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云带着三百骑兵如期出发赶往灵州,至此,大唐建国后对突厥主动用兵开启序幕。
李世民将重要政务调整成对突厥作战,除了采纳李靖提出的机动防御外,首要目标看向了北方的梁师都,隋末军阀割据的最后一块地方。
也是突厥压在大唐背上的一块石头。
似乎上天并不想李世民一帆风顺。
五月中,山东【唐山东指太行山脉以东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北部。】各地相继出现旱情。
大部分地区连续几个月未见一滴雨水,春播的庄稼受灾严重,几乎可以肯定,秋粮没了。
寒云知道,这只是贞观天灾的开始,接下来,关中地区会受到这次旱灾的影响,出现大面积的粮食歉收。
紧接着便是贞观二年的雪灾和蝗灾。
距离五月底收割第一批玉米还有不到十日,寒云巡查完云阳的玉米地刚回到县衙,一封皇帝敕令紧急把他从云阳宣召到长安。
寒云刚跨进李世民的书房,便感到房内气氛的压抑。
朝中宰相全部到齐。
李世民的核心四文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外加萧瑀、高士廉、杜淹、封德彝。
“云峰到了,快进来,自己找地方坐。”李世民如同老友般的招呼,吓了众人一跳。
都知道云阳令寒云前些日子飞升,不过三个月的时间,由从七品下,升到正二品,虽然这个正二品没有实权,可品级高。
而后一听,还是管理云阳一个县,只是陛下把云阳同长安和万年了。
这些宰相压根不去关注一个县的情况,全大唐有一千五百多个县,哪能管的过来。
今日才算真真正正第一次面对寒云,都不禁仔细打量起他。
房中大臣除了萧瑀清楚寒云的实力外,其他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到一个不及弱冠的家伙如何得到陛下、太上皇和平阳公主的赏识。
寒云一进门就感觉到这些人不善的眼光。
“臣寒云见过陛下。”寒云还是要行君臣之礼。
“少废话,坐下。”李世民还是喜欢敢和他勾肩搭背的寒云。
“好呢。”寒云找个蒲垫坐下。
别人都是跪坐,他是一屁股坐上去,盘起双脚,弄了几下不舒服,又起身拿上蒲垫找个柱头靠着坐下,这才安稳下来。
“人已到齐,朕今日召集众卿,就说说山东的旱情。右仆射你说说情况。”
李世民点名封德彝,毕竟前段时间萧瑀被罢官一段时间。
“尚书省近一个月来,连续收到河北道、河南道上表,各州县均出现降雨偏少,甚至滴雨未下的情况,很多春播作物枯死。除了靠近黄河的州县外,其他州县旱情都较重。”
【凡下之通于上。其制有六。五曰表。六曰状。皆省署申覆而施行焉。】
寒云一听,我去,这就是灾情汇报?要是放在千年后还不得被骂死?
这时,古人惜字如金,上表讲究文风格式的弊端就呈现出来。
很多地方的灾情,大量使用了模糊字词一句带过。
还有一些州县的地方官,本来完全可以组织自救,都纷纷上表说受灾严重,为的就是事后论功的时候可以增加一点功绩。
加之古代交通和信息不便,皇权中心根本无法准确掌握灾情具体数据,从何谈起科学救灾?
随后便是,一干大臣发表意见,寒云听了半天,硬是没有一个人置疑灾情的数据。
常规策略就是开仓放粮,捐粮施粥、朝廷拨款、官员巡察。
可没有一个人说出具体的措施。需要多少粮,从何地调运,如何调运,如何分配,受灾人群如何安置,灾后复产如何搞。
李世民听完也点了点头,说实话他也只能想到派哪些官员去巡察,如何救灾还得靠大臣出策略。
“云峰,你的意见呢?”李世民见寒云毫无发言的积极性,只能点名他。
至于是否抱有希望不得而知,他只是内心觉得寒云能搞出那么多粮食,应该有一些办法。
“臣想另请一人前来说说救灾措施。”
寒云没有正面回答,却说出一句令所有人意外的话。
“哦,何人?”李世民想不到朝中还有何人善于此事。
“请太子来。”寒云答道。
“啊!这不是胡闹吗?”
顿时有大臣反对。难道八岁的太子还能比过朝中一群宰相。
“如今山东之地遍地受灾,陛下理应亲自支持,然陛下镇守京畿之地,不便外巡。太子作为储君,本就该代天子巡牧。所以,臣认为主持救灾之大事,太子领衔方能体现陛下体恤百姓之道,再辅以能臣行之。”
寒云压根就不相信,没有中央统一调度,那些个地方官能处理好,不谎报灾情就谢天谢地了。
萧瑀第一个支持,毕竟他也是太子少师,能让太子出头的机会,绝对不能放过。
他心里也没有底,太子到底行不行。
看见寒云自信满满的样子,打算听听太子如何说再作后策。
“王德,宣太子前来。”李世民想着这小子难道专程教过太子救灾。
李世民猜对了,寒云给太子留下的第一课就是救灾,这是巩固太子地位,提高声望最好的机会。
关键是寒云有信心处理。
说起来受灾面积大,折算成人口,也就那么一两百万人口,比千年后好多市的人口都少。
不多久,李承乾来到书房,他也不知道何事。
进屋一看,一群朝中众臣,再一看,那个坐姿最奇怪的不是云峰吗?
这下心里有底了,有云峰给他兜底,还怕啥。
李承乾进来先后给李世民、萧瑀和寒云见礼,一个天子、两位老师。
“你先看看这些山东各地关于遭受旱灾的上表。”
李世民让王德把一叠上表递给李承乾。
上表看起来多,可没多少字,而且都大同小异。
无非就是久未下雨,旱情初显,请朝中运粮拨钱,减免税赋等等。
李世民登基就减免了关中的税赋,要是再把山东各地减免,大家都得去喝西北风了。
这也是李世民头疼的地方,他真的很穷。
宫殿的扩建都让他暂停了,就是那个后来李渊住进去的大明宫。
不多久,李承乾读完,看了寒云一眼,寒云报以微笑,指了指自己,意思就是我就是你坚强的后盾。
“儿臣已看完,上表均是山东各地的旱情。”
“说说你的想法。”
李世民说出此句话之时,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相当于让太子八岁就上殿听政拿主意了。
历史上李承乾上殿听政是十四岁,六年后的事。
因为寒云的到来,让他提前了六年参与政事。
“儿臣认为首先要精准统计受灾人口、范围、程度。救灾要的是数字不是文字。”
嘶,李承乾第一句话就把这群大臣震住了,这是八岁孩童能说出的话吗?
也不能怪这群大臣,毕竟都不是从明算科上来的官。
但凡抓一个户部的度支司官员来,他也会要这些数字。
“其次,父皇发一道敕令。凡弄虚作假者,重处;凡散播谣言者,重处;凡救灾不力者,重处;凡聚众闹事者,视为谋反;凡抢夺钱粮者,罪加一等;凡救灾有功者,重奖。”
嘶,这下轮到李世民惊讶了,心里暗自高兴:“有天子之范。”
“第三,组建救灾内阁,统一调度,抽富之地以救灾地。令江南各道,集中粮食于扬州;剑南道集中粮食于益州;关中各道集中粮食于长安。”
“第四,组织灾地自救,世家豪绅一家帮一县,富农工商一家帮一村。父皇许诺以未来两年之税赋为预支。”
“第五,令工部、将作监规划灾地之道路、水利灌溉、城池修缮等工程,调度灾民修之,以换取粮食。”
“第六、令太医署、各州县医官,防备疫情之发生。”
“第七、令工部、司农寺统筹田地复种,调度种子。”
“第八、令国子监学生,奔赴灾区一线组织救灾,以弥补官吏不足,亦作为选聘官员考核条件之一。”
“第九、令户部调度粮食和钱财支出,兵部开放驿站行运输之便利。”
“第十、向各藩国下诏上献粮食。”
“此为救灾十策,具体调度钱粮数据,待各地统计完毕,分出轻重缓急,合理分配。”
李承乾一口气说完救灾十策,这十条可是寒云逐一考核过,并且详细解释过具体措施。
嘶,李承乾说完,书房内安静了,李世民的双眼泛出了泪花,这还是以往唯唯诺诺的太子吗?
当然聪明的他立刻想到一个人,这些变化都是自从太子认识一个人后开始的。
李世民将重要政务调整成对突厥作战,除了采纳李靖提出的机动防御外,首要目标看向了北方的梁师都,隋末军阀割据的最后一块地方。
也是突厥压在大唐背上的一块石头。
似乎上天并不想李世民一帆风顺。
五月中,山东【唐山东指太行山脉以东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北部。】各地相继出现旱情。
大部分地区连续几个月未见一滴雨水,春播的庄稼受灾严重,几乎可以肯定,秋粮没了。
寒云知道,这只是贞观天灾的开始,接下来,关中地区会受到这次旱灾的影响,出现大面积的粮食歉收。
紧接着便是贞观二年的雪灾和蝗灾。
距离五月底收割第一批玉米还有不到十日,寒云巡查完云阳的玉米地刚回到县衙,一封皇帝敕令紧急把他从云阳宣召到长安。
寒云刚跨进李世民的书房,便感到房内气氛的压抑。
朝中宰相全部到齐。
李世民的核心四文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外加萧瑀、高士廉、杜淹、封德彝。
“云峰到了,快进来,自己找地方坐。”李世民如同老友般的招呼,吓了众人一跳。
都知道云阳令寒云前些日子飞升,不过三个月的时间,由从七品下,升到正二品,虽然这个正二品没有实权,可品级高。
而后一听,还是管理云阳一个县,只是陛下把云阳同长安和万年了。
这些宰相压根不去关注一个县的情况,全大唐有一千五百多个县,哪能管的过来。
今日才算真真正正第一次面对寒云,都不禁仔细打量起他。
房中大臣除了萧瑀清楚寒云的实力外,其他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到一个不及弱冠的家伙如何得到陛下、太上皇和平阳公主的赏识。
寒云一进门就感觉到这些人不善的眼光。
“臣寒云见过陛下。”寒云还是要行君臣之礼。
“少废话,坐下。”李世民还是喜欢敢和他勾肩搭背的寒云。
“好呢。”寒云找个蒲垫坐下。
别人都是跪坐,他是一屁股坐上去,盘起双脚,弄了几下不舒服,又起身拿上蒲垫找个柱头靠着坐下,这才安稳下来。
“人已到齐,朕今日召集众卿,就说说山东的旱情。右仆射你说说情况。”
李世民点名封德彝,毕竟前段时间萧瑀被罢官一段时间。
“尚书省近一个月来,连续收到河北道、河南道上表,各州县均出现降雨偏少,甚至滴雨未下的情况,很多春播作物枯死。除了靠近黄河的州县外,其他州县旱情都较重。”
【凡下之通于上。其制有六。五曰表。六曰状。皆省署申覆而施行焉。】
寒云一听,我去,这就是灾情汇报?要是放在千年后还不得被骂死?
这时,古人惜字如金,上表讲究文风格式的弊端就呈现出来。
很多地方的灾情,大量使用了模糊字词一句带过。
还有一些州县的地方官,本来完全可以组织自救,都纷纷上表说受灾严重,为的就是事后论功的时候可以增加一点功绩。
加之古代交通和信息不便,皇权中心根本无法准确掌握灾情具体数据,从何谈起科学救灾?
随后便是,一干大臣发表意见,寒云听了半天,硬是没有一个人置疑灾情的数据。
常规策略就是开仓放粮,捐粮施粥、朝廷拨款、官员巡察。
可没有一个人说出具体的措施。需要多少粮,从何地调运,如何调运,如何分配,受灾人群如何安置,灾后复产如何搞。
李世民听完也点了点头,说实话他也只能想到派哪些官员去巡察,如何救灾还得靠大臣出策略。
“云峰,你的意见呢?”李世民见寒云毫无发言的积极性,只能点名他。
至于是否抱有希望不得而知,他只是内心觉得寒云能搞出那么多粮食,应该有一些办法。
“臣想另请一人前来说说救灾措施。”
寒云没有正面回答,却说出一句令所有人意外的话。
“哦,何人?”李世民想不到朝中还有何人善于此事。
“请太子来。”寒云答道。
“啊!这不是胡闹吗?”
顿时有大臣反对。难道八岁的太子还能比过朝中一群宰相。
“如今山东之地遍地受灾,陛下理应亲自支持,然陛下镇守京畿之地,不便外巡。太子作为储君,本就该代天子巡牧。所以,臣认为主持救灾之大事,太子领衔方能体现陛下体恤百姓之道,再辅以能臣行之。”
寒云压根就不相信,没有中央统一调度,那些个地方官能处理好,不谎报灾情就谢天谢地了。
萧瑀第一个支持,毕竟他也是太子少师,能让太子出头的机会,绝对不能放过。
他心里也没有底,太子到底行不行。
看见寒云自信满满的样子,打算听听太子如何说再作后策。
“王德,宣太子前来。”李世民想着这小子难道专程教过太子救灾。
李世民猜对了,寒云给太子留下的第一课就是救灾,这是巩固太子地位,提高声望最好的机会。
关键是寒云有信心处理。
说起来受灾面积大,折算成人口,也就那么一两百万人口,比千年后好多市的人口都少。
不多久,李承乾来到书房,他也不知道何事。
进屋一看,一群朝中众臣,再一看,那个坐姿最奇怪的不是云峰吗?
这下心里有底了,有云峰给他兜底,还怕啥。
李承乾进来先后给李世民、萧瑀和寒云见礼,一个天子、两位老师。
“你先看看这些山东各地关于遭受旱灾的上表。”
李世民让王德把一叠上表递给李承乾。
上表看起来多,可没多少字,而且都大同小异。
无非就是久未下雨,旱情初显,请朝中运粮拨钱,减免税赋等等。
李世民登基就减免了关中的税赋,要是再把山东各地减免,大家都得去喝西北风了。
这也是李世民头疼的地方,他真的很穷。
宫殿的扩建都让他暂停了,就是那个后来李渊住进去的大明宫。
不多久,李承乾读完,看了寒云一眼,寒云报以微笑,指了指自己,意思就是我就是你坚强的后盾。
“儿臣已看完,上表均是山东各地的旱情。”
“说说你的想法。”
李世民说出此句话之时,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相当于让太子八岁就上殿听政拿主意了。
历史上李承乾上殿听政是十四岁,六年后的事。
因为寒云的到来,让他提前了六年参与政事。
“儿臣认为首先要精准统计受灾人口、范围、程度。救灾要的是数字不是文字。”
嘶,李承乾第一句话就把这群大臣震住了,这是八岁孩童能说出的话吗?
也不能怪这群大臣,毕竟都不是从明算科上来的官。
但凡抓一个户部的度支司官员来,他也会要这些数字。
“其次,父皇发一道敕令。凡弄虚作假者,重处;凡散播谣言者,重处;凡救灾不力者,重处;凡聚众闹事者,视为谋反;凡抢夺钱粮者,罪加一等;凡救灾有功者,重奖。”
嘶,这下轮到李世民惊讶了,心里暗自高兴:“有天子之范。”
“第三,组建救灾内阁,统一调度,抽富之地以救灾地。令江南各道,集中粮食于扬州;剑南道集中粮食于益州;关中各道集中粮食于长安。”
“第四,组织灾地自救,世家豪绅一家帮一县,富农工商一家帮一村。父皇许诺以未来两年之税赋为预支。”
“第五,令工部、将作监规划灾地之道路、水利灌溉、城池修缮等工程,调度灾民修之,以换取粮食。”
“第六、令太医署、各州县医官,防备疫情之发生。”
“第七、令工部、司农寺统筹田地复种,调度种子。”
“第八、令国子监学生,奔赴灾区一线组织救灾,以弥补官吏不足,亦作为选聘官员考核条件之一。”
“第九、令户部调度粮食和钱财支出,兵部开放驿站行运输之便利。”
“第十、向各藩国下诏上献粮食。”
“此为救灾十策,具体调度钱粮数据,待各地统计完毕,分出轻重缓急,合理分配。”
李承乾一口气说完救灾十策,这十条可是寒云逐一考核过,并且详细解释过具体措施。
嘶,李承乾说完,书房内安静了,李世民的双眼泛出了泪花,这还是以往唯唯诺诺的太子吗?
当然聪明的他立刻想到一个人,这些变化都是自从太子认识一个人后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