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姚家也有意的和村里保持距离,除非必要才会去,关上门来过日子。

    三月八日,姚宁家的十一岁生日,奶奶煮了红鸡蛋,还给做了一碗长寿面。

    一碗面就一根面条,要在不咬断的情况下吃完,也就是面条不能掉落在碗上。

    宁家哀嚎;“奶奶,您确定是让孙儿吃面,不是吃麻绳子,只有麻绳子才不会断嘛”

    大伯:“叫你吃就吃,那来的话,我想吃还没得吃呢。”

    在大家的注目礼下宁家还是把面条掉在碗里了,几兄弟笑他没用,面都不会吃。

    宁家说他等着,等着看其他人的面条会不会掉。

    三月十六,宁月的生日,奶奶照旧煮了红鸡蛋长寿面,宁家眼都不眨的看着宁月吃。

    宁月呼吸两口就吃完了,下面是奶奶焯的小白菜,宁家大叫不带这么玩的,奶奶偏心。

    奶奶:“我就偏心了,你怎么着吧!”

    宁家:“我没着”弱弱的声音。

    大家笑了一个饱,宁睦:“出息”

    从宁家的生日起,奶奶都是煮红鸡蛋和长寿面,每一个鸡蛋和一碗面都是她老人家一手做的,那里面盛着是老人满满的慈爱。

    四月中,秧苗以有2多厘米高,除了裨草后,可以下鱼苗了,鱼苗从那儿来,余里正来找到了爷爷。

    其实这也是个面子情,早就知道鱼苗是从后山的水潭里捞的,请姚家一起去,也是抬举。

    那一天,家家户户拿上盆,桶,集中在水潭边分鱼苗。

    一家一亩五十条,如果最后有多的在分,没有分到的,从河里捞,抽签决定顺序。

    这个有点坑,要是最后的没有在水潭里分到,只有去河里捞,河里又有多少呢?

    人多粥少,听天由命是最好的办法,不然就自己去府城买鱼苗去,那不现实。

    最开始,宁月做出这件事情的初衷是为了提高产量而不是为了养鱼,这一点,姚家在三的强调说明。

    杏花村地处西南地区,不靠海,不靠湖,对于鱼来说就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人专门去养这个东西。

    也就更别说有什么鱼苗出现,除了天生天养的,就只有权贵们庄子上自己养来吃的。

    后山的水潭如果宁月不放鱼苗进去那也不可能够杏花村。

    今年先管今年,明年的事情在说吧,宁月也担心因鱼苗引起一些事情,现在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把这种育苗播种的方法推广在想别的。

    这种事情全是村老和余里正共同组织完成,拿到号的就上前接鱼苗。

    捞鱼苗是用大竹片编的一个大圆圈,下面缝上麻布,有一个长长的手柄。

    几个人在水潭两边用竹竿拍打水面,让鱼往一个方向走,另几人在打捞。

    捞得时候只要鱼苗,大的鱼全部留下做母鱼。

    从这一点上来看,大家的智慧都是杠杠的,留得青天在,不怕没柴烧。

    数数是从一到二十,拿到鱼苗的啪啪的跑去放到水田里。

    姚家的鱼苗也是按抽签的,原本村老们说是直接先给,爷爷没有同意,该咋就咋地。

    村里人都去分鱼苗,姚家的是在响午拿,大伯挑着水桶里的鱼苗要经过院子门口。

    宁月在门口给大伯水喝,乘他喝水时好奇去看鱼,把“乾坤府”里的鱼苗放了一些进去滴上灵池水。

    大伯走时嘀咕了一声:咋感觉有点重了呢?

    宁月在心里窃笑。

    直到天黑,才把所有的水田分完鱼苗。

    回到家的几位男子汉累得不轻,因捞鱼的活全靠臂力。

    五月秧苗又长高了一茬,鱼又大了一些,六月秧苗开始抽穗,七月稻谷包将。

    这个时候,杏花村陷入了深深的喜悦中,黄灿灿的谷穗弯下了头,大家知道,今年是个丰收年。

    七月底,姚宁月家的稻谷开始收割,因姚家在泡种时就用灵池水滋养过,所以她们家的稻谷比同样的稻谷早几天。

    这种情况没有人会怀疑什么,早几天晚几天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今年出现了一种谁也没有见过的东西:板桶。

    去年收割时,宁月看到了收割方法又慢又浪费时间。

    所以在插完秧苗和种完山上庄稼的闲散时间里,让自己家爹和大伯,二伯做出了这个东西。

    宁月画出了图样,他们几人自己折腾。

    村里的一个木匠叫唐大山,也就是上次来缝书包的唐嫂子的丈夫,他们是外来户,也住在村尾。

    家里没有做木工的工具,要想做出来,就得有专业的人来帮忙。

    几个人忙活了两天,就以一个小型的板桶出现了。

    宁月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没有使用一棵钉子,全是木梢头,就能做出无一丝缝隙和不漏水的东西,简直太神奇。

    板桶为什么叫板桶呢?姚家悌也问过宁月,宁月也不知道为这什么这样叫,前世在乡下的时候,那些农家就是这么叫的,只是后来工业越来越发达,机械慢慢的取代了板桶。

    板桶的样子是有点像船一样两头翘,只是不像船那么长,基本是个正方型,两头翘是为了在田里推动时省力。

    长和宽都是在两米,高在大人的腰部,约有一米这样,在翘起的两头板面上钉了一根木棍,方便拍打稻谷。

    另外要用竹子编的竹苇把板桶围一半,为了是在拍打的过程中使稻谷不会甩掉出去。

    当村里看到姚家扛着一个大木桶去田里时,在一次引起了注意。

    钟家汉子:“姚家大哥,你这是个啥玩意儿,这么大家伙”

    大伯:“这个呀,是二弟看见几个小的在木桶上敲棍子想出来的,我也不知道他要干啥。”

    “那咋以前没有看到你们弄这些东西出来呢?”

    “以前,以前饭都吃不上,谁还没那个闲心去弄这嘛玩意儿呀,找吃得还来不急呢”

    二伯,爷爷,自家爹,三妯娌,挑的挑竹筐,背的背筐,全上阵。

    只见大家还是像去年一样先割出一些稻谷出来放一边。

    能够放下板桶的大小后,把板桶放在田里,手里拿上一把稻谷往桶里甩打,打完一面在反过来甩打。

    两下子,一把稻谷全脱粒,全都在板桶里了。

    只是刚开始还不顺手,老是打到边上,找到感觉后就方便多了。

    “姚二哥,你咋就那么聪明能干呢?我试试”

    边上的几条汉子个个跃跃欲试。

    姚家孝:“我也就是瞎弄,它和在晒场一样,只是一个在桶里,一个在打在地上。”

    “这也不是我一个人弄出来的,唐家木匠可出了不少力,我们家试用,好用的话,他们家在用来看看。”

    一句话两个意思:一是唐家有出力,二是要借用先让唐家用了在说。

    明白人都听得懂,总有那么不知趣的。

    当时边上就有人说了:“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也得先村里用了才能是外姓,大家说是吧!”

    这话一出口,说笑的几人面色一紧,没人吭声了,谁也不理那娘们。

    看到没有人理她,边上的男人脸色通红,拉着叽叽歪歪的妇女走了。

    ------题外话------

    超强的“山竹”过后,一片狼藉。

    在一次感受到人在自然灾害下的渺小。

    感谢那些在风雨为我们的平安做出一切努力的人们。

    当我们在安逸舒爽时,请别忘记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article_titl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章节目录

人生几何是淡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卿默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卿默然并收藏人生几何是淡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