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们的孩子无法达到期望的时候,家长往往以粗暴待之,而当孩子取得了一定进步之后,家长又往往因为欣喜若狂而大加赏赐。这样看上去毫无章法、近乎错乱的家庭教育,其实正反衬出家长对于孩子的深切关爱与希望。

    对于我们的孩子而言,有这样的家长,无疑是一件幸事,但前提是家长必须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关于这一点,相信当我们的探寻完成之时,必然会发生质的飞跃。

    第49节: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成应试教育同谋者1

    第四章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演变为应试教育的同谋者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同谋者。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就想去玩儿你们老师不是让你写20遍新字词吗,你写了几遍了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是每个人都服从过的。现在想来,是不是很搞笑

    导

    读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子女依附于家长而存在,其地位仅仅相当于家长的附属品。因此家长也就毫无异议地享有对孩子的惩罚权。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直到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未能完全摆脱这种观念在各个层面的影响。

    受这些观念的驱使,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面对来自孩子的质疑与反抗,往往会在盛怒之下,选择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

    2000年1月17日,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因不堪忍受学习重负和母亲的殴打与逼迫,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2005年5月16日,江苏金坛市中学生李小明,同样因为不堪忍受母亲的体罚,选择以杀母的方式寻求解脱

    在近年来,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让我们不由得在痛心之余产生大声质问,在当今社会下,家长体罚孩子的现象为何迟迟不能消失

    就当代家庭观念而言,其核心内容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与民主,而体罚的方式,恰恰是与平等观念相悖的。当家长对子女实施暴力的时候,子女因为慑服于皮肉之苦,而不得不服从父母的权威,这样一来,体罚也就成为了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特权的表征。

    当家长们在精神与**上实现了对孩子的双重控制时,也就意味着人际关系上的不平等,而这正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背道而驰。

    第50节: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成应试教育同谋者2

    对于现代社会下的家庭来说,子女也同样具有人的尊严,而教育子女既是父母的权利,更是父母的义务。当暴力在家庭教育中大行其道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家长不仅未能履行好自己的义务,更在践踏着自己的神圣权利。

    事实上,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他们既不能意识到体罚与暴力的不合理性,也不能意识到其负面效应,更从心态上不愿意放弃这一“法宝”。

    鉴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将在这一章中进行深入的探讨,从制度、危害、效果等几个方面入手,全面地揭示体罚手段的不合理性。

    1无处不在的体罚

    教育者应该严格,不要严厉;严厉是封建的,如体罚等,那是使教育者变成了统治者,而孩子变成了被统治者。

    佚名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经常会面对以下的问题: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怎么办孩子学习不努力怎么办孩子做错事怎么办

    事实上,这些问题并不需要我们来做出回答,只需要看一下下面的一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根据中国法学会对部分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500名大学生中,有54的调查者承认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在这些体罚案例中,其中殴打占到了2528,罚跪占1636,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占据了409,其中还有两名男生曾经被捆绑。而在这些被体罚过孩子里中,有将近一半都认为体罚较严重,令人难以忍受。

    这样的数字令我们感到心惊,按照人之常情,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更是家庭幸福生活的源泉,面对这样一批为家庭带来快乐的天使,我们的家长却为何以如此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呢

    在许多家长看来,对孩子的体罚,有着历史传统上的依据。

    俗话说,“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正是因为这些毫无逻辑性的所谓古训,才使得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无不依计而行,由此酿成了一个又一个家庭教育中的悲剧现象。

    第51节: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成应试教育同谋者3

    然而,历史传统并非是体罚原因的全部,想要揭开家庭教育中的这一古怪现象,我们就必须转换视角,从家长的心理机制来挖掘更深层面的原因。

    2那些欠缺的东西

    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

    假如我们把体罚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历史传统,或是归结到家庭文化的**上时,无疑意味着我们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对于习惯于体罚的家庭来说,历史上的传统只是其实行体罚的借口,而所谓的**,也只是一系列因素结合起来,最终造成的外在表征而已。

    事实上,举凡习惯于用体罚手段来教育孩子的家长,无一不拥有以下三大特征,而正是在这三大特征的综合作用之下,才使得我们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简单、粗暴、野蛮的特点。

    所谓的三大特征,集中体现在懒、贪、蒙昧三大方面。

    首先,大凡习惯于体罚的家长,无一不是懒惰的代表。

    对于这一点,许多家长一定会感到愤愤难平,认为自己每天辛勤工作,用以换取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同时,在回到家之后,又要操持家庭生活中的琐碎杂务,这其中的辛苦,都不是外人所能够理解的。因此将“懒”的帽子扣在万千家长头上,无疑意味着对家长的莫大冤枉。

    然而,当家长抛出这样的观点时,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首先,家长辛勤工作,赚取物质财富,本身就属于应尽之责。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成员而言,都有辛勤劳动的责任,而藉此获得的收入,则是社会对于个人付出的回报,将这一点看成功绩,无疑具有贪功之嫌。

    其次,就操持家务这一点来说,更是一个家庭成员应当完成的职责。即便是在自然界的动物家庭中,成年动物也同样要完成哺育幼兽的任务,抚养孩子成长,同样是家长必须尽到的责任。更何况,对于家庭生活而言,即便没有孩子的存在,也不可能避开这些琐碎杂务。

    第52节: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成应试教育同谋者4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懒”,指的乃是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家长心理层面上的怠惰现象。

    众所周知,教育孩子是一项非常复杂、需要耗费极大精力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企图少付出精力的行为,都可以视为心理上的怠惰。

    对于家长来说,体罚是最简单的形式,甚至于不必亲自动手,就可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基于心理上的这种怠惰,使得我们的家长越来越热衷于使用暴力,而不是心平气和的说服教育,更不是长期的关注、关心与关爱。

    三大特征的第二点是“贪”,在于我们的家长往往过于贪功好利,换句话说,这一特征也可以称之为“急”。

    我们在前面说过,教育孩子需要支付极大的精力、时间与财富,举凡想要通过一两次体罚,就使孩子建立起良好习惯的家长,无不犯了“贪功好利”的毛病。其结果往往形同于拔苗助长,非但起不到作用,反而恶化了情况。

    三大特征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许多家长的蒙昧。

    我们知道,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伴随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家长同样要经历一次心灵上的历练,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家长同样要完成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唯此,才能在观念与知识上跟得孩子成长的步伐。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在许多家庭中,家长们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随后便是四处应酬;在许多家庭中,我们看不到一架书柜与书桌,有的只是麻将桌和数不清的饭局、酒局。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我们的家长完全停止了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将自己封闭在新世界之外,既不可能了解任何新知识,也不可能了解任何新技能,由此造成的认知不全,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代沟的最重要原因。

    由于这种认知上的欠缺,使得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总是无法与新观念取得契合。而当这种落伍与脱节被赋予权威性的时候,一个所谓“不听话”的孩子就此诞生了,对其进行体罚,也就成为了家长们疏导忧患的手段。

    第53节: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成应试教育同谋者5

    为此,我们不妨走出理论分析的层面,用一个时下最鲜活的案例,来进一步证明这三大特征的正确性。

    3爱子名义下的另类体罚

    当一个人不愿意改变想法,不愿意学习新知时,就意味着陷入了最大的愚昧,缺乏新知可以学习,缺乏学习的愿望则意味着愚昧,和先天残疾一样,愚昧是无药可救的。

    佚名

    在最近的教育新闻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山东临沂的心理治疗中心,采用电击法治疗儿童“网瘾”的事件。

    在这个所谓的治疗中心内,被称为“医生”的杨永信,不仅采用电击,还采用强制吃药、暴力殴打等手段,一次一次对前往进行治疗的孩子,进行着精神与**上的双重伤害。

    一位叫做小雪的女孩子,曾经12次被电击,每次电击都被七八个人强行按住,在嘴里塞入牙套以防咬舌,最终无以忍受这种折磨,逃离了这个所谓的“网戒中心”。

    这样的现实令我们惊讶,在过去的时代里,落后乡村中的孩子在发高烧的时候,往往会被认定为邪祟附体,于是便被送往巫医神汉处用棍棒抽打、用钢针刺体驱邪,最终导致的是一个个生命的消亡。

    每当我们回忆起这些往事的时候,总是会痛恨于人们的愚昧与野蛮,巫医神汉的罪恶。然而我们可曾想过,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所谓的“网瘾”,与邪祟附体在定义上有何不同而这位使用无证无照器材的所谓“医生”,又与巫医神汉有什么区别用电击的方式来治疗,又和用棍棒殴打,钢针刺体的方式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一个借着造福家庭之名,行敛财害人之实的所谓“医生”,却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收治了数万个孩子,仅收取的治疗费用就将近亿元。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家长,甘愿付出来之不易的金钱,让孩子受心灵与**上的双重伤害。这其中蕴含的深意,才是最值得我们探寻的。

    在家长看来,孩子沉迷于网络,无疑是一种背离了正常人行为模式的精神疾病,出于对孩子的爱心,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负责,我们的家长才心甘情愿让骗子以残暴的行为施加于孩子,藉此来取得自己心理上的慰藉。

    第54节: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成应试教育同谋者6

    然而,我们的家长大概不曾想到的是,把“网瘾”视同为精神疾病,本身在概念上就已经大错特错了。

    当我们的成人世界与主流社会,面对着日渐繁盛的网络世界手足无措、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当我们的家长与新兴文化无法合拍而感到恐惧的时候,这种情绪上的忧患就被投放到了孩子们的身上。

    于是,为了疏放这种内心的恐惧与忧虑,以关爱为名,行惩戒之实的体罚过程就此开始了。和往常不同的是,这种新式的家庭体罚,只是将执行者换成了旨在敛财的所谓“医生”,而肇事者却仍然是担负着教子、爱子之名的家长。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完成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效的机制,这不仅要求家长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更需要投入无法量化的精力。而当我们的家长或不愿、或不能、或无此观念来持续这场漫长的教子过程时,他们就会选择以最省力、最经济、最短期、最愚昧的方式来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希望藉此一劳永逸。

    网戒中心的悲剧,只是中华民族家庭中教育手段单一现象的一个反映,我们并不能指望在短期内会有所改变,然而当我们进行这样的探寻时,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有可能做出改变的家长改变,让未来将要抚育孩子的准家长改变,为了让现阶段正在受到变相体罚、变相摧残的孩子得以解脱。

    对于教育而言,有一句名言堪为万古不灭的真理没有不是的子女,只有不合适的父母。当我们将这一点铭记在心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家庭教育将会走向一个新的开端,这不仅意味着诸如杨永信一类的江湖骗子无以为继,更意味着万千中国孩子的福音。

    4被摧毁的自尊心

    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这是一切自卑的根源所在。

    斯宾诺莎

    当我们的探寻行进到这一层面时,揭示体罚可能造成的伤害,就成了我们最急迫的任务之一。

    单就人格而言,孩子与成年人是平等的主体,正因为这一点的存在,每一个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

    第55节: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成应试教育同谋者7

    然而从家庭结构上来讲,孩子在物质上要依靠家长,这种独特的关系,造成了孩子无法与家长对抗。然而,这种依附性并不是牢不可破了,也绝不意味着孩子会因此事事顺从家长的意志。

    作为家长来说,无论是体罚、责骂,或是其他的强制性手段,都可以用来改变孩子的行为,然而却始终无法藉此改变孩子的看法,也决不可能藉此改变孩子的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其行为往往有着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长不试着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想当然”的看法,对孩子的行为简单地加以判断,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行为。那么那些看似起到的作用,其实只不过是孩子慑于强大压力下的表现而已,在孩子的心中,却远没有真正信服。

    更严重的是,当体罚成为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惩罚孩子、督促孩子的手段时,孩子感觉到孤立无援、毫无尊严也就在所难免了,而这也就意味一场对孩子自尊心的严重损害正在展开。

    关于自尊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我们已经无需赘言,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每当孩子以逆反的态度来面对家长,因此遭到体罚的时候,都意味着其自尊心正在发挥作用。

    当孩子以逆反的态度来面对家长时,正表明了其自尊的存在,就如同一个人在遭受到突然袭击时,本能地抄起身边物件抵挡一样,而这种对抗性的态度,正是保护其自尊心的盾牌。

    反过来,如果我们的孩子一旦放弃了这种对抗,无疑意味着其自尊心已经被伤害到了极点,整个人也落入了“破罐子破摔”的境地。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当我们的家长抱怨孩子没有上进心,抱怨孩子缺乏主动性的时候,却没有想到,正是家长的屡次伤害,才造成了今日的局面。

    正因为如此,如果想要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只需要把体罚的手段反复执行下去,让孩子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就足以成功。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许多家长的行为,甚至于更加严重。

    中国的许多家长都存在着一个误区,即秉承着“人前教子”的古训,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外面的公开场合对孩子进行体罚、斥骂,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让孩子改掉所谓的“毛病”。而对于这个问题,社会则抱有更令人不齿的宽容性,认为家长对其子女的管教,社会是无权干涉的。

    第56节:教育手段单一,家长成应试教育同谋者8

    这两大因素纠结在一起,便直接酿成了一整套对孩子自尊心的损害机制,其结果只能令孩子在成长中失去前进的动力与勇气,最终造成无可估量的恶果。

    5被损害的亲子关系

    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很多,你失去了自尊与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

    歌德

    事实上,当家长对孩子进行体罚的时候,其对孩子心理造成的损害还远未完结。

    对于孩子而言,每一次承受来自家长的暴力,都意味着一次被孤立、被冷漠、被无视的过程,而当一个人处于这样的境地时,孤独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其天性无不渴望着与身边的人进行交流,然而,在家长的暴力之下,其自尊心持续地受到损伤,也就使得其慢慢地失去了与他人交往的热情。

    当这种内心的孤独感被固定下来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孩子的心灵,已经陷入了浓厚的隔膜之中。在这个时候,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反而会令他们感觉到更舒服、更安全。由此,其行为方式,也就逐渐脱离了正常人的轨道。

    当孤独感深深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时,性情上的孤僻也就在所难免了。

    就另一方面而言,来自家长的体罚,其言其行都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积累仇恨情绪,而缺乏足够“情商训练”的中国孩子,又根本无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于是,心理上的孤僻与仇恨,在更强烈的外部刺激之下,便很容易转换成偏激的行为,从而导致一幕幕“杀父、杀母”悲剧的发生。

    我们不妨做一番换位思

    ...  </P></TD>

章节目录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李石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石华并收藏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