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济南府济宁县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家三口,李全德是一个木匠,妻子王氏在家里洗衣做饭带孩子,一家三口的日子也算温馨幸福。

    李全德夫妇目不识丁,但他们也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儿子李明三岁时就被送到村里的学堂读书。

    李明乖巧懂事,见父亲做家具他就有样学样,嫣然一个木匠,可对于读书却不开窍,上了几年学也没有认识多少字。

    李全德见儿子对木工有极高的赋,于是就不再逼他读书,而是教他各种木匠手艺,李明从十三岁开始学习木工,到了十六岁时就可以单独出去干活了,而且做出的活比父亲都好,这就是所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尽管李明的手艺很好,可大家觉得他太年轻,手艺也好不到那里去,无论是做家具还是盖房子,人家都要求李全德去,李明只是打下手,两发生了一件事情后,大家才改变对李明的认知。

    这件事还要从一场喜宴起,城里的黄员外老来得子,他高胸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孩子满月的时候,黄员外就摆了三的流水席,只要路过的人都可以免费来吃,一波又一波的人不断来到黄家吃酒席,整个黄家热闹非凡,喜气洋洋。

    黄员外派人去请李全德给自己的儿子做婴儿床,因为李全德不在家,李明就拿着工具来到了黄员外的家里,黄员外一看李全德没来,而是来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就有些不爽,但大喜之日,也没有什么,就让李明先吃席,吃完席再。

    黄员外夫妇抱着儿子到每个桌子上敬酒,大家都纷纷恭喜夫妇二人喜得贵子,都这孩子庭饱满,地阁方圆,是大富大贵之命,黄员外夫妇听了,喜得合不拢嘴。

    可李明看了那孩子后却脸色大变,这孩子活不长,王员外听帘场大怒,众人也都他居心不良,居然在大喜之日诅咒一个孩子。

    李明道:“把当年建这座宅子的木工请来一问便知。”当年的木匠是黄员外弟弟的一个朋友,正好今也在这里吃酒席,于是黄员外就叫人去叫他。

    一会儿,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子就被带了过来,李明看着男子问道:“你和黄员外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何要下如此恶毒的诅咒?”

    那男子见一个毛孩子这样质问自己,就很是嚣张,道:“你是谁家的黄毛子,满口胡话,我什么时候害黄员外了,你这是栽赃诬陷。”

    李明没有话,径直朝黄员外家的堂屋走去,众人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都纷纷跟了过去。

    黄员外一脸怒容地看着他,李明道:“房梁上有东西。”黄员外见李明一本正经的样子,感觉很蹊跷,于是就叫下人拿来梯子,爬到房梁上看有什么东西,下人果然从房梁上拿下来一个东西,是一个很的木头人。

    那个木匠一看便神色紧张,就想溜走,却被黄家的家丁抓住,他看逃不掉了,就一五一十地全了。

    当年,黄员外家盖房子,黄员外的弟弟就让他用一些手段对付自己的哥哥,要哥哥断子绝孙,以后他的家产就是他的。

    黄员外听了那个木匠的话,就把他送到了县衙,知县又派人把黄员外的弟弟也抓进了大牢。

    要不是李明,黄员外的儿子可能会早夭,如今破了诅咒,儿子也就没事了,黄员外对李明是万分感激,直接拿出一百两纹银表示感谢,但李明没有收。

    原来,李明跟着父亲学习木工时,他偷偷看了父亲的那本鲁班秘籍,对里面介绍的厌胜术也略懂一二。

    今他来到黄员外家里,就感觉到这宅子不对劲,可具体是哪里不对也不上来,直到他看到黄员外的儿子时,才看出有人在这宅子里下了恶毒的诅咒,诅咒黄员外断子绝孙。

    这件事情之后,李明的名声大噪,都他是一个有良心的木匠,找他做活的人也排成排,有很多外地的人也慕名而来,谁家要是有活,提前几个月就要预约,否则就排不上号。

    李明的手艺好,档期总是安排得满满的,因此也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李明不急,但父母很着急,劝他抽空去相亲,早日把婚事解决了才好,可李明总是不放在心上。

    一日,村里的王大婶来到李家,自己的娘家侄女不但貌美,而且懂事,是一个持家的好手,想让李明相看一下,谁知李明没在家。

    城里刘员外家盖宅子,李明被请去做活了,恐怕要两个月才能回来,王大婶听了有些失望,等李明干活回来一定去她家一趟,让两个年轻人相看一下,这可是一对难得的好姻缘。

    送走王大婶后,王氏就催促丈夫去一趟城里,叫儿子抽空回来一趟,相了亲再去干,可李全德,人家刘员外家盖房子耽误不得,干完活再看也不迟。

    再李明,由于他的技艺精湛,美名远扬,刘员外对他十分敬重,把他当成贵客一样招待着。

    刘员外有一个女儿,名叫刘飘飘,长的是貌美如花,年芳十八,正是怀春的年纪,她见李明一表人才,木匠手艺还这么好,而且勤劳踏实,就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总是找机会和他接触。

    一开始,李明并没有多想,只当是人家姐平易近人,可渐渐地,他发现刘飘飘只对他一人亲近,他心里就有些七上八下的。

    哪个少年不多情?李明自然对温柔大方的刘姐也有好感,但那个时候讲究父母之命媒门之言,更重要的是门当户对,于是他就使劲压住了心中蠢蠢欲动的火苗,对刘飘飘的示好不冷不热的。

    刘飘飘见李明迟钝,心中就很着急,悄悄把一个丝帕放进他的工具箱内,表白心意,李明见了不敢声张,就悄悄地收了起来。

    一日,刘飘飘突然对李明道:“我爹爹要把我嫁给别人,可我不想嫁,我希望你能向我父亲提亲。”

    李明听后吓了一跳,道:“我哪里配得上姐?恐怕你父亲不会同意的。”

    刘飘飘迟疑了一会道:“我从就指腹为婚,可我不喜欢他,如果要我嫁,我就只能去死。”她着便流下了眼泪。

    李明看着刘飘飘,不知道如何安慰她,刘飘飘又道:“要不你带我走吧!离开这里,我就可以不嫁给那人了。”

    李明从来没有想过要与刘飘飘私奔,可又不忍心拒绝,道:“这活马上就要完工了,完工之后再。”

    刘飘飘听他这么,心中就有了盼头,道:“好,我等着你。”

    又过了十来,刘家的宅子就完工了,众工匠吃了完工饭后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李明也背着行囊踏上了回家的路。

    李明背着行囊往家赶,走到一处荒坡的时候,隐隐约约听到有孩子的啼哭声,他有些疑惑,就停住了脚步,仔细听时那哭声又没有了。

    这荒郊野外的,怎么会有孩的啼哭呢?李明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就要继续赶路,可那哭声又响了起来。

    李明支起耳朵仔细听,这次真的是有声音,他确定不是幻觉,那声音就是从一个低洼的地方传出来的,他慢慢地朝声音传来的地方走去。

    他走到坡地的低洼处,就看到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坐在草丛中哭泣。

    这个男孩又黑又瘦,身上的衣服是补丁摞补丁,一看就是穷苦人家的孩。

    李明问孩子为啥在这里,那孩子只是一个劲地抹眼泪,并不话。

    李明想送他回家,可这孩子不话,他也不知道他家在哪里,把他扔在这荒郊野外也不放心,于是就把这个男孩带回家去了。

    李全德和王氏见儿子回来就非常的开心,心想可以让他与王大婶的侄女相亲了,可看到他带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回来就吃了一惊。

    李明告诉父母,这孩子是在荒坡里遇到的,王氏看着男孩瘦弱的样子很是心疼,赶紧熬了一碗米汤,又烙个油饼让他吃下。

    孩子吃了饭后,精神就好了很多,可就是不话,李家人以为孩子认生,就没有再问他。

    村里的人听李明捡回一个孩,大家都过来看,众人见这孩子不话,就纷纷议论他是个哑巴,让李家赶紧送走,否则以后是个累赘。

    众饶议论让李全德夫妇的心中发毛,不知道这个孩子该留还是该送走。李明道:“这孩子可怜,不管怎样,我们也不能见死不救啊!”

    李全德夫妇也是善良之人,听儿子这么也没有反对,就留下了这个男孩。

    王大婶听李家收养一个男孩子,就来劝王氏把孩子送走,要不她侄女和李明的亲事就悬了。

    王氏虽然不想错过这门婚事,但也不忍心不管这个孩子,就这孩子可怜,要留下孩子,王大婶听了直摇头。

    道:“这孩子来历不明,养着怕以后出祸患啊!”完就走了,再也没有去李家亲。

    李明从刘员外家里回来之后,立刻就有人来找他去做棺材,丧事不敢耽误,李明就去了。

    两之后回转,李明想到刘飘飘的话,心中很是纠结,他家中有父母,如今又有一个孩子,如果他走了,他们怎么办?

    李明就给父母了刘家姐已经定下了娃娃亲,如今她想悔婚,想让他带着她走,李全德听了直摇头,道:“万万不可,咱们李家祖祖辈辈都是光明磊落之人,这样做不是往祖宗脸上抹灰吗?会遭到世人唾弃的。”

    李明觉得父亲得很有道理,这种偷偷摸摸的事情他也做不来,于是就把这事给放下了,但他心里一直觉得对不住刘姐,纠结了半个月后,他终于决定去城里见她一面,给她明情况,也不耽误人家成婚。

    谁知来到城里之后就听,刘姐已经在几前出嫁了,嫁到了千里外的开封府吴家,李明听了心中很是愧疚,但他觉得这也许是刘姐最好的归宿。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明依然是忙忙碌碌的,他捡的那个男孩就在李家住下了,住了个把月,也没有听见那孩子话,李家人才相信他不会话的事实,有什么事就比划手势。

    为了叫着方便,李全德就给孩子取名李赐,男孩虽然不会话,但耳朵能听见,别人话他也知道什么意思,大家都这孩子不话可能是后的。

    李家收养李赐之后,就没有人来给李明提亲了,即使有提亲的,他们也会要求先把李赐送走,李家人已经和孩子有了深厚的感情,把他当自家人看待,他们什么也不会把他送走,因此李明的婚事一直没有着落。

    李赐不会话,村子里调皮捣蛋的孩子都叫他哑巴,欺负他,王氏见了很心疼他,就拉着他回家,不让他再和那些孩子玩耍,李赐也很乖,每都在家里帮助王氏做些家务活,很少出去。

    就这样,日子一过去,直到三年后的一,李明正要出去干活时,李赐却突然拉住他的手道:“哥,你和爹爹赶紧要做一艘大船!”李明见他开口话,又惊又喜,赶忙叫来父母,牛娃会话了,李全德夫妇听了心中也是激动万分。

    他们问他为啥要造大船?李赐道:“六月初八这里就要发洪水,造一艘大船可以活命。”

    李家人听了感觉不可思议,这孩子不话则已,一话就语出惊人,再有一个月就是六月初八了,难道真的会发洪水吗?

    李全德觉得李赐这反常的话很蹊跷,不能全信,但也不能不信,于是一家人就坐在一起商量,到底该不该造大船。

    李全德道:“赐这孩子一直不开口话,一话就出如此奇怪的话,这也许就是意,不得不信啊!”

    一家人经过商议,决定造一艘大船,次日,李全德父子就不再接木工活,开始造船,众人见了都觉得奇怪,这里又没有大海,干嘛要造船呢?

    村民们都跑到李家看热闹,问这父子俩个为啥要造船,一开始李全德并不原因, 但经不住村民们的软磨硬泡,就把将要发洪水的事了,还让大家做好准备。

    村民们听了都觉得好笑,李家人是脑子出了问题。

    邻村里有一个姓元的木匠,以前总是嫉妒李家的生意好,如今李家父子在家造船,没有时间去做活,元家的生意就好了起来。

    元木匠一边干活,一边还不忘记败坏李家父子的名声,到处李家父子妖言惑众,扰乱民心。

    很快,李家父子造船的事情传到了县衙,知县就带人来到李家,命令他们停止这愚蠢的行动。

    李全德父子不听,依然继续造船,县令气的命人拿下他们,当场就要杖责,村民们虽然不能理解他们父子的行为,但念及他们一家心地善良,赶紧跪下求情。

    知县怕惹众怒,就让手下把他们父子放了,但命他们立刻停止造船。

    李全德父子明白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就假装答应,等知县带人走了之后,他们继续造船。

    元木匠想借此扳倒李全德父子,夜里就悄悄来到李家看情况,谁知李家父子不但没有停止造船,而且日夜不停,于是就又去县衙告官。

    元木匠给知县使了银子,要置李全德父子于死地,知县就派捕头带着衙役到李家去抓人,他们来到李家之后,发现李家已经人去屋空,众人疑惑,就回去报告知县。

    次日,知县就亲自带人来到李家查看,果然没有看到李家的人 ,向村民们打听,大家都不知道,知县没办法,只能带着人回去了。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到了六月初八这,气异常的炎热,太阳像个大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人们热得不敢出门,都在抱怨这鬼气要把人热死。

    中午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下,人们都兴奋地跑到外面,任凭雨水打在身上,欢呼着,雀跃着。

    一声惊雷响彻际,随后就是昏暗地,好像要塌下来了一样,人们吓得躲进屋里。

    雨水下得又大又急,不一会儿,到处都是一片汪洋,水开始往屋子里灌,众人这才想到李全德父子的话,可为时已晚。

    洪水越来越大,人们陷入一片绝望之中,哭声,叫喊声混成一片,就在这时,一艘20米长的大船就出现了,船上坐着李全德一家四口。

    人们看到李家的大船,就看到了生的希望,纷纷都爬到了船上。

    元木匠一家也想往大船上爬,谁知一个大浪打来,几人就没有了踪影。

    大雨下了三三夜才停下,到处是房倒屋塌,一片狼藉。

    知县救灾不利,被朝廷罢免,众人都推举李明为当地知县,李明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官,他最拿手的是木工活,可民意难违,只得同意。

    刘员外得知李明做了知县,就找到他,自己的女儿刘飘飘病重,恳求他能见她一面,李明听了又震惊又担心,就随刘员外去了。

    刘飘飘见到李明之后,疯病一下子就好了,她抱住李明就痛哭不止。

    原来,李明从刘员外家回去之后,刘飘飘就写了一封信,让丫鬟给李明送去,谁知被刘员外拦截了下来。

    刘员外得知自己的女儿要和李明私奔,就恼羞成怒,把她关了起来,他怕夜长梦多,就让女儿立刻完婚了。

    新婚之夜,刘飘飘誓死不从,新郎一气之下就把她关进柴房,每只给她喝一些稀粥,不饿死就行,刘飘飘为了离开,就装疯卖傻,最后就被丈夫一封休书休了,送回了娘家。

    刘飘飘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回来后继续装疯卖傻,刘员外见女儿这样,就非常的内疚,想去找李明,可自己的女儿已经疯了,怕人家不接受,所以就没去。

    李明当上知县之后,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刘员外只是想让他来和自己的女儿见一面,了却女儿的心事,自己心中的愧疚也会少一些,没想到女儿见了李明后居然清醒了。

    刘员外见女儿好了,就非常的开心,立刻拜酒席款待李明,可他不好意思让李明娶刘飘飘。

    其实,李明一直爱着刘飘飘,以前爱,现在也爱,回到县衙之后就找了媒人去刘家提亲,很快,二人就喜结良缘。婚后,夫唱妇随,恩爱有加。

    再当初李明父子之所以造船,是因为李赐的预测,洪水之后,他被人们称之为神童,朝廷要把他接入宫中重点培养,他在进宫之前,出了自己的遭遇。

    原来,李赐的父亲给一个财主家里放牛,他也跟着父亲一起放牛,人们都叫他牛娃。

    那傍晚,他和父亲正准备赶着牛回去,他的叔叔就带着几个大汉去了,他们把他父亲打晕抬走了,一群牛也被他们赶走了,牛娃吓得躲进草丛熬过一夜,次日被路过的李明发现,带回了家。

    李明得知了牛娃的遭遇,十分痛心,就立刻派人把牛娃的叔叔和他的同伙抓了起来,他们谋财害命,被判处死刑,等待秋后问斩。

    牛娃被接入宫中之后,受到了皇帝的重用,他成功预测了很多大事件,花费毕生精力着成《推腹图》一书,流传千古。

章节目录

故事在民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4亿闷蛋的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4亿闷蛋的梦并收藏故事在民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