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新办的通讯学校到略阳城南约三四公里,当然只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考虑到当地弯弯绕绕的山路,实际想要走过去,路程起码翻三倍还不止。

    好在从学校往西再翻过一个山头,就是一座名为灵岩寺的古庙,那里不仅可以和江边的几处村落直接来往,而且往县里的路相对也要好走一些。

    顺道一提,或许是因为过去几年灾荒的缘故,那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寺,在程刚找过来的时候,其实早已处于半荒废的状态,里头只有几个老和尚守着几亩薄田,平日里还得靠着下山化斋才能勉强果腹。

    而当程刚把这处位置确定为情报机关的办公地后,寺庙自然也就被征用了过来作为警卫连的驻扎营地,以守住通往后山的唯一通道。

    至于那些已经饿了两三年的和尚们,其实根本抵挡不住杂面馍馍的诱惑,欣喜若狂地就把一大半的屋子让了出来,反正他们那几个人也根本住不下。

    程刚倒是没有把他们直接赶走,在调查清楚这些人的实际底细,确定没有吃租耍坏的情况之后,便还是让他们继续种田,只是不许随意下山了。

    当然,考虑到此处机关单位的特殊性,周遭的警戒部署其实还是外松内紧,一般人如果不能提供规定的书面证明,都很难通过战士们的检查,而里面的学生肯定也不允许擅自离开。

    不过搞得这么麻烦,如果有什么急事需要和中央办公点联络就很不方便了,所以在此地经办的,基本都是些时效性较低、保密程度较高的工作。

    同时,把学校放在这里,主要也是为了利用好机关的人力资源,正如宋侃傅一样承担助教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师生算这块根据地里头最早的一批宅男了。

    只是这种宅男生活可没得后世的那般方便,自力更生白手起家,什么事情都得自己亲自操办,即便是程刚也不例外。

    就连这些天来,供应学校里面一百来号人日常生活的物资,也基本都是先运到灵岩寺,然后再由师生们自己挑过来,加上所有教室、宿舍又是匆匆搭起来的临时建筑,条件如此简陋,就更加辛苦了。

    但面对这般环境,无论是那些已经跟着队伍走了几千里的红军战士,还是陕南当地农家出身的年轻同志,对此都没有任何挑挑拣拣的意思。

    用句俗气一些的话语来形容的话,就是大家都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乐此不疲,根本没觉得有什么苦的。

    更何况这里的学员出身都好不到哪里去,每天的衣食都由组织安排妥当,自己只需要发狠读书的日子,简直不要太快乐。

    甚至据程刚了解,这次培训班里头的那些南方过来的战士,其实早在北上途中就一边打仗一边学习,碰到不懂的内容大家便两个人一个组,你学英语我学汉语,心里只想着到了根据地之后便来报名学习,积极性可见一斑。

    当程刚快要走进校舍时,隔着老远就听到了里头传出来的读书声,这些混杂在一起的凌乱口音,让他不由地露出了会心一笑。

    想要统一授课就必须先过好语言关,这是程刚在槿甘山参加革命的时候,就已经明白的道理。

    当初,他这个只懂普通话和潭州话的现代年轻人,基本无法和当地的绝大部分群众进行有效沟通,为此还不得不狠狠地补了一通地方方言。

    后来即便到了赣南,遇到的也是同样的难题,十里不同音的现象在山区简直不要太普遍,而程刚当然不可能什么都去学一遍,何况他一个人也教不了那么多学生。

    所以随着红色根据地的规模越来越大,除去通过广泛地识字认字运动消灭文盲之外,推广普通话也成了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

    对于怎么在几乎没有任何群众基础的地方普及标准发音,这个问题如果让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个人或者组织来经办,除非能够耗费大量精力和物资来进行专门研究,否则只可能得不偿失,有那功夫干什么不行,非要这般吃力不讨好。

    也幸亏程刚有着双穿的能力,能够从后世拿到足够的参考资料和实际设备,这才能够在一开始就以不惜血本,却又最具有性价比的方式来推行此事。

    像是现在学生们正在进行的朗读就是一个办法,反正也不用一字一音地扣细节,只要求大家互相能够听懂就行,所以让发音最准确的同学领读,其余人跟读,只要能够坚持下来,效果还是大差不差的。

    这算是土法,洋气的也有,比如使用留声机播放灌制好的留音片,其中不仅有可以听歌听音乐的,还有专门进行普通话教学的唱片,就连中小学课程都有,几乎全是建国后陆陆续续推出的,程刚只需简单脱敏处理后便能使用。

    当然,不同地区学习普通话也必须要因地制宜,关于这点,建国后的不少地方单位和学者,同样留下了大量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比如闽西根据地一直在用的那本《胡建人怎样学习普通发》就广受好评。

    至于更加高大上的,如有线、无线广播,其实过去几年里在中央苏区已经进行了不少试点,效果同样不错。

    只是科技含量越高,往往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就越多,现有的基础条件做点简单的尝试没有问题,想长久地维持乃至于推广下去,尚且差些时日。

    而且不仅仅是教育需要人才,如今的土共不管哪个口子都缺人,单就无线电领域,在有了程刚提供的原材料后,红军的电台其实早就够用了,可至今还是只能普及到师一级,就是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报务员。

    毕竟即便是最简单的收发电报工作,里面的门道其实也小不到哪里去,起码中文、英文、数学等基础知识是必须要掌握。

    而且,因为涉及到保密问题,一般没法将单人负责的工作细分以减少培训难度,所以一名合格的报务员,甚至还要学会简单检测和修理电子线路。

    这种要求让此时的初中生来搞,都不一定能保证所有人都掌握得住,更何况那些普遍只有初小学历,仅仅只会认几个字的年轻学员。

    不过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程刚对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始终是抱有最乐观的估计,刚从苦日子里挣脱出来的新生代们,确实能够爆发出最强大的学习动力。

    “同学们,自习结束了,现在开始上课,时间比较紧张,我的速度会有点快,课代表记得做好笔记,课后大家再来讨论。

    我先来讲一下上节课的问题……”

    走上讲台,程刚和学生们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了状态,或许是因为他在学校待的时间并不长,等上完这几节之后便要走了,所以大家尤为珍惜这段时光。

    同时,这也是程刚感觉到最轻松的时候,无论是给谁上课,讲什么内容,他都丝毫不觉得枯燥。

    一边讲着,程刚偶尔也会把目光投射到旁边土坯垒成的墙面上,上面还能看到不少张贴起来的文字和漫画,那是这边的老师和助教们,带着学员制作出来的,每次看到的时候,程刚总觉得很有意思。

    而黑板一侧的课程表则透露着更多的趣味,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有唱歌比赛、趣味比赛、演讲比赛,剩下的业余时间则需要和战士们一同去农田里干活,可以说即充实有趣,也透露着一丝艰辛。

    “对于这些学员们来说,这应该是他们戎马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和平而快乐的日子吧,很快他们又将投入到残酷的战斗中去了。”偶尔程刚也会这么恍惚一下。

    “好了,同学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如果有没听懂的地方,记得在后面的讨论课和大家一起交流,最后由课代表做好登记交给我……”

    两节课,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也没有任何空闲让程刚来感慨,他马上又需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章节目录

时空过客4251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刚大荒落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刚大荒落并收藏时空过客4251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