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书华佗传记述:他若遇病结积在内,针、药不能治的,“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有肠胃,则断截湔〔jian兼〕洗,除去病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这种酒服“麻沸散”的全身麻醉法比西医用乙醚等施行全身麻醉术至少要早1600多年。有文献记载的,华佗给患者施行麻醉后施行的手术就有:两次腹腔手术、一次骨科手术、一次放血术。这从当时的医疗水平来看,是合理、可信的:黄帝内经中有一定的解剖学方面的实际经验;当时本草书中已积累了一些麻醉药的使用经验,如乌头、莨菪〔langdang浪荡〕、麻蕡〔fen坟〕大麻等,而酒正有促进这些药物毒性发作的作用。再者以今天的认识也可以印证这些记载是客观的,现代中药麻醉研究并经手术证实,口服中药施行的全身麻醉是可行的1。而且华佗的麻醉、手术及伤口愈合过程,病体恢复时间,与现在的腹外科手术基本是一致的。

    但就是这样一个医术高超的伟人,只因不愿侍奉权倾朝野的曹操,而遭杀身之祸。华佗临刑前曾将“医书一卷”送与狱吏,说:“此书可以活人。”狱吏却畏法而不敢接受,因此华佗愤然将医书付之一炬,使华佗绝技成了千古之谜。

    华佗在方药方面没有留下著作,但明代李时珍认为,华的学生所著吴普本草中载有他的用药经验。南朝陶弘景曾怀疑神农本草经为华佗、张仲景所记,虽嫌武断,但华佗对此书作过增修工作是可能的。关于华佗医著,隋书经籍志所载的几部均已佚失。世传的华氏中藏经,据考为六朝人所撰,但部分内容为华佗的学术思想。华佗通晓养生之术,创“五禽戏”、传养生方药,对养生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前面已经提到了。

    华佗的诊断技术是很高明的。有一次一个姓李的将军请他给妻子看病,华佗诊脉后说:“病因是死胎未去。”将军说:“确是伤胎,但死胎已经下来了。”华佗还是坚持:“根据脉象看,死胎仍未下来。”将军不以为然。后来将军妻子病情加重,又请华佗诊视,华佗说:“夫人怀的是双胎,一个死胎已经排出来了,另一个还未排出,应当用汤药和针刺治疗。”针、药用后,妇人腹痛像将要分娩一样,死胎仍未下。华佗说:“死胎久枯,不能自出,应使人探之。”遂请稳婆来,果然探得一死男婴,手足完具,色黑,长一尺左右。

    在华佗的医案中载有治疗寄生虫病的病例,其效果可称得上立竿见影。一次华佗坐车赶路,突然听到对面车里有人呻吟不止。下车一问,原来此人咽部梗塞,想吃而饮食不能下咽,家人正送他去看病。华佗诊视以后说:“刚才我见路旁有个卖饼的,你去找他讨些蒜齑〔ji机〕蒜泥、菜末、醋合成的调料,吃下病就好了。”病人如法做后,立即吐出一条虫,症状也消失了。病人高兴得把虫挂在车边,去华佗家里道谢。华佗尚未归家,只见华佗家墙上挂着这样的虫有几十条。

    华佗有时还采用精神疗法治病。有一郡守生病,华佗看后,对其子说,需要用使病人暴怒的方法才会治好。于是多向郡守索要财物,却不给他治疗,过了几天不辞而别,还留下一封信大骂郡守。郡守果然大怒,命令仆从去追杀华佗,他儿子偷偷地将仆人拦了回来。郡守暴怒后吐了很多血,病竟然痊愈了。

    华佗的针灸术造诣很深。督邮徐毅患病,请医官刘租治疗,经针刺后,反咳嗽不止,不能安卧。第二天遂请华佗来看。华佗发现是刺伤了肺脏。分析事故原因,是因为刘租是按古人的取穴方法用针的,古法脊柱两旁一系列穴位称“夹脊穴”,距脊柱正中线旁开一寸半。华佗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研究,认为应当改作距脊柱正中线半寸取穴。这一发明不但操作安全,而且提高了疗效,从此这一系列腧穴命名为“华佗夹脊”,一直延用至今。

    华佗长期行医于民间,足迹遍于今安徽、山东、江苏、河南等地,深受百姓爱戴,当时人视以为仙。他的名字也和扁鹊一样,成为历代对良医的尊称。

    注释:

    1公元1805年日本学者华冈青州使用口服麻醉剂其处方来源于我国12世纪南宋时期的扁鹊心书,施行**闭锁、乳癌、唇裂修补等手术,被誉为“英才豪胆”。较之华佗使用“麻沸散”要晚16个世纪。

    第四节道家医生葛洪

    晋代人葛洪是一个热衷于炼丹、求仙的道家代表人物,其结果当然是事与愿违。但在数世纪之后,他的炼丹理论和方法经印度、波斯、阿拉伯及西班牙而传入欧洲,客观上导致了制药化学的开端,因此世界早就公认近代化学的先驱就是中国的炼丹术。葛洪不但在炼丹术、养生术方面有特殊的贡献,而且还是一个有突出成就的医学家。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祖、父两代虽均居高官,但他幼年时家道已经败落,于是他“伐薪以贸纸笔”,耕、樵必携经史,终于成为博古通今的饱学之士。他著抱朴子等书600多卷,所涉知识范围很广,在文学、哲学方面均有较高的成就,史称他“博闻深洽,江左绝伦”。他曾因军功被封为“关内侯”,由于自知貌丑、言讷,必艰于仕途,遂隐居山林,专务炼丹修道。

    葛洪非常重视方药研究,深感前人方书有很多缺点,不能适应急救之需。于是搜集前人著述,结合个人治疗经验,编成医学巨著玉函方100卷,可惜此书未能流传后世。巨著完成,又觉卷帙浩瀚,不便急用,故于玉函方中“采其要约”,编为肘后救卒方三卷,又名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该书以急症处理为主,方药则注重简便、价廉、易得、效验,对后世影响很大。书中首先介绍急救方法,包括中风、昏迷、暴死、急腹症等;对于许多病症的临床表现和发病过程有详细的描述,以今天西医病名分类,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神经精神病,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疾病,皮肤科、外科、五官科病等无所不及。如“虏疮”的病状是“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这是世界对天花病的最早记载。“尸注”:“使人寒热淋沥,怳怳〔huang晃〕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致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其实很可能是结核病。又如黄疸病:“肤黄,病初唯觉四肢沉沉不快,须臾见眼中黄,渐至面黄及举身皆黄。急令溺白纸,纸即如蘗〔nie聂〕染者。”这里不但准确地描写了黄疸的变化过程,而且提出了用纸查尿来确认黄疸。还有用牛乳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治疗脚气病古称“缓风”,即今之周围神经炎;穿刺放水术治疗腹水;竹管固定骨折;芦管吹气抢救窒息人工呼吸法等,都是非常珍贵的医学科学史料。

    书中还有关于恙虫病的世界最早记载:“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三日之后令百节强,疼痛寒热,赤上发疮。”并认为该病由沙虱传染,“沙虱水陆皆有,其新雨后及晨暮前跋涉必著人”,“其大如毛发之端,初著人便入其皮里”,“可以针挑取之,正赤如丹,著爪上行动也”。还指出此病多发于岭南地区。直至本世纪初,美国学者才证明恙虫病的病原是一种立克次氏体,并弄清了携带该病原的小红蜘蛛的生活史。

    在免疫防治技术方面,肘后方也有突出贡献。如防治恙虫病的方法,有养白鸭、白鹅食沙虱病原的中间宿主小红蜘蛛,特别是“人有识此者,可掘而食之。溪边行亦往往得此,若中毒,乃为屑与服”,初见此疮“取细屑沙虱屑、麝香涂之”。这种以虫屑外敷和内服的方法,是符合现代免疫学原理的。至1945年,世界上恙虫病的疫苗才研制成功。近代研究证明狂犬脑中含有狂犬病的病毒,至1888年法国生物学家经多代接种减低毒性制成狂犬病疫苗,并成功地用于人的身上,这是现代医学的一次重要贡献。但这种防治方法的原始思想和技术,早在1500多年前肘后方中就有记载。书中说:“疗狂犬咬人方:乃杀所咬犬,取脑敷外敷伤口之,后不复发。”

    肘后方后由梁代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金代杨用道又选方附于后,称广肘后备急方。今传即三个时代的增补本。

    第五节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所著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在生卒年问题上历代有争论,根据他的自述,当经隋、唐初两代,而据史传所记事件,则经北周、隋、唐三代。他活了100多岁,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克享遐龄的学者、医学家。旧唐书说他“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20岁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佛学经典”。新唐书说他“于阴阳、推步天文、历法之学、医学无不善。”从20岁以后,他专心行医,为乡邻治病,多获良效。虽然学识渊博,但生性淡泊,隋、唐两代帝王、重臣几次委官授爵,他都坚辞不受。

    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简称千金方,集我国唐以前医药学之大成。另据新唐书艺文志,孙思邈还有千金髓方20卷。其书已佚。朝鲜在1445年所编的医方类聚,摘录我国元、明以前医书百余种,其中就收载了千金髓方论19首,方321首。千金方开篇就是医德教育,这是它书所未备的。其“大医习业”篇,强调具备了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学好医学知识。“大医精诚”篇,其中“精”是要求医生对医术要精益求精,“诚”是医德要高尚。并从心救苦之心、体严肃的风度、法端正的医疗作风三个方面对医生做了严格的要求,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千金方治疗杂病的特点是以脏腑为纲,用五脏、五腑类归各种疾病,使疾病的分类规范化了。书中首次提出了一些新病名,如白癜风、脐风、结核、肉瘤、热心痛、悸心痛、虫心痛、气瘿〔ying影〕、石瘿、胬〔nu努〕肉等,有些延用至今。对具体疾病的论述也十分详细准确。如消渴糖尿病:“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治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而瘳〔chou抽〕,不自爱惜,死不旋踵。”

    在治疗上,千金方提倡综合治疗,往往一病之下集中了方药、针灸、按摩、食疗、外治等各种方法。在用药上认为应因地制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

    在方剂学方面,千金方保留了大量古方,有些古方书后来均佚失,但其内容我们可以在千金方中觅得。千金方中不少方剂对某些病疗效很好。如用海藻、昆虫、动物的甲状腺靥等治疗瘿病甲状腺肿;以莨菪子为主治疗水肿、腹水、小便不利等;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用槟榔治疗绦虫病等。

    在养生方面千金方集儒、释、道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养生体会有所发挥,前面已经论及。

    总之千金方内容十分丰富,临床各科理、法、方、药、宜忌及养生俱全,学术价值很高,是一部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向专科方向发展很有贡献。后代评价孙思邈为张仲景之后第一人,清代名医张璐说:“夫长沙张仲景为医门之圣,其立法诚为百世之师。继长沙而起者,惟孙真人孙思邈千金方可与仲景诸书颉颃〔xiehang协航〕上下也。”

    历代史志记载署名为孙思邈的著作有58种之多,其中与医学有关的就有40余种,经考证能确定是孙氏所著的有20余种,可惜多未传世。

    孙思邈有一句名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即作为医生在诊治过程中,既要敢想敢干,当机立断,又要小心谨慎,周密思考,不能鲁莽;考虑问题敏捷,处理事物灵活变通,而行为又要端正。这不仅在历代医生心目中成为座右铭,而且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也非常适用,深含哲理,脍炙人口,历来广为流传。

    第六节金元四大家

    宋代我国医学发展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古医籍经大规模的规范的整理,新的医书也大量问世。至金、元时代,随社会需要,医学门派逐渐形成,涌现出一些卓有成就的著名医家,其代表人物就是后世所谓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刘完素约公元11201200年,字守真,号通玄处士,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人称刘河间。刘完素幼年家境贫寒,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后其母因病失治而死,便立志学医。当时天灾兵祸不断发生,疫病流行,疫病中为害最甚的是当时所谓的“时疫疙瘩”、“大头天行”等,因古书未见载述,故当时称其为“新病”。据其临床病状,很可能就是现代所称的鼠疫病。刘完素目睹疫病猖獗,深知百姓疾苦,从医之心更坚。他一生云游四方,济世扶弱,因医术高超而深受百姓爱戴,世人称之“神医”。他的著述雅俗可读,所以有人称赞他的书:“农夫、工贩、缁衣、黄冠、儒宗,人人家置一本可也。”刘完素颇有民族气节,当时是辽金入主中原,因他医名倾于朝野,金章宗曾对他三次诏任,他皆不俯就。章宗无奈只好御赐“高尚先生”作罢。刘完素学习刻苦,25岁时见到黄帝内经,便手不释卷,朝夕揣摩,研读了35年。读伤寒论也是口诵心惟,废寝忘食。他学习经典,并非从理论到理论,而是密切联系医疗实践进行探索。他说:“若专执旧本,以为往古圣贤之书而不可改易者,信则信矣,终未免于一隅。”正因为他有这种师古不泥于古,尊经而不死于经下的治学态度,所以他对经文的内容常有独特的见解,而这些新见解也正是他在临床治疗中创新的理论依据。他认为火热是多种复杂病证的主要病机,因而治病善用寒凉药剂。比如对于外感病,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伤寒论认为寒邪束表而用辛温解表法,而他则认为是热邪在表而主张辛凉解表,开发郁结。这就打破了以往解表必用温药的成规。而对于表邪未解,里热已盛的阶段,他又创造表里双解之法,发汗、通下兼顾,也突破了以往“下不厌迟”的某些禁忌。他还认为气候环境古今不同,世态民居有所变化,故古今治病之法也必须有相应的变化。由于他勇于倡导新说,成为推动金元学术争鸣的第一人。其后攻邪派、滋阴派,以至明清的温病学派均承其余荫,其贡献由此可知。他的著作有10多种,有代表性的为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伤寒直格等。人们称他所创的学派为“河间学派”,因其学术特点,又称为“寒凉派”或“主火派”。

    他去世后,人们为他立碑筑庙,有些“守真庙”遗迹一直留存至今。河间府志甚至将他与扁鹊并论。

    张从正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考城是古戴国,故自号戴人。他性格豪爽,喜欢与劳动群众接近,由于治病疗效显著,誉满医林,所以在兴定年间公元12171222年,曾被朝廷诏补为太医。但他以“迎送长吏马前唱诺作揖”为羞,故不久即辞职归于故里。以后就与麻九畴、常用晦等人讨论医学,并著儒门事亲,集中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唐宋以来,医界嗜补成风,阻碍了医学的发展,实际上也贻误了不少病人。张从正目睹时弊,指出前代方书过分应用补药的错误,认为“古方不能尽治今病”。他继承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而又有发挥。强调不管病邪从何而来,都不是人体素有的,一经致病,必须攻治。若用补法治疗,有如“鲧湮洪水”,实际是把病邪包围起来了,一旦溃决,祸不旋踵。张从正最善汗、下、吐三法治病,曾有“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之论。但他的攻邪三法并不局限于发汗、泻下、涌吐,他说:“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上下行者皆吐法也;炙、蒸、薰、渫〔xie屑〕、洗、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下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可见他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治疗学的发展上作出了贡献。张从正之所以强调攻邪,是因为攻邪的目的就是为了元气恢复,所谓“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他对用补药的主张是无病不要滥用补药;邪积未尽者,先攻邪后议补;“脉脱下虚,无积无邪”,方可考虑用补药。并进一步强调食补更为重要,认为米粥素净之品还可以助正气以使邪气退尽。人们据他的学术主张,称他所创的学术派别为“攻邪派”。清代名医王士雄称赞他:“恒古以来,善治病者,莫如戴人,不仅以汗、吐、下三法见长也。”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字明之。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先秦真定称东垣,李杲世居此地,故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后世多称他李东垣。他生于金代,卒于元代。李杲虽生在巨富之家,却情性敦厚忠信,生活严谨,故名声甚好。李杲母亲重病,命乡里几个医生调治,但众医温凉寒热,各执一辞,药物用遍,仍然不救而亡。至死竟然连患的什么病症都不清楚。李杲痛悔自己不知医理致母病故,决心学医以补己过。于是备办了大量财物,登门就学于易水张元素老人门下。张元素,字洁古。与刘完素同时代而年龄略小,医名与刘并著于时。张治病很少采用古方,自为家法。重视内伤,强调扶正,曾谓“养正积自除,犹之满座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出”。著医学启源、洁古家珍、珍珠囊等,创易水学派,其弟子李杲的“补土派”,及

    ...  </P></TD>

章节目录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魏子孝+聂莉芳/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魏子孝+聂莉芳/等并收藏中国古代医药卫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