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济学。落实到你,是科学还是神学这是个人选择的自由。科学经济学和神学经济学间完全没有争论和讨论逻辑的必要。就象用科学向基督徒宣传上帝不存在一样。

    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科学的“可重复,可检验”,实际没有客观的“可重复,可检验”标准,是通过主观自定义标准去逐步逼近客观标准的。各研究者可以自定义可以操作的标准,如何定义是研究者自己的自由。但要有可操作性,不能要求聪明和称职,那是“皇帝的新衣”。那个技术力的定义是我的定义,当然是抄的,每一项都有详细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只是专业性太强,转用“民族第一”来代替,专业人员请直接去分析具体数字。这样无论是谁,是否聪明和称职都能数出来。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进行检验,得到一致的结论。“无论什么人”体现了“可重复”,“得到一致的结论”体现了“可检验”。如果只有聪明的人,称职的人才能检验,那是“皇帝的新衣”。当然这是我定义的标准,你或者其它人也可以定义自己的技术力标准。科学鼓励自定义标准,通过大量的自定义标准去逐步逼近客观标准。

    上面讲的科学的“可重复,可检验”的方法,是没有逻辑的,没有道理可讲的。满足了就是科学论文和研究,不满足就不是。你就把它当科学的公理好了,是不证自明的。

    偏微分网友的思想尖锐,不是夸夸其谈者。这种判断只在同一个宗教体系内有效,跨宗教毫无意义。不管逻辑多么严谨,思想多么尖锐,如果没有“可重复,可检验”的检验标准,在科学的眼里就是垃圾。

    to偏微分:

    不同信仰体系的人之间完全没有讨论逻辑的必要。我有时去教堂聆听上帝的教诲,或去听高僧讲佛经。我觉得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人性的感悟深刻。科学就是你所说的昆虫派,在科学的殿堂中,自己不过是在黑暗中摸索的愚人,历经无数失败,跌到了又爬起来,不断奋斗。这大概是我的网名“愚蠢小猪”的来历吧。

    汉时关

    愚蠢小猪:我在这个帖子里开过多次哲学入门课了。象你这样自创一说的倒比较少见。我还是不走你自己定义“你的科学”这条路。

    归纳与演绎,是哲学四大基本问题之一。你有空读一点这方面的书,比在这里斗嘴强。想来书上也会说得比我清楚。

    正如我回答谢尔曼2的一样,“经过检验”是真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的。比如我们说万有引力定律。“万有”那是包括一切物质,至少是包括地球上的一切物质吧。谁检验了人类从猿猴到今天,也才接触过多少物品,谁说一定“万有引力”我偏说爪哇国某个山洞里有块石头不服从万有引力。那是不是万有引力也先别当定律,等等检验过了再说

    我们只检验了一部分物质,就归纳出了所有物质的共性,这就是归纳。从这一部分物质的性质,推广到所有物质,这就是演绎。归纳的范围,小于人类实践范围。牛顿当年肯定没有发动全人类来检验,他只动用了几个人来检验。但是演绎的范围,可以大于人类实践范围,超越人类能力的界限。

    与此基本问题相关的,还有一个行与知的问题。先行可以后知,但是也可以先知而后行。但是知与行之间,互不为存在的前提。不行,也可以知,这个知,也可以是真理。

    最后强调一下,不经检验的,仍然可以是鸡蛋。这是客观性问题。但我也承认,你把它吃下去之前,最好还是检验一下,这是主观性问题。

    愚蠢小猪

    to汉时关:

    我对于科学的定义,你可以随便去问问理工系的专家,看说词是不是与我一样。你是我接触的第一个,知道“可重复,可检验”科学精神之后,仍然拒绝承认的人,很佩服。

    归纳与演绎之后的结果,必须接受检验。就象牛顿的理论被归纳与演绎推广后,经过检验,发现它并不处处成立,有很多限制条件。在科学研究中,所有的逻辑都必须建立在“可重复,可检验”基础之上。如果这个根没有,就不是科学,神学也讲归纳与演绎。

    你完全没有懂检验是什么回事。前面跟你讲了建大厦的例子,我想你不会看不懂吧。建大厦的理论那么成熟,为什么在建造过程中不断检测,建完后还要验收。那么我受点累,把工程上是如何用“可重复,可检验”科学精神去解决未来的实践的,是如何实施一个大工程的。要记住,大工程往往只能建一次,必须成功,不能失败。没有完全相同的大工程,可以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可重复,可检验”。那请你看看科学家工程师们是怎么做的。

    1必须进行工程论证:

    这个论证,不是耍嘴皮子纸上谈兵,搞什么逻辑归纳与演绎等。而是

    1先要科学家工程师们确定一个工程问题相关的角度与参数。也就是说尽量防止有什么问题没有考虑到。从多视角考察事物非常重要。这种研究往往是研究类似工程的历史。

    2对达到的指标参数必须要量化。

    3把这个母系统分割成相对**的子系统。这时才能应用科学工程中的理论进行计算。看有没有问题。

    2工程论证后还要进行模拟试验。根据原始参数建立模型,进行模拟试验,或者比例实验,测试理论计算有没有可能在系统范围出问题。

    3模拟试验通过必须进行工程计划分阶段。把一个大工程分割成可以反馈调整的几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要反馈检测与预期理论是否相合。做及时调整。任何不能划分可测试阶段的工程都不能上马。大工程建完后才发现问题,那不叫工程反馈,那叫赌博。不能反馈调整的阶段划分不能叫工程的划分。

    4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定量检测反馈,调整。即使如此严格的工程操作,人类历史上还有无数的工程灾难。

    工程上这四个步骤的划分,是经历无数失败得来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从来就认为自己掌握的谬误,需要在不断“可重复,可检验”中进行修正完善提高。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全凭一张嘴,哪个嘴更有名,哪个理论后面有更有名的理论。工程四步中哪一步也没有做。所谓的专家论证与中国千百年来的清流清议没有任何区别,引经据典而已。正因为这样,工人下岗结束了,才发现社会问题严重不说别的,分阶段反馈在哪里。国企改革成了大嘴名嘴们的嘴皮子玩耍场。正是没有科学的精神,工程的思维,没有量化的概念,养成了中国文人们阉割西方理论的癖好。而社会科学的不成熟性无异于给他们提供了阉割的乐园。

    我不知道你现在理解科学精神没有你把“经济建设”替换掉上面工程四步中的“工程”,会发现什么经济建设问题其实是超大型工程问题,风险非常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的刷盘子读书只是研究类似工程历史经济历史的一个新视角,我的文章有“可重复,可检验”的要件。但你的呢科学家工程师们是不会去争论逻辑归纳与演绎正确与否,因为隐含的前提就是错的,而是检查这套理论的“可重复,可检验”要件在何处。这也是我要你提供检验技术力标准的原因。

    结果你看看,你前面的言论中,把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往体制,过去一推,或者干脆幻想以后可以上天堂。可曾怀疑过自己的那套理论和操作步骤。口口声声掌握真理,不是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习惯。科学家工程师们喜欢认为自己是愚蠢的,自己的理论是在胡说八道。

    偏微分

    愚蠢小猪:

    真的不想因为说你而浪费楼主的空间,但你居然拿工程学来硬套经济学,你怎么不找其他学科说全地球上就只有工程学啊说啊

    工程中建一个普通的楼房,给你一万年,全地球的资源我相信你会建的比给你十年,一千万英镑的等价资源要好,如果你不是太蠢或居心不良

    但你建这么一个房子给我看看啊全地球人为了你那个破房子就要一万年不吃不喝了建设经济等于建设工程我真服了你

    经济中谁是水泥谁是钢筋你傻站那儿考虑来考虑去,水泥钢筋一万年不会变也许,人可是早生老病死不知多少代了

    你别装糊涂,我不信你搞建筑工程的时候身边没有经济师指点你下次搞建筑时先把那个人踢走再说

    经济学最根本的就是有限资源的前提下避免无谓浪费,提高效率

    你去建你的破房子,如果中国13亿人口,你建20亿座破房子,那才是标准的白吃可以搞别的东西的资源都去建那多余的破房子去了

    最后告诉你,谁说只有刷盘子才能读书读书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大学是平白搞出来的吗不需要钱吗收入增加了,谁说就不能用来读书了谁说就不能用来搞科研了

    外行人

    改版

    “可检验可重复”原本是自然科学实验的要求,由于有实验条件、实验结果等非常明确清晰的定义,所以可检验可重复就成为检验自然科学真确性的一项标准。在这种意义下,可重复指实验条件、环境和结果的可再现性;可检验是指每次再现的结果,是可以检测,并保持一致的。

    那么愚蠢小猪的“可检验可重复”是否是这个意思从帖子来看,似乎不是。愚蠢小猪的“可检验可重复”我觉得更多的是指科学态度,愚蠢小猪反复提到了科学和神学,我想“可检验可重复”的标准是指“科学态度”的角度来理解更合适。

    所以我是想知道,这个“可检验可重复”到底是指什么

    再说科学态度,在社会科学领域,科学态度应该是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还是“可检验可重复”愚蠢小猪提出的标准就是“可检验可重复”,并且强调这个标准是无逻辑的先验的我觉得在这里愚蠢小猪是将自然科学实验的标准扩大化了,认为其适用于所有领域。但是比如在历史学上,谈论“可检验可重复”就没有多少意义。在这一点上,恰恰是愚蠢小猪坚持了静止的观点,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这才是神学。

    不过,刷盘子系列确实有道理,并不是纯粹唬人的花架子。我以为,如果这样来表达,是不是要好些: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国完全忽视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和提高,导致目前在基础科学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而基础科学是国家发展的要素,所以改革开放存在着巨大缺陷

    在对类似这样的问题的理解上,我觉得存在着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这一点使我们在认识问题时,总是带着有色眼镜。

    偏微分

    或许是我错了,至少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经济学家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服从利益集团所获得的利益,更存在违抗利益集团所承担的风险我现在可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也或许对中国的经济学家保持一定的外界压力是很必要的,某些人甚至会期望有这种压力,只要不大的过分我先前所期望的每个人都能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就可以除根的想法,或许太理想化了

    汉时关

    愚蠢小猪:哲学是博大精深的学问,你不愿意学,我也就不讲了。反正哲学不是随你口说的学问。不过你的回帖仍然很好,终于把你的思路讲清楚了,那我们就有讨论的余地了。

    把治理国家经济当作工程,这本身就错了。你的这个思路,以前不是没有过,斯大林就是这个思路。虽然在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下很有效,但我要告诉你,现在时代变了。现代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工,产业链极度细化。你在麦当劳里吃顿饭,消费品可以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为你服务的人可以成千上万。经济发展程度越高,计划经济的用武之地就越小。

    我们说苏联解体是病急乱投医,主要注意力放在“乱投医”上了。可是它为什么会“病急”呢这个深层次原因值得严肃讨论。

    工程学的模型再精密,用到经济里来,仍然是挂一漏万。什么时候你把个人的各种行为都模型化了,都数据化了,把人脑原理彻底破译了,那才能把经济学发展成工程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用到经济学里来。

    北昆仑:谢谢你说看了我许多帖子。我认为,如果你把我发表的观点综合一下,不可能得出我是推崇放任自由主义的。其实你看我的整个思维,都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当然我不照搬照抄经典著作的经典结论。那是因为照搬照抄本身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

    我考量问题的整个思路框架,至少是尽量去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人,他的思维是怎么组织的,一分析问题就看出来了。武术里有句话: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希望你是行家,能看出我“有没有”。

    改版,海盗,各位网友:怎么看待我和愚蠢小猪之间的讨论。我们两个到底在讨论什么

    至少在我看来,我们讨论的指导思想是如何把国家建设得更好。目的指向是如何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决策范畴是经济政策。归纳起来,就是如何设计出一个比现行经济政策更好的经济政策,更快更好地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

    如果是讨论这个。我反对回到计划经济的作法,反对照搬照抄其它国家地区、其它历史阶段的经验。如果愚蠢小猪网友确实有好办法,我很愿意讨论。前面绕了这么多口舌,等的就是要听他的办法。

    大的结论是显然的,有意义的只是商量具体办法。如果大家以为我们还是在讨论“要不要发展科技”“要刷盘子还是要读书”。那我觉得这种问题未免也太低级了。不符合我这个帖子的水平。

    我希望网友们不要沉浸在文字里,跳不出来,抓不住讨论的精髓。

    当然了,网络之大,无奇不有。也有许多人是从根本上不爱国,不想国家科技水平提高的。那些人,确实需要用写点文章去教育教育。但是大而化之,盲人摸象,以偏盖全,那就不好了。

    要说什么是科学精神,愚蠢小猪自己归纳了一条。我觉得至少还要加上一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不经过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就是这个意思。其它还有什么,大家也可以补充。

    叹服

    攻击敌人之前,至少要知道敌人手上的武器是什么

    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为例

    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需要经济学提供经济理论框架

    比如货币和财政的政策,利率、收入、汇率、国际储备、税收收入、

    预算赤字、经常项帐户赤字、资本的流动以及外债的变化等等,

    都可设为参数,、

    利用统计学提供经济数据资料

    拟合出一个回归方程,,求解,分析所得数据,

    这样一个新的定理模型就算形成了

    也就是说一个新的可能的政策依据就算形成了

    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并不指望能够跟具体的事实有多大程度的吻合

    理论结论与事实是否符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模型的适当建立,

    现实的发展到底能否检验经济理论的正误由于社会科学的特殊性,

    它不象自然科学那样可以进行可重复的试验。

    这也正是为什么经济学最终走上严重依赖严密推理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应该远离现实。

    相反,它只是经济学更好地解释现实的手段

    通过严密推理,在对现实进行预测和判断的过程中

    可以知道哪些地方肯定没有错,

    如果我预测与事实有偏差,

    那一定是因为其他需要进一步寻找的原因所致。

    配服汉兄的耐心

    愚蠢小猪

    to改版:

    科学从根本上来讲,就象你说的,就是“可重复,可检验”的治学态度,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也是神学的一种,是一种信仰。你所看到的自然科学能在实践中能很好地满足“可重复,可检验”,是科学家不断用主观“可重复,可检验”去逼近客观的“可重复,可检验”结果。科学只能逼近客观真理,自然科学其实也是根本做不到“可重复,可检验”,因为没有100重复过程,还是测不准的。

    你谈到历史学,在自然科学里对应的是天文学,研究的是天体历史,从历史中总结规律,预测天体的演化趋势。历史是不能重复的,所以天文学其实也是不能重复的。但历史是相似的,可以把相似条件定义为重复条件,去逐步逼近历史演化的客观规律。比如说,天文学发现了恒星有诞生消亡的过程,那些星体被人类发现,往往已经过了多少亿年,完全走入了历史。但太阳有与其它恒星的相似性,那么天文学也预测太阳也会最终消亡。

    科学的本质是通过研究历史去规划未来的,实验一结束就走入历史了,在工程上体现非常明显。从研究类似工程开始,找出内在规律,找出原有工程优点和不足,去规划现在的工程建设。由于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和现在的实际情况不会完全吻合,所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非常要强调检验,研究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差异,找出新规律,不断修改完善提高现有的理论,甚至舍弃,创立新理论。如果不要检验,那不是施工,是赌博

    ...  </P></TD>

章节目录

刷盘子还是读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钟庆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钟庆并收藏刷盘子还是读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