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白门楼的龙狮灯会;凤凰村的琴师、打鼓佬;沙堆营的锁呐、高跷王,素称“岭南五绝”。据说大清的一个皇上,在宫里憋得腻味了,想找个新鲜乐儿,一身庶装,领了个公公出京来到了桂北、岭南交界处——古镇白门楼。皇上爷一身庶装,天底下头一回看见了这民间的盛景儿:那一溜五排三十人的大鼓小镲,龙狮欢腾锁呐高亢;还有那前翻后舞的高跷,尤其那旗影下摇如游龙、走如彩船的小车会,引得皇上开怀大笑。皇上爷一喜,抓笔上黄绫,御赐八个字:“岭南五绝,小车独上。”

    从此,白门楼龙狮旗会下的小车郝可出名了,五十年代那会儿,小车郝已然到第六辈儿,把头的是郝家的嫡传子弟郝摇旗。郝摇旗原名郝九龙,在一次端阳龙舟大赛中拔得十里八乡头旗而出名……于是白门楼龙旗会下,二十好几的小伙子便又接过了祖传《行车图》,竟生生把个小车(——当地人俗称旱船)舞弄活了。按着规矩,小车会的六人班底,连那坐车的“娘娘”都是郝家一族的男角扮饰,推车“老汉”得说是整个阵容的头脑,小车会的真功夫差不离儿都压在他一人身上。别人的小车会只求前边耍,后边摇,热热闹闹,一哄而过。小车郝不然,他讲究的是功夫,要的是美。逗车的,得给我逗的紧、逗的活;拉车的,得给我拉的住、拉的巧;坐车的“娘娘”光用腿不行,要紧的是借着腰劲儿把彩车、旗帜翻摇起来。最拿人的是推车“老汉”,他凭着运入的丹田之气来带动浑身上下的舞蹈;两腿撇,双臂摇,前胸挺,后腰扭,退一步,进两步,赶上舞兴恰浓烈时,颌下长髯“唰”地一甩,好赛冲天扬起一片白雪,真格格的引人叫绝。好一个花团锦簇的小车会旗,前呼后拥,浑然一体;舞起来,犹如腾跃欲飞的龙头,令人目眩神惊;走起来,又如海浪中飘摇的彩船,让人眼目缭乱。

    小车绝了!名声叫响了远近十八乡。为这,大小媒人一串串,踢破了门坎儿,踩硬了房前的土道。说来也怪,小车郝一个不爱,爱上的那个倒偏偏不登门。她叫秀姑,镇上老私塾先生的独生女儿。俩人起小扭秧歌、打腰鼓,唱《放牛歌》。姑娘的身条秀溜儿,亭亭玉立,楚楚动人,扑闪闪的眼珠儿会说话儿,长溜溜乌亮、粗黑的辫子逗人喜欢。她知疼着热、温柔爽利而勤快;偎在小车林的身边如同裹住了一团,把个小车郝喜得不知如何是好。

    那天正月初五,小车郝托出两个喜性人儿来到老私塾家,一个捧着果匣送礼,一个甜嘴儿提亲。不料老私塾又干又倔,硬要秀姑聘个识文断字的文化人,任你媒人侃出大天来也不松口。秀姑急了,跟老私塾吵翻了脸,眼见觅死觅活兜不转他的口,一发狠,收拾个红包裹,跑了。老私塾懵了,连气带急病倒在床,哼哼哟哟躺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那天恰逢赶庙会,门外是震天动地的锣鼓。他关紧屋门,无奈那扰人心烦的鼓点仍然透过门缝挤进来,成心逗气儿似地赖在门口不走了。

    他火了,拄着拐棍子推开街门。街面上人山人海,中间亮出一块空场,龙欢狮舞;一辆红黄交映的彩车旗翻动着,逗车的丑婆儿摇头晃脑,浑身乱抖;拉车的小丑挤眉弄眼,前摇后晃,好象合起伙来干气他。那个推车“老汉”手握车把,左右翻摇,眼瞅着大步前迈,偏偏不离开原地儿。纳闷儿的是那辆彩车,左一下,右一下,好象捉迷藏似地在他眼前躲躲闪闪,晃来晃去。正巧一阵风吹来,撩起了车帘儿,他一眼瞥见了车里的“娘娘”,“娘娘”染了红嘴唇,涂了胭脂粉,耳环双垂,凤冠高耸,那么美,那么俏,又那么眼熟。他托起镜框上下一眯,没想到那“娘娘”也在偷偷看他,还抿着嘴儿乐呢——老私塾认出来了,她不是别人,倒是自个儿的闺女,是秀姑呵……他一屁股瘫软在台阶上。

    一晃三十多年。秀姑生了两个孩子,头一个没保住,第二个保住了,是个闺女,取名秀儿。小车会呢,十年动乱那阵儿给打成了“四旧”,跟老私塾前后脚作了古,多亏秀姑的机警,那幅《行车图》旗还保存在手里。

    公元1990年冬季,就在秀儿二十多岁的时候,上头传来一道指示,说是要挖掘民间艺术,点着当年的郝摇旗出山。指示一下,白门楼的文化站长——刚刚从部队退役的林枫领了一个叫林少平的黝黑少年来到郝摇旗家里,把五十出头的郝摇旗尊为上位,鞠躬拜师。不料郝摇旗脸孔拉长了,两眼一瞪:哼,没门!

    本书由沧海文学网首发,请勿转载!

章节目录

还你一窗明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天宇星灬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天宇星灬并收藏还你一窗明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