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长下去

    而已,故不需要革命。

    故在实际施政时,不妨确立两种目标:第一,增加资本数量,使得资本

    不再有稀少性,毫无功能的投资者从此不能再坐收利益。第二,建立一个直

    接税体系,使得理财家、雇主以及诸如此类人物之智慧、决策、行政技能等,

    在合理报酬之下为社会服务。这些人对于本行都非常有兴趣,故即使报酬比

    现在低很多,还肯继续服务。以上两种目标并没有窒碍难行之处。

    至于在何种范围以内,国家公共意志之代表人应当设法增加并补充

    投资引诱;在何种范围以内,应当鼓励一般人之消费倾向,同时又可在一两

    个世纪以内使得资本不再有稀少价值,那只能由经验来决定。也许,当利率

    下降时,消费倾向很容易加强,故在充分就业情形之下,资本之累积速率亦

    不比现在大。假使如此,则对大额所得以及大额遗产课以更重之税,也许有

    可以非难之处,即循此政策达到充分就业时,资本之累积速率要比现在

    小许多。请不要以为我不承认有这种结果之可能性,或不承认这种结果很或

    然。在这些问题上,预断普通人在不同环境之中会有何种反应,不免失之轻

    率。不过,要是不难接近充分就业,同时资本之累积速率又比现在大一些,

    虽然大得不多,则至少解决了当代一个重要问题。至于在何种范围以内,用

    何种方法,可以要求本世代人士多节约一些,以便为后人造充分投资之境,

    同时又与情理不悻,那是另外一个问题,需要另行决定。

    3

    在其他几方面,以上这个理论之含意倒是相当保守的。固然。有几件事

    情,现在操之于私人之手者,将由国家集中管理;但是还有许多活动不受影

    响。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向。

    还有,仅仅依赖银行政策对利率之影响,似乎还不足以达到最适度的投资量,

    故我觉得,要达到离充分就业不远之境,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伴事情,

    由社会来综揽;但这也不是毫无妥协折衷余地,还有许多办法,可以让国家

    之权威之私人之策动力量互相合作。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

    家社会主义,把社会上大部分经济生活包罗在政府权限以内。要紧的倒不是

    生产工具国有;只要国家能够决定a资源之用于增加生产工具者,其总额

    应为若干;b持有此种资源者,其基本报酬应为若干,则国家已尽其职责。

    而且,实行社会化之种种必要步骤,也可以慢慢逐渐引进,不必打断社会上

    的一般传统。

    我们对于经典学派理论之批评,倒不在发现其分析有什么逻辑错误,而

    在指出该理论所根据的几个暗中假定很少或从未能满足,故不能用该理论来

    解决实际问题。但设实行管理以后,总产量与充分就业下之产量相差不远,

    则从这点开始,经典学派理论还是对的。今设产量为已知,换句话说,设决

    定产量多寡之力量,不在经典学派思想体系之内,则经典学派所作分析,例

    如私人为追求自己利益将决定生产何物,用何种方法即何种生产原秦之配

    合比例生产,如何将最后产物之价值分配于各生产原素等等,仍无可非议。

    又,我们对于节俭这个问题,虽然看法不同,但对于现代经典学派所说,在

    完全竞争以及不完全竞争两种情形之下,公益与私利二者平行不悻之程度如

    何,也没有什么非议。故除了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必须由中央统制,

    以便二者互相配合适应以外,实在没有理由要使经济生活比以前更社会化。

    把这点说得更具体一些:就已就业的生产原紊而论,我觉得没有理由可

    以说,现行经济体系有把生产原紊作绝大不当使用之处。当然,预测不免有

    错误,然而这在中央统制计划之下也是免不了的。假使有1千万人愿意而且

    可以工作,其中9百万人得到了工作,我们没有证据可以说,这9百万人之

    劳力有使用不当之处。我们对于现行经济制度不满者,倒不是这9百万人应

    当去做别的事情,而是其余1百万人也应当有事可作。现行制度之缺点,不

    在实际就业者之工作方向,而在实际就业者之数量。

    因此我同意盖赛尔之说,认为要补充经典学派理论之缺点,不在把“曼

    彻斯特体系”

    nchestersyste笔抹杀,而在指出须有何种环境,然后经济

    力量之自由运用才能把生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当然,为确保充分就业所必

    须有的中央统制,已经把传统的政府机能扩充了许多。近代经典学派亦曾唤

    起注意,在几种情形之下,不能让经济力量自由运用,须由政府来约束或指

    导;但是还有很大一片园地可以由私人负责,由私人策动。在这个园地以内,

    个人主义之传统优点还是继续存在。

    让我们停一停,温习一下这些优点是什么。一部分当然是效率高,

    这是管理不集中以及追求自己利益之好处。决策不集中以及个人负责对于效

    率之好处,恐怕比19世纪所设想者还要大;而当代之不屑乞助于利己动机,

    亦嫌过火。除此以外,假使能够把弊窦去掉,则个人主义乃是个人自由之最

    佳保障,意思是指,在个人主义之下,个人可以行使选择权之范围,要比在

    任何其他经济体系之下,扩大许多。同时,个人主义又是使生活丰富不趋单

    调之最佳保障,因为生活之所以能够丰富不单调,就从广大的个人选择范围

    而来;而集权国家之最大损失,也就在丧失了这种多方面的、不单调的生活。

    若生活有多方面,则既可维持传统,取法乎古人;又可凭一己想象,自辟途

    径,增加现在生活之色泽。生活方式既得力于传统、想象、实验三者,自然

    最易改善。

    因为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机能不能不扩大,

    这从19世纪政论家看来,或从当代美国理财家看来,恐怕要认为是对于个人

    主义之极大侵犯。然而我为之辩护,认为这是唯一切实办法,可以避免现行

    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又是必要条件,可以让私人策动力有适当运用。

    盖设有效需求不足,则不仅资源之浪费,乃公众不能忍受之耻辱,而且

    假使私人企业家想运用这些资源,亦必遭遇重重失败危机。企业这一种赌博

    有许多空门,如果赌徒们有这种精力,存着希望,把所有纸牌都玩遍,则赌

    徒全体之总结果是输的。到现在为止,世界上财富之增加量,总小于个人正

    储蓄positiveindividualsavings之总数,二者之所以相差;就是因为

    有人虽然有胆量,有策动力,但运气不特别好,技巧不特别高明,所以亏了

    本;亏本之数恰等于二者之差数。但若有效需求很充分,则技巧和运气二者,

    只要中平就够了。

    今日之极权国家似乎解决了失业问题,但牺牲了效率与自由。有一点很

    确定:世界上不能再长久容忍失业现象,而在我看来,除了简短的兴奋期间

    以外,失业现象是和今日之资本主义式的个人主义有不解之缘的。不过把问

    题作正确分析以后,也许可以医治了疾病,同时保留了效率与自由。

    4

    我偶而提到过,这种勤体系也许比旧体系更利于和平。这一点值得更复

    申述,加以强调。

    战争有种种原因,独裁者之流觉得很容易利用人民好勇斗狠之心从事战

    争;而且从独裁者看来,战争是至少在预期中是如此一件愉快兴奋

    事情。但是好勇斗狠之心,只能使独裁者容易鼓动群众热情,除此以外,还

    有经济原因,即人口压力,以及互相争夺市场是。这第二种因素在19世纪战

    事中大概处于支配地位,未来还可能如此,故宜在此处一加论列。

    我在前一章中指出,如果采取19世纪下半期之正统办法,对内自由放

    任,对外实行金本位,则除了互相争夺市场以外,政府实在别无良策可以减

    轻国内之经济苦痛。因为在该种体系之下,凡可以解决长期的、或时断时续

    的就业量不足现象之种种办法都不能用;除了一个,那就是改善国际往来帐

    上之贸易差额。

    故经济学家虽然一向颂赞盛行于世的国际体系,认为既可享受国际分工

    之利,又可调和各国利益,但在这种体系之中实在隐伏着不睦势力。有些政

    治家相信,假使一个富老之国不注意于争夺市场,则其繁荣即将衰退。这些

    人倒是有常识,对于事情有正确了解。不过假使各国能用国内政策提供充分

    就业,又能在人口趋势方面维持均衡,则实在不至于有重大经济力量使得各

    国利害冲突。在这种情形之下,还有正当的国际分工以及国际借贷之余地,

    但是已经没有迫切动机,要竭力向外推销本国商品,或拒绝接受外国商品,

    当前作此行为之目的,倒不是因为必须要维持收支相抵。

    而在故意使收支不相抵,造成有利于己的贸易差额。国际贸易之性质也

    将与令不同:国际贸易不再是一种挺而走险的办法,因为要维持国内就业量,

    所以不能不限制进口,竭力向国外推销本国商品。这种办法即使成功,也不

    过把失业问题转嫁给邻邦,使得邻邦之情形恶化而已。不,国际贸易将不再

    是这样,而是在互利条件之下,各国自己情愿不加阻挠地把商品与劳役互相

    交换。

    5

    希望这种思想实现,是否只是空想呢这种思想会不会深入人心,形成

    社会演变之原动力呢这种思想所要压制的利益,是否比所要效劳的利益,

    更明显而强有力呢

    我不想在这里提出答案。至于应当采取何种实际办法才能把这些思想逐

    渐实施,即使提纲挚领指示,也须另成专书。不过假使这种思想是对的作

    者本人必须有此假定,才能着手著作,那未我敢预言,说这种思想在未来

    不会有多大力量一定是错误的。在现在这个时候,一般人都渴望有一个更基

    本的诊断。非常肯接受,而且只要说得人情人理,很热心要试试。即使撇开

    此种当代情绪不谈,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

    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家自以为

    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

    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我很确信,

    既得利益之势力,未免被人过分夸大,实在远不如思想之逐渐侵蚀力之大。

    这当然不是在即刻,而是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理由是,在经济哲学以及政

    治哲学这方面,一个人到了25岁或30岁以后,很少再会接受新说,故公务

    员、政客、甚至鼓动家应用于当前时局之种种理沦往往不是最近的。然而早

    些晚些,不论是好是坏,危险的倒不是既得权益,而是思想。

    ┌──────────────────────────────┐

    │:│

    ││

    ││

    │<梅妃ヽ整理<<<<<<│

    ││

    ││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

    ...  </P></TD>

章节目录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凯恩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凯恩斯并收藏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