊头劈开两半,取出脑、舌,割开口角皮。放入沸水锅里永约1分钟,再下羊舌,略滚,然后一并捞起,放人清水盆中,用尖刀刮净耳腔,剥去舌衣,洗净后沥干。

    2将羊脑的血筋去净,盛人碗中,下姜汁酒5克,人蒸笼用中火蒸约5分钟至熟取出。将荸荠切成两半。

    3用中火烧热炒锅,下花生油,放人姜、葱、羊头、蹄爆炒,烹姜汁酒20克,下白开水2500克,煨约5分钟,然后去掉姜条,转入用竹算垫底的砂锅里,加红枣、陈皮,荸荠,上盖,放回炉上,用中火堡约1小时20分钟后,加淮山药、枸杞子、桂元肉再堡约30分钟至软烂,取出,去掉姜、陈皮,将羊头、蹄、舌取出,去骨蹄骨留下,只去掉大骨切块,每块约重20克;再取出红枣、淮山药、枸杞子、桂元肉,荸荠放入炖盅内,把羊肉块和羊脑放在上面。将原汁浓缩到1500克,撇去浮沫后倒人炖盅,加盖,人蒸笼炖约30分钟取出,加胡椒粉即成。

    [工艺关键]

    头蹄同烹,古风犹存,苏恭本草、日华子本草、千金方皆有记载,治头目眩晕、尿少浮肿、虚寒腰痛皆效,已是定中国名菜药膳风味格定式,主料不可任意取代。

    [风味特点]

    汤色乳白,原汁原味,咸鲜味美,下奶最宜。

    杏仁肉丁

    [主料辅料]

    净猪肉200克精盐4克甜杏仁100克味精1克青椒20克酱油5克胡萝卜30克湿淀粉15克葱丁10克肉汤50克姜末5克鸡蛋液20克绍酒15克熟猪油300克

    [烹制方法]

    1将猪肉片成08厘米厚的片,用刀在两面剞花刀纹后。切成08厘米见方的丁,装碗内放人酱油、槽盐2克、绍酒10克、蛋液、湿淀粉10克抓匀上浆。杏仁用沸水泡透,去皮沥于水待用。胡萝卜、青椒均切07厘米见方的丁。

    2绍酒5克、精盐2克、味精、肉汤、湿淀粉5克装入碗内调成味汁。炒锅置中火烧热,放猪油250克烧六成热,放进肉丁搅散,再放入杏仁、胡萝卜了、青椒丁,见肉色发白,倒入漏勺沥去油。

    3原炒锅添油50克烧六成热,投入葱、姜炒出香味,放入肉丁、杏仁、胡萝卜丁、青椒丁等原料,烹人调好的味汁,搅炒均匀,待汁收浓稠,淋明油出锅装盘即成。

    [工艺关键]

    此为“爆法”菜式,操作前要调好芡。主料上浆过油断生。烹人芡汁后迅即颠翻均匀出锅,要求脆嫩爽口,汁卤紧抱。

    [风味特点]

    1杏仁分两种,甜杏仁无毒,可以入馔;苦杏仁有毒,只可人药。杏仁含杏仁油50,其特有的杏仁香味,则是来自所含的蛋白质和各种游离氨基酸。自古以来人们因其有健胃醒脾、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因之广为食用。用油炸、盐煮、糖渍的方法可制成干果或做成汤羹、糕点、小吃等多种花色食品。

    2“杏仁肉丁”以猪肉为主料,输之以杏仁,清香宜人。肾虚精亏、食欲不振、咳嗽喘逆、肠燥便秘者食之,可收补益祛病之功。

    黄芪羊肉

    [主料辅料]

    羊肋条肉500克精盐10克炙黄芪20克西风酒30克中国名某药膳风味花椒2克葱段20克桂皮3克姜10克草果1个

    [烹制方法]

    1羊肋条肉洗净,切成5厘米长、3厘米宽的薄片,放沸水内略氽捞出沥干水。黄芪、花椒、桂皮、草果、葱、姜装入纱布袋,扎口成调料包。

    2羊肉片和调料包同放砂锅内,添入清水淹役,放入精盐及西凤酒,旺火烧开,撇净浮沫盖严,移小火炖至成熟软烂,拣去调料包,捞出羊肉装盘即成。

    [工艺关键]

    汤汁稍宽,开锅后撇净浮沫,文火慢炖,汤清见底,羊肉软烂,始为上品。

    [风味特点]

    1“黄芪羊肉”是仿唐药膳菜品。黄芪,又名北芪、绵芪。为豆科植物黄芪的根,性味甘、微温,有补气固表、升阳举陷的作用。羊肉作为药用,最早见载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唐,孟洗食疗本草论述较详:“羊肉:温。主风眩瘦病,小儿惊痫,丈夫五劳七伤,脏气虚寒。”用羊肉与黄芪同炖,温补而不燥烈,为冬令佳肴。

    2此菜香而不膻,肥而不腻,滋味鲜醇,治疗气虚神疲、内脏下垂、阳痿早泄、宫冷不孕有效。畜肉类

    酒焖狗肉

    [主料辅料]

    生净狗肉1000克大料2克胡萝卜300克桂皮2克白酒150克草果1枚葱段30克丁香2克姜10克味精1克精盐6克胡椒粉2克酱油5克苹籽油10克花椒3克湿淀粉15克

    [烹制方法]

    1将姜拍松与花椒、大料、桂皮、草果、丁香同装纱布袋内,扎口成调料包。胡萝卜切成2厘米长的滚刀块。

    2将狗肉切成4厘米长、2厘米宽、1厘米厚的块,入沸水锅中氽去血污,捞出沥干。

    3炒锅置旺火上,添入菜籽油烧七成热,投入葱段炒出香味,放进狗肉略炒,烹人白酒12克,加清水将肉淹没,放入酱油、精盐、味精及调料包,待汤沸撇净浮沫,盖严移小火上焖烧。八成熟时放入胡萝卜,焖熟,拣去调料包,移旺火上待汁收浓时,加入胡椒粉和白酒30克,勾芡出锅装盘即成。

    [工艺关键]

    ...  </P></TD>

章节目录

中国名菜尾卷:药膳风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冉先德/瞿弦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冉先德/瞿弦音并收藏中国名菜尾卷:药膳风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