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去年喂养的几十只小鸡仔,今年都成了老母鸡。

    奶奶这两月又付出了三十多只小鸡,天天在后院吱吱喳喳。

    大伯姚家忠回来拿鸡还要从送给周琰的老母鸡说起。

    上次去县城时带给了周琰六只老母鸡给他妻子童氏补补身子。

    前几天,看到周琰见天的到处跑,童氏就想补补,杀了一只炖汤。

    不成想,香飘十里呀!

    周琰住的是衙门的公住院子,因他大小是一个捕头,给了一个不大的三间带罩房的小院子。

    紧挨衙门的人家都是有钱,不然就是有权,公住院子刚好在这两者之间。

    这不,鸡汤的香味随风飘,让后面的人家闻到口水直流。

    有户姓秦的人家是做绸缎生意的,据说和府城里的某位大人还有点亲戚关系。

    这不正在待客吗?闻到这味道客人直夸,纷纷打听这是什么好吃的。

    秦老爷这话怎么接,他家后厨和待客的院子相隔两进门,不可能有味道飘这里来。

    那么就只有隔壁衙门这边。

    赶紧的差人去打听,顺着味找到周琰家。

    正好周琰下衙回来,听说了此事,当做为人情送,一只老母鸡也不是大事。

    别人也不是不知趣的人,当下也给了半两银子,人情两清。

    不成想,那个味儿吃了还想吃,秦老爷让下人来买几十只当人情送。

    老母鸡又不是什么精贵的玩意儿,也是为了吃一个新鲜的口味。

    童氏实话告之,这是乡下的亲戚送给她补身子的,现在没有,不过可以帮他们问问,另送了几颗鸡蛋让代话的人尝尝。

    这样送鸡蛋的做法,也是为了让回话的人能有个好话,这几个鸡蛋一般也是在下人手里。

    俗话说阎王好说,小鬼难缠,这有钱人家的下人也不能得罪不是。

    有些时候,往往是一些小人物,反而能成就你的大事。

    还真有这事,那个下人也是人精,把鸡蛋也拿出来说事,得了赏也在主子面前露了脸。

    秦家来人要买老母鸡,数量大,只有让姚家忠回一趟杏花村。

    一只老母鸡在镇上卖能有七十文,姚家忠买村里的多给了十文,八十文一只。

    鸡蛋是三文一个,加上村里自家的,有三百个,老母鸡五十只,另有两只公鸡送周琰。

    这一次姚家奶奶喂养的除了留下过年和还在下蛋的,总共卖了三十只,得二两四百文。

    鸡蛋两百个,六百文,有了这三两银子,又可以买不少过年用的东西。

    这次姚家忠让周琰以一百文一只老母鸡,五文一个鸡蛋卖给秦家,刚开始周琰不同意,后提到后巷过年也要帮衬,才答应下来。

    其实也就赚了一两银子,可别小看这点银钱,却是可以够周琰这样的三口之家三个月的花用。

    现在的姚家个个都有事情要忙,六兄弟每天早上练武,上学馆,沐休时还得上山砍柴火。

    家里人多,加上每天早上烧水洗漱,做一日三餐,需要很多的木柴。

    同时,稻谷杆,干树叶也是可以做烧火用的,所以姚家的木棚子里堆成山的谷杆和树叶。

    爷爷还要带上六兄弟上山去找树庄,就是那种枯死或者是砍了树木留下的。

    把树庄挖出,拍打掉泥土,抬回家,放干,冬天时可以当做火堆头。

    要烤火时点燃,不烧时用灰灭掉,这样的一个树庄可以烧十来个晚上。

    也是节约柴火的方法。

    奶奶现在是一心扑到她的喂鸡大业里,每个月的家用现全是鸡的功劳。

    除了每天把青菜老叶子切得细细的,还要把稻米糠磨细,在加上菜虫一起喂。

    担心会有鸡瘟的出现,宁月不时把灵池的水洒一些在鸡槽里,这也是鸡汤好味的秘笈之一吧。

    小姑除了做饭,打扫屋子,就是做衣服,宁月画了一些服装图。

    在现有的服饰上做了一些修改,遵守这个时代的法则,有些标新立异的奇装异服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不想活了。

    比如说上衣下裳,宁月画出了连衣裙。

    这里的妇女没有人穿裙子,有也不是百姓可以穿得上的。

    宁月只是把平时的围布裙做成连衣裙,袖口收小,收腰,下大摆。

    斜襟的衣服原先是系带子的,改为里面系一条带子,外面用布条做成盘扣,使更方便和美观。

    男子的也是做了一点修改,在里面加了不同位置系绳,使更加的贴身合体。,

    只是在现在的基础了稍微改了一下,实在是每天看到穿的都是直同衣,直同裤,又不保暖还难看。

    每人做了棉背心,加高了衣领,防风保暖,做得是直开襟。

    当然,这也是平常穿的,如果是下地干活什么的,还是穿老样子比较好。

    总的来说,宁月是怎么方便怎么来。

    看到下雪时,爷爷回来一身雪花,头上冒热气,直搓手板。

    这才想起现代的一种西瓜带耳帽和棉手套。

    一家女人窝在家里做这个,帽子容易些,手套比较难,后来做成了现代的一把抓手套。

    和五指的比是差了一点,有总比没有强。

    家里现在还真的不差布和棉花,人手一套,包括林青。

    这个真的是好用的东西,三妯娌眼巴巴望着奶奶,想说是给娘家的爹娘做一套找人捎带去。

    奶奶当然没有意见,有孝心的孩子总比没有孝心的强,也不是出不起这点布和棉花,豁达的奶奶从不计较这种事情。

    过了两天,唐家婶子,余婶子,钟大娘等几位大娘到家里来做客。

    个个都拿着针线筐,豪爽的钟大娘乐呵呵对奶奶说:“无事不登三宝殿,知道我们老姐妹来干啥了不。”

    奶奶帮大家倒上热水,小姑摆上自己家做的蒸糕和小麻花。

    看到桌子上的陶瓷杯和盘子,几人眼冒金光,这姚家也真是舍得,买这么精细的玩意儿。

    余婶子:“又有口福了,这是谁做的,手真巧,放在这盘里真真的好看。”

    奶奶:“巧啥,她们几妯娌带上小玉瞎折腾呢。”

    另一大娘:“我看你们家玉呀,以后不知是那家有那个福气啰。”

    奶奶接话:“还早着呢,及笄在说吧,现家里有六小子上学馆呢。”

    这也就是说,还没有为小姑准备嫁妆,现在不准备说亲。

    大家有说有笑,才说到做帽子的事儿上。

    这也不是什么技术活,看几眼都会的东西,来说一声,也是对你的尊重。

    奶奶也爽快教了大家。

    东家长,西家短,那家相了亲,那家来了戚,三个女人一台戏,现在这屋里可有十几个,可想那个热火朝天的情景。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章节目录

人生几何是淡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卿默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卿默然并收藏人生几何是淡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