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了方剂学理论的坚实基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制方的原则,第一,组方是以病证为根据;第二,具体方药的配伍,决定于治法的确立;第三,制方的适宜与否,主要看对药性四气五味的配伍是否恰当。同时该篇首倡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即:“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药是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以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佐助、反佐及制约毒性及峻烈之性的作用;使药具有引经和调和诸药的作用。通过君、臣、佐、使的有机组合,才能发挥方剂的最佳效果。

    2方剂分类的演变

    方剂数目繁多,为了便于学习和使用,历代医家很重视方剂分类的研究。方剂的分类最早见于内经,书中提出大、小、奇、偶、缓、急、复,这一“七方”分类法。

    “十剂”分类法始于北齐徐之才。徐之才,字士茂。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徐家自徐熙始八世名医,子孙活跃于黄河以南,大江南北,历刘宋、南齐、北魏、北齐,出入宫廷,为王室及显贵诊治,屡获奇效,并为后世留下大批医学著作。徐之才为徐家第六代,对天文学、医学素养很深,著述很多,所创“十剂”对药物及方剂按功用分类很有贡献。所谓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宣可去雍,生姜、橘皮之属是也;通可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泄可去闭,葶苈〔tingli亭历〕、大黄之属是也;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是也;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这是方剂最早的功能分类法。其后历代医家又有发展。

    继“十剂”之后,宋代寇宗奭增寒、热二剂,而为“十二剂”。明代缪仲淳又增升、降二剂,而为“十四剂”。张景岳则认为“方宜从简”,提出了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的“八阵”分类法。

    至清,程钟龄提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这一八法统方的分类法。汪昂在医方集解中,用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疾、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二十一剂”归纳众方。近代多从之而略有出入。

    还有按病症分类的方书,最早的是五十二病方,其后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明代的普济方等都是按病症分类方剂的代表作。

    以上诸种分类法各有所长,但经临床实践,以汪昂的“二十一剂”分类法较为全面,并切合临床实用,为后世所推崇。

    3古代著名方书简介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经方11家,274卷。据汉书艺文志成书始末,可推知这些方书多为先秦遗作,遗憾的是均早已亡佚。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方书为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原无书名,撰者不详,据考约为春秋战国时作品。全书15000余字,记述52种疾病的治疗方法,现能辨识的医方有280余首,所载病名已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所用剂型,已反映出丸、汤、散、膏各种,方剂组成大多二味药以上。除内服法以外,外治法内容也很丰富,有手术、药敷、药浴、熏蒸、熨、砭、灸、按摩、角法等。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方书当推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感疾病与内伤杂病,确立了将理、法、方、药相贯穿的辨证论治原则。由于该书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可靠,故被后世医家尊为“医方之祖”,其中的方剂被称为“经方”,而张仲景亦被誉为“医圣”。伤寒杂病论共载方剂375首,除去重复方同证不同,则实际收方269首,使用药物214味。书成后因战乱很快散佚,后经西晋人王叔和搜集整理,重新编次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书。王叔和,名熙,西晋高平人,曾为晋太医令,著有脉经10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他整理张仲景的著作,使其流传后世,其功最为后世称道,宋代林亿等校正伤寒论时说:“自仲景于今八百年,惟叔和能学之。”

    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为晋代葛洪所著。该书载方的特点是简、便、廉、验,对后世影响颇深。肘后方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古代传染病史方面的资料。如书中所载的“虏疮”是世界上关于天花的最早记载。又如对沙虱的描述,也是世界上关于恙虫病的最早记载。肘后方后经梁人陶弘景、金人杨用道增补,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广肘后备急方。

    晋代至唐,方书众多,学术成就也高,其中以小品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对后世影响最大。

    小品方又名经方小品,为东晋末陈延之编著。当时“诸贵家皆各自撰集服药方”成为一种风尚,至唐,朝廷明令“为医者皆习张仲景伤寒、陈延之小品”,可见小品方学术价值之高。但至宋也归失传,所幸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日本丹波康赖的医心方、朝鲜金礼蒙的医方类聚曾摘录了不少小品方的珍贵资料。1958年日本发现小品方残卷第一卷,系唐代传抄本,包括序文、总目录、用药犯禁诀等,是研究、辑复该书的重要资料。

    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系唐代孙思邈所撰,以人命重于千金,而命名其书。仅千金要方就载方5300余首,该书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保存了大量古方和当时流行的验方。书中还载有“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两篇医德专论,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外台秘要为王焘所著。王焘酷爱医学,曾在弘文馆国家图书馆任职20多年,有条件博采古医籍文献,而著外台秘要。其书载方6000余首,可贵的是所引录自它书的内容均注明出处,成为研究唐以前医学成就的重要参考资料。后来失传的唐代以前众多方书的内容,很多是赖千金方、外台秘要而能流传至今。

    孙思邈

    太平圣惠方是宋代政府刊行的一部大型方书,由王怀隐等人奉命组织编修而成。王怀隐,宋州睢〔sui虽〕阳今河南商丘人。初为道士,精通医学,奉诏还俗,为尚药奉御,后升为翰林医官使。该书100卷,载方16834首,分类以隋代诸病源候总论为依据。书成,由宋太宗作序,颁行各州,置医博士掌之。这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统编的方书,后于仁宗时,何希彭选其精要辑为圣惠选方,作为标准医书充当教材,应用数百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名和剂局方,是和剂局制售成药时所用方剂的规范总结。由宋朝廷诏令陈师文、裴宗元等医官校正。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载方788首,其剂型有13种之多,对成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些著名方剂一直延用至今。其书流行后,民间习医者皆研习之,以致形成照搬其成方而不深究医理的时弊,金元时代诸医家多次对此弊端进行批评,也反映了北宋中末叶和剂局方影响是很大的。

    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济总录,系北宋末年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又一部巨型方书。后于金大定年间、元大德年间两次重刊。载方近二万首,搜集了历代方剂及民间验方,内容十分丰富。

    普济方由明初朱橚、滕弘等编辑,收方61739首,该书搜罗广泛,资料丰富,编次详细,是我国最大的一部方书。该书不仅在方剂学上有很高价值,同时在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上也有较大贡献。如李时珍在编著本草纲目时,已有许多古医书失传或罕见,实赖普济方才能窥见失传医书内容,并又转引在本草纲目之中。

    清代还出现一部颇具特色的方书,即赵学敏搜集、编辑的串雅内、外编。这是一部汇集民间走方医铃医医药经验之作。自序谓:走方医历来被人鄙视,他们确有狡诈的一面,但其顶吐法、串泻法、截截断其病状、禁符禁咒由之法诸法往往奏效甚捷。其用药有贱、验、便的特点,所据医理也不悖古训。因其术秘不轻传,其方药治法鲜为人知,故与当时著名的老铃医赵柏云编辑该书。

    解释方义的著作,始于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其内容是为伤寒论中常用的20个处方作了诠解。

    明代吴崑著的医方考是又一部方论专著。吴崑,又作吴昆,字山甫,别号鹤皋,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在医学理论上推崇内经;治疗主张针、药并用。曾著有吴注黄帝内经素问、针方六集、脉语、医方考等。医方考选方700余首,“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变通,考其得失”医方考自序,使方义清晰,有利于理解与运用,成为后世医者学习方剂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医方集解是清代汪昂所著的一本方论著作。汪昂,字切〔ren认〕庵,安徽休宁人。早年业儒,为邑诸生,后潜心医学。他对明末传入我国的西医学态度较为开明,曾对“心主神明”有异词,认为“脑为元神之府”、“灵机记忆在脑”。他著述颇丰,涉及医经、本草、方剂各方面。由于他的著作兼采众长、简明扼要、浅显易懂,故深受医者喜爱,流传较广,对医学普及有所贡献。汪昂鉴于医方考仅为一家之言,遂选方300余首,辑录各家见解,故名为医方集解,同时在书中将方剂分为21类,较以前分类法更全面,也更切合实用,对后世影响很大。

    成方切用为清代吴仪洛所著。吴仪洛字遵程,浙江海盐人。曾在汪昂本草备要的基础上,撰本草从新,简明实用。他认为医方集解集方不多,遂选方1100余首,合吴崑、汪昂所辑,又进行增改,其分类方法与汪昂相似,选方多切合实用,故名为成方切用。

    第四章古代养生学

    我国古代医药卫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那就是至今在卫生保健工作中仍起着重要作用的,颇具汉民族特色的养生学。

    养生,又称卫生、摄生、养性。养生学又称为养生之道,它是研究增强体质,防御疾病,延长寿命的学问。养生学虽依赖于医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但历史上它受儒、道、释三教影响很深,所以这部分文化遗产有积极的内容,也有消极的内容,有精华所在,也有糟粕混杂。对于糟粕应予以批判、抛弃,使养生学古为今用,为人类的健康发挥其积极作用。

    从远古时代火和衣服的发明,以及从穴居到巢居,都可以看作是养生活动的端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残片也反映了当时已有洗澡、洗脸、扫除等个人及环境卫生的生活内容。周礼记载了用火烧的方法防疫;用莽草、嘉草烧熏的方法驱虫;用蛤壳炭、草木灰杀虫;用“焚石”投入水中消灭病虫害等。特别是当时有“食医”一职,说明西周对饮食卫生的重视。古代养生活动产生于古代人类从适应自然到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也就是从被动养生到主动养生,这在后世形成养生学理论的过程中都有所反映。

    第一节养生学理论的形成

    虽然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一些对养护身体有益的措施,但养生活动上升为有理论指导的养生学,一般还是认为形成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由于古代知识分子一向有“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的思想,所以各学派都重视养生之道,并见仁见智各有发挥,但贡献较大的要数道家和儒家。

    道家学派即老庄学派的思想是崇尚自然,归真返朴,清静无为。而崇尚老子的道教以“成仙不死”为修炼目的。因此依托道家的著作,涉及养生内容最多,也最有影响。可以说我国的养生学理论自它而起,而后世对养生学的种种误解也是由它而生,这是因为人们往往把老庄学派、方士、道教视为一体的缘故。

    老子一书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老子主张恬淡无为,不以人灭天,不以身殉物,即完全顺应自然。在养生方面不言药,不言仙,惟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也就是对社会上的一切福、祸、得、失处之漠然,不被外物扰乱心志,以达到养神保精的目的。他反对厚养其身,认为过度的物质享受会招致灾祸。他的弟子文子曾概括说:“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胃,闭嗜欲,养生之末也。”艺文类聚方术部强调了养生最重要的是养神,其次才谈得上养护躯体。战国时道家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对“养神”与“全形”的关系又有发挥:“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己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庄子刻意他用水比喻养神、全形之道,全形应忌过劳、耗精,应动中有静;养神如望水之清,水无杂质才清,但若不流动也不会清澈,所以应静中有动。老庄的摄生理论对当时及后世都有重要影响,这些在稍后问世的医学经典内经中表现得很充分,其中有些章节就是老庄养生说的总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意思是说遵守养生之道,就能保全神与形不受危害。老庄学派论养生注意到了顺应自然变化,当然这种安身处世的态度是消极的。如果说老庄养生说还能被医学所容纳,那么后来出现的,也标榜为老庄信徒的方士,以及东汉形成的道教,则常常把养生之道引入了歧途。

    自战国末期,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方士,专讲成仙、不死之术。这种异想天开显然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但对于既贵且富的封建统治者来说,“长生不死”太诱人了,所以即使是雄才大略的秦皇、汉武也未免受其愚弄。由于上行下效,成仙不死之术对养生学发展的干扰是很严重的,特别是“炼丹术”,认为用汞、铅、金等金属、矿物炼制的所谓金丹,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真是害人匪浅稍后,士大夫阶层希冀强壮、延寿,而竞相服食“寒石散”。“服食”,其实与炼丹延寿之术同出一辙,这种风气盛于魏晋,绵延至唐、宋而不衰。由于所服丹石都是燥烈有毒之物,历代因此贻患、丧生者不计其数,有人考证仅唐代就有六个皇帝因服丹而致不寿,所以历来服丹石之举不断地遭到有识之士的抨击,尤其是医家深谙其理,对此深恶痛绝,力陈其害。唐代医家孙思邈就曾警告世人:“宁食野葛,不服五石即寒食散,又称寒石散”、“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逐渐取代炼丹术的是兴于宋代的“内丹”修炼,虽然都称作“丹”,却与所炼之丹有本质的不同。自此炼丹服石称为“外丹”。“内丹”可以说是道教对养生学的贡献,它是借用烧炼外丹的术语,研究呼吸吐纳,修炼自身精、气、神的方法。其实也就是流传至今的健身气功的前身。所以它在养生学的发展中是有积极意义的。道教有关“内丹”的典籍很多,其中有些内容过于神秘,也有的内容较为荒诞,但毕竟大部分内容对养生来说是有价值的。而且这种学说以精、气、神为核心,在实践中也确能起到祛病延年的效果,所以它能被医学家所接受,甚至有些典籍对中医学理论的研究还有着促进作用。历史上儒、道、释三教都重视“修身养性”,但因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取儒、释佛教两教的教义,渐渐形成了“教虽三分,道乃归一”的局面,因此在养生学上道教的影响最大,这就是我们一提起修炼、养生、气功等词句,常常是首先与道士联系起来的原因。

    对养生学有重要影响的另一个学派是儒家。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所以也很重视养生。儒家重视“礼”,礼是指周朝的奴隶制政治思想制度。儒家主张“复礼”是针对春秋时“礼崩乐坏”、奴隶制崩溃的社会趋势的。抛开它的政治目的,我们来看一下注重礼仪在养生上起到了什么效果。儒门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把“礼”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他们认为思想、行为以至饮食、起居符合礼仪则治;不符合礼仪则乱。儒家也和道家一样,主张清心寡欲。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在饮食卫生上,儒家最为讲究。周官制设有“食医”,专门掌管饮食调配,孔子也曾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门弟子也很重视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孔子教授学生不只有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还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乐是音乐;射和御是有战备实用的健身运动。清代学者颜元说:“孔门司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气血,调人性情。”正是看到了儒家体育养生的效果。同时儒家还主张劳逸有度,认为过劳和过逸都会致病。值得注意的是,老子不言仙,孔子不言神怪,这种唯物的看法是一致的,在养生学上的意义是,他们都提示人们自主地对待养生之道。宋代以后儒家兼容释、道之理,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学派理学。理学又称为道学,以阐述义理兼谈性命为旨,其影响又不专在养生。自元至清理学对医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释教即佛教,东汉时始传入我国。释教与道教的区别是,它不以“神仙不老”为然,而重视精神超脱。佛教在我国形成很多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或者说是儒学味很浓的“禅

    ...  </P></TD>

章节目录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魏子孝+聂莉芳/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魏子孝+聂莉芳/等并收藏中国古代医药卫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