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荤油炒,麻油浇,直至鳝背黄脆为止,口感是脆韧交加,嚼得出水乡滋味。爱杭州,吃爆鳝,人间天堂要享受的事情,此样的品饮也算得其一。

    一瓶西湖啤酒饮罢,已经不渴,爆鳝面过桥余下半盘,悉数倒入面中,复又煨热焖绵,鳝香释散面里,就精细地吃面,杭州人吃食雅致而斯文,声音的分贝不甚高,如夏天的鱼儿在荷下吃食,啵啵啵的细小声音,弥漫在水汽之上,而西湖的烟波,送给了柳风。我想那南宋的大夫,居此偏安,估计就不思中原了。上世纪著名的湖畔诗人汪静之,在西湖结成湖畔诗社,号称湖畔诗人,写下了许多的抒情诗,汪静之的名作惠的风,便是如此抒情:

    蕙的风

    是哪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漂泊中的美丽乡愁1

    肖卫东

    记得1995年年底,我在书店看到一本散文集:男人的蜕变,作者是古清生。我翻了翻,喜欢里面的流浪的文字,就买下了,尽管当时我身上没有多少钱。

    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晚上,我都会在古兄描述的文字中,陪着他一起流浪北京。在当时许多人包括我还以吃皇粮为荣的年代,古兄却抛弃工作,背着一台286电脑闯北京,我真佩服他的智慧和勇气,从那以后我一直关注着古兄的作品。

    因为我也爱好文学,发表过一些作品,我就非常向往古兄那样的生活。后来我跟女朋友说,我也想去北京流浪写作,象古清生那样。女朋友抚摩了我的额头,说,你发烧了吧我没发烧。97年,我离开了单位,不过没有去北京,而是南下到了广东,我的身上带着男人的蜕变这本书。后来,我进了外资企业,因为生存的需要,我与文学几乎绝缘了。男人的蜕变这本书也被同事弄丢了,而古兄笔下的北京也成了我心中的痛。

    后来,我又买到了古兄的漂泊者的晚宴,也很喜欢。在打工期间,它陪我度过了许许多多酸甜苦辣的日子。

    今年五月初,我终于得到了一本古兄亲笔签名的书,书名是大嘴吃八方。在我以往的心目中,古兄是以一个流浪作家的形象出现的,心想他怎么会写起吃来了。

    晚上,我坐在床上,随手翻了几页大嘴吃八方,我那迟钝的味觉细胞,被古兄灵动的文字调动起来了。恍恍惚惚的,我也随着文字的流动而在书中与古兄神游

    在浙江,我们去杭州吃蒸味,去温州吃虾子酱、子姜芽、卤鸭舌。一天,在吃马蹄笋时,古兄美滋滋对我说“吃鲜笋是我幼时就有的喜好,幼时待在赣南的乡下,我叔叔开着中药铺,总是有人来抓药,买药酒或者无所事事聊冬天打猎。那个时候,虎是极难见到了,我总共只见过一次被打的老虎,是用红布裹了嘴巴和四爪的,四个大汉用门板抬着虎走,招摇得很。遇村子便停在村口展示一番,将门板搁在条凳上,人亦乐得为他们搬条凳,感觉谁打到老虎都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当然,人也至少要有豹子胆才敢打虎,常人的胆是不足以打虎的。好在那时候还有山猪、麂子和野鸡可供一般人打,我见过他们打的山猪,嘴尖而长,据说也是吃笋的老手。有一个瘦瘦的前辈,称其会挖冬笋,直把我的敬佩全部地俘获去了,因为冬天笋还不出头,连地表上一点点爆裂也没有,那冬笋也只能说是竹子生得大一些的芽,皆在土中。该前辈说,他是凭了经验判断竹的主根朝哪边长的,循了根去,就不愁找不着笋子。那时候,我是喜欢吃冬笋炒腊鸭,腊鸭的腊味很香,冬笋的竹青味很鲜,闻到冬笋炒腊鸭的味道,我就迈不动腿。甚至只要见到谁家门口有新剥的笋壳便要浮想联翩,就是冬笋炒腊肉也好啊。”好竹连山觉笋香

    有时我们还跑到楠溪江、雁荡山去吃。

    我陪着古兄到处流浪,去兰州吃拉面,吃羊头。在西安吃面条,吃羊肉泡馍,还站在城墙脚下吹埙,旁则有人伴以唱秦腔,其声其韵,竟至悠远深邃,好似出自千年深忧积怨的肺腑,还有绵绵的羊肉泡馍味。在平遥古城吃“外宾早点”,在临潼吃羊肉泡馍,在广东,吃清淡鲜活的菜和汤。在武汉吃热干面。在上海吃精致的烤麸。在青岛吃烤虾,在樟木溪吃丝瓜。

    当然猪肉、荠菜、外婆的腊肉糍粑也是少不了的,还吃过卤八哥。不过,在北京这个深藏不露的美食中心,我只吃过北京的湖北菜,还没吃过古兄用紫铜火锅做的菜,不晓得味道怎样。

    闲时要么陪古兄上街买蟹,要么陪古兄读儒释道论养生,要么去北京通州八里桥茶叶街,陪古兄买茶和聊茶。有时听听施特劳斯或“二泉映月”这样的古典音乐,有时看小桥流水、霜芦稻香的景色,还有远树的栖鹤,或缓行于湖滨江畔的牛群。有时还去茶馆看茶艺表演。

    吃红蕃茄与水乡鱼冻时,古兄盯着肉片汤上的葱花,跟我谈什么民族的牙齿。

    吃豆角时,古兄就谈他的豆角情结,“我读书第一次逃学,老师就找到家里来了,学校离我家几十步远,我和奶奶在菜园,一见老师来,我躲进豆角架下藏了起来。当时如果我奶奶找到了我,她老人家是会揍我的,她不能容忍我逃学,而我的逻辑是全班都逃过学,就我一个人没有逃,她也不知道我心里有多委屈。藏身于豆角架下的我,身体不住地发抖,却是避过一场灾难。故此,我爱豆角。“老角新蒜

    吃荠菜的时候,他又向我介绍“荠菜,广称地菜,也有地方叫其雀雀菜、田儿菜、鸡肉菜、花田菜、护生草、地菜、地米菜等,它便是长在河畔溪旁,山野田间,是那薄云淡雾下细细密密的绿野不经意的一簇,开着碎米粒一样惊叹在风中的小白花。此时,极易怀想儿时提篮执铲,邀了穿花衣的小伙伴去挖荠菜,走在田野松软的土地上,那经冬长眠的岁月,忽悠在春天白玉兰开放的时节,如炊烟的淡然,或水般漾去早春清凉的愁绪。”荠菜

    春天,我们有时去农民的菜地拔菜根,削去外皮,切成条子,用塑料筐装着放窗台上晒,脱去些水,拿去放油干烧,佐了一些青椒丝和几根姜丝,搁一点盐,感觉是整个包菜的香味都集中在这一小块根上,香气浓郁、香甜,旧菜根还隐隐有一丝辛辣。吃菜根要嚼,它比菜叶要密结、柔韧,尤晒过脱水之后,亦有些绵。

    漂泊中的美丽乡愁2

    端午节我们听着水边的歌谣吃粽子,看龙船。

    在秋天的田野,我们与收绿豆的老人闲聊。记得九月九,我们吃上汤螺蛳,腌笃鲜时,喝了不少酒,最后醉卧松冈。

    冬天,我就陪着古兄喝年酒。

    说真的,在陪着古兄八方流浪的过程中,东西是吃了不少,但真正吃出阳光灿烂的日子却是不多的,大部分时间,我体验的都是古兄漂泊中那种浓浓的乡愁。

    大嘴吃八方还没仔细读完,5月15日,在网吧上网,得知岳麓书社出版了古兄的三本书:坐在黄河岸边的小镇上品饮、美食最乡思、鱼头的思想。书暂时是买不到的,只好先上网先睹为快了,可是,因为我从事的是设计工作,老板生怕我们将新产品的设计资料透露出去,不准上网。于是找了个借口,我说设计新产品需查找资料,老板同意了。两个多星期中午没休息,才把这三本书草草看完了。

    同古兄其他的流浪文字一样,在这三本书中也有风土人情,有民俗文化,有历史传统,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对故乡的款款深情。不过在电脑上看,眼睛很不舒服,我觉得文字应该在纸上读更舒服。

    古兄的四本书囫囵吞枣都看完了,不过,就我个人口味而言,其中最喜欢啃的还是美食最乡思这本书。

    在香气缭绕的文字中陶醉

    读古清生的美食散文鱼头的思想

    常恕田

    许多美食我们尽管没吃过,没看过,甚至于没听说过,由此你不可避免地会生发出几许遗憾,但是,看完这本鱼头的思想,你的遗憾就会烟消云散。在这本书里,古清生用活色生香的语言,蒸、炸、炒、煨、烧感悟之情调,煲人生之沧桑,令人在品香吮蜜、流连岁月与市井风情之际精神大爽,胃口顿开,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享受。于是,我们透过古清生香气缭绕的文字,欢快地围坐在摆满山珍海味风味小吃特色佳肴的餐桌旁,在美酒飘香氛围的伴奏下,品尝着色香味各异的美食大餐,享受着神仙一样的快慰。

    “民以食为天”,这言简意赅的古语道尽了食物与人生的关系。在吃只是为了果腹的日子里,吃饱了不饿就是莫大的幸福,品尝吃食的美味则是很奢侈的事情了,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没有能够享受一次品尝美味的快感。我们有幸,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吃,已不仅仅是为了给生命提供热量,还糅合进了艺术的高雅和生活的乐趣。你看,在古清生的笔下,

    一缕清泉汩汩地流动着,挟带着他云游四方的风尘,细声软语叙述着“吃”的感受,表达着他原汁原味的生命感悟。

    鱼头的思想不是菜谱不是食谱,是美食荟萃的感悟大全,在一篇篇精致唯美的散文里,夹带着幽默,从而使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又平添了千种风姿,万种柔媚,因此也更加诱人。我们可以试验着体味一下,怀着超脱趋美的心境品尝美味佳肴,该是何等地愉悦呀我想,即使是冲动的少年面对怀春的漂亮女子也不过是如此吧。

    古清生具有丰厚的文化学养,一衣带水,他眼中的美食也必然浸泡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他认为:“一个时代的吃文化,多少能够折射这个时代社会总的心态,吃昂贵的珍稀动物可以反映浮躁与轻狂的社会思潮,如果你留心猜测一个渴望吃天鹅肉的人的真实内心,那一定漾动着自卑和无以排遣的膨胀欲念。诚如拿破仑用剑锋建构个人的辉煌历史,而贝多芬则用他的音符打动世界千万人的心灵,那么一个并无建树的人,他总会找到类似吃天鹅肉的行动获得精神的愉悦。”吃的文化内涵浸泡在灵动的文字里,真的是感人肺腑。

    古清生的成长得益于历史的恩惠,知恩图报,他必然要不辞辛劳地在历史的烽烟中穿行。他耐心地告诉你:“成吉思汗的后代皆能豪饮,蒙古族人的酒文化却真个令人神往,在蒙古包的篝火前,草原明净夜空的月光下,锅里煮着手抓羊肉,男人喝酒,女人围着你亦舞亦歌――此情此景,不豪饮一番是毫无道理的。”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为美食云集开疆拓土,提供着五味俱全蒸炒烹炸熏煮拌不可或缺的佐料。

    古清生在美食的滋润下思维敏捷,提起笔来文采飞扬,一枝一叶皆可入味。你看,即使是普普通通的辣椒,竟然能聚拢为一个篇章。

    他的认识可为经典:“吃辣椒者本身需要具备一种巨大的心理承受力,而吃辣椒却正是锤炼一个人心理承受力的好办法,当一个人被辣得天翻地覆、灼肠穿肚、灵魂着火以后,下一餐他还要接着吃辣椒,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明知椒有辣,偏把辣椒吃的无畏精神。辣椒是与人类文明史关联的,它是热力,是穿越时空而不朽的热度与力度。”在古清生的笔下,“吃”集味觉艺术与感觉艺术于一体,汲取天地日月之精华,使他的心理更趋成熟。没有点石成金的功力,能锤炼出如此精炼的感悟吗

    在古清生洋溢着美食香味的文字间行走,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化享受,这种享受浪漫而甜蜜,丰厚而充实。于是,我不知不觉地与这些文字融为一体,渴望着和朋友们一道,着轻裘骑宝马,遍历名山大川,尝遍天下美食,归来后在香气缭绕的文字中陶醉。

    :夏孜然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P></TD>

章节目录

味蕾上的南方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古清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古清生并收藏味蕾上的南方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