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天下。他劝父亲不要象他姑姑那样,把准备给子女的

    遗产都装在袋里挂在屋梁上。父亲一听这活,立刻答应给儿子钱,但要他去

    把那只袋偷来。原来当年奶娃的祖父拥有一个称作“林肯的天堂”的农场,

    当地白人枪杀了祖父,霸占了农场,奶娃的父亲带着妹妹躲到一个山洞里,

    杀死一个白人老头,还在洞里发现一袋金子。当时麦肯就想拿走金子,但派

    拉特不让,生怕被人发现后以为他们是谋财害命。兄妹俩吵了一场,妹妹拿

    着刀逼走了哥哥,麦肯第二天夜里悄悄回到山洞,发现妹妹与金子都已不见,

    就以为金子是妹妹拿走的,现在听说派拉特家的钱装在袋里挂在梁上,认为

    袋里装的是金子,因此唆使奶娃去偷,谁知偷到后却发现里面装的是尸骨。

    派拉特说,这是那个被杀的白人老头的尸骨。她与哥哥分手之后他父亲的阴

    魂就来找她,叫她去把那个老人的尸骨拣起来带在身边,此后她就一直与亡

    父的阴魂对话。奶娃断定金子仍在山洞里,就决定回故乡一趟,小说的第二

    部主要写奶娃还乡寻根和寻找财宝。他找到了山洞,却什么也没发现。后来

    他渐渐省悟,自己这次决意出来主要不是为了找金子、而是要想打破关于自

    己家世的疑团,把自己的出身与祖系弄个水落石出。他终于搞清,他曾祖姓

    所罗门,来自非洲,传说中是个会飞的黑人,生育过21个孩子,派拉特的父

    亲麦克就是第21个最小的孩子,在曾祖飞回非洲时原想带走他,但一不小心

    把他掉落在地上,被一个印第安女人拾去抚养,后来吉克与印第安养母之女

    私奔去北方。所罗门的后代却在沙理玛繁衍,奶娃在那儿还受到热情的款待。

    奶娃急于回家把了解到的情况告诉家人,他首先去找姑妈,告诉她说她父亲

    之灵要她携带的尸骨原来就是他本人的尸骨,现在应该把他的遗骸埋到当年

    曾祖起飞的地点:所罗门起飞处。姑侄俩乘车去沙理玛,正在挖坑埋尸时,

    派拉特忽然被上枪打死,奶娃知道开枪的是他的黑人朋友吉他,这位朋友参

    加过七人组成的专门仇杀白人的“七日”团,奶娃曾邀请他一同去南方寻找

    金子,后来奶娃找不到金子而去寻根,吉他怀疑奶娃独吞了金子,跟踪而至

    进行报复。但这时奶娃已视死如归,从藏身处跃下,朝吉他飞去,他们俩究

    竟谁会在自己兄弟的怀抱中被杀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他已悟出他曾祖所罗门

    所懂得的道理:如果你把自己交给了空气,你就能驾驭它。

    作品鉴赏莫瑞森的创作代表了当代美国黑人文学中的一股新潮流。她

    旨艾里森、鲍德温等新一代黑人作家一样,主张“对世界持更广博的看法”,

    也就是说不把小说的题材局限在抗议种族歧视的狂热中,而是从多方面去探

    索人性的奥秘。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叙述家史的通俗性历史读物根

    出版后,曾引起轰动,而本书可以说是一本用小说体裁写的另一本根,

    但描写的角度不同:根是一部通过血淋淋的事实系统地反映和描绘美国

    黑人生活的形象历史,很象一部纪实小说,而本书则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主要是所谓“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新手法,成功地通过象征,隐喻

    等多种艺术技巧和变换镜头的蒙大奇手法描写了黑人民族和妇女,把今天的

    现实包括黑人想要寻根的热潮描绘成“现代神话”。作者擅长用黑人民

    间传说和童话来渲染气氛,给环境和人物笼罩上一层奇谲的神秘色彩。全书

    用“黑人会飞”的古老传说穿针引线,使现实与神话糅合在一起,表现出极

    为浓郁的民族色彩。这部小说虽然写美国黑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但提出了

    今天美国社会中一个带有共同性的尖锐问题:社会富裕了,人尤其是年轻

    人的精神却堕落了,应该如何在创造社会财富时建设精神文明呢特别是

    在今夭貌似平等的美国社会里,黑人青年一代是否仍在西方精神文明的桎梏

    下遭受奴役当中的黑人青年如奶娃、吉他、哈格尔等无不染上现代文明中

    的恶习,而按照作家的构思,只有让黑人尊重本民埃的文化传统,返璞归真,

    恢复古朴的风范,才能摆脱奴隶制被推翻之后这种新的“精神奴役制”。派

    拉特是全书含有道德寓意的中心人物。她虽然靠酿造和贩卖私酒为生,无知

    无识,“却对人类的相互关系具有深切的关心”中译本第194页。她携

    带着先父的遗骸和“导航”地图,指引奶娃飞行,奔向自由,她没有肚脐传

    统中只有天使才没有肚脐,又有与死人交谈的禀赋,因此暗喻她是否有继

    承传统、传播黑人民族文化双重使命的“天使”。作者不仅在刻画象派拉特、

    奶娃、吉他这类人物性格时使用了独特的象征手法,甚至书中的许多人名与

    地名也富于象征意义和幽默感,如“非医生街”、“不慈善医院”、“林肯

    的天堂”、“所罗门飞行处”以及与“死亡”谐音的戴德一家的姓氏,等等。

    全书的背景安排、气氛渲染、人物刻划和情节发展等都互相照应,浑然一体,

    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例如一开卷写史密斯先生安上绸翅膀试图飞行,谁都知

    道此举等于自杀,却不知道原因何在。直到第6章读者才看到原来史密斯是

    由于黑人仇杀组织“七日”团的压力而被迫自杀的,但直到第12章作煮才揭

    示卷首史密斯飞跃时派拉特所唱的和卷未主人公飞跃前自己所唱的所罗门

    之歌在黑人传说中的含义。这样剥象笋似的一层层披露故事,是作者独具

    匠心的一种结构布局,有助于渲染神秘、紧张的气氛。作者的文笔洗练清新,

    十分口语化,人物对话写得尤其出色。美国民族杂志上有篇评论说得很

    中肯:“莫瑞森创造了一个有自己特色的黑人社会,但又并不与白人世界完

    全隔绝她用灵敏异常的耳朵倾听黑人语言的音乐,把它用作调色刀来刻

    画黑人生活井创作今日文坛上最佳的一种文学语言语言与思想之间的一

    种美丽平衡。”

    施咸荣

    诺曼梅勒刽子手之歌1979

    作者简介见“裸者与死者”条

    肉容概要1976年4月,加里吉尔摩由表妹布伦达等人作保,获得假释

    出狱。他14岁时因盗窃波兰进少年管教学校,到现在已断断续续坐了18年

    的牢,最长的一次连续在狱中生活了12年。获释出狱后,加里回到母亲的故

    乡犹他州普罗沃市,住在姨夫弗思的家里,并在弗恩开的鞋铺当帮工。长朗

    的监狱生活,使加里形成了独特的品性,而一旦获得自由,他便在各方面都

    使这些品性膨胀起来。在鞋铺,加里无心认真干活学艺,却整天以喝啤酒为

    乐,并四处闲逛,追逐女人。姨母艾达把一位姑娘介绍给他,第一次约会,

    他便把她灌醉强行奸污。渐渐地,周围的人对他反感起来,弗恩夫妇也被他

    搅得不得安宁。这样,表妹布洽达不得不在另外一家工厂给他找到了一份工

    作。

    在这家工厂,加里认识了一个叫斯特林的人,与他交了朋友。一次,他

    去斯特林家,碰巧斯特林的堂妹尼科尔也去了那里。尼科尔年轻貌美,身材

    丰满,虽然经历坎坷,近乎放浪,却又心地简单,不失少女的纯真。加里与

    尼科尔一见钟情,恨快就搬到一起同居了。他们整天纵情欢误,陶醉在爱情

    之中。但加里毕竟是加里,尼科尔毕竟是尼科尔,生活毕竟是生活。加里仍

    然终日酗酒,并且不时偷些东西,甚至偷了许多枪支。尼科尔则经常为他担

    惊受怕,提心吊胆。两人的关系渐渐紧张起来,加里开始对尼科尔大打出手。

    有一次,尼科尔实在忍受不了加里的毒打,离家躲了起来,坚决不见加里。

    这使加里急得发了疯,坐立不安。本来在生活中失去了很多的加里,这时又

    失去了自己内心深深地爱恋着的情人,不由得失去了理智。在驾车四处寻找

    尼科尔而又找不到时,他在一个汽车加油站随意用枪打死了正在值班的工

    人。第二天,他又持枪闯进了一家汽车旋馆,凶残地开枪杀死了这家旅馆的

    经理。在逃跑的途中,他把手枪藏在一片灌木丛中,不料手枪走火,伤了自

    己的手。

    随后,加里给表妹布伦达打电话,把自己的藏身之处告诉了布伦达,请

    求她来给自己包扎伤口。这时,警方已经开始认为这两件凶杀案的重大嫌疑

    者是加里,正在追捕他,并到布伦达家去打听加里的下落。布伦达左右为难,

    最终还是把加里的藏身之处告诉了警察,警察精心布置,最后逮捕了加里。

    10月5日,普罗沃市法院公开审理这两起凶杀案。在法庭上,公诉人列

    举了大量证据证明加里是杀人凶手,而加里本人也面对法官和陪审团讲述了

    自己杀人的整个过程,并为自己终于引人注目、受到重视了而流露出得意之

    情。这一切都给法庭及陪审团留下了很坏的印象。最后,法庭判处加里死刑,

    十二名陪审员一致举手通过。

    此时,美国已经整整十年、加里犯罪所在地犹他州已经16年没有实施死

    刑了。如果加里上诉,州法院极有可能对他改判为无期徒刑。加里的官方指

    派律师等都希望他上诉,以便免于一死。可加里却不愿这样做,他不想在坐

    了18年的牢以后,继续坐牢,在监狱里过一辈子,因此,他坚决要求按期对

    他执行死刑。

    在狱中,加里终日思念情人尼科尔,主要事情就是给尼科尔写信,向她

    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尼科尔这时也意识到,自己仍在深深地爱着加里,离

    开他,自己的生活就变得毫无色彩,毫无意义。分开得愈久,两人的爱情愈

    热烈,尼科尔每天都去监狱探望加里。

    11月11日,应犹他州大赦委员会的要求,州长宣布推迟刑期,加里听

    到这个消息后决定自杀。尼科尔也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决

    定为加里殉情。她设法搞到了50片安眠药,一半留给自己,一半藏在身上,

    探监时趁看守不注意交给了加里。两人约定当天午夜同时服药自杀。不料,

    由于药量不够,两人都没死成,被送到医院里抢救了过来。加里康复得很快,

    而尼科尔却因此受了刺激,脑神经严重损伤,被送进了精神病院隔离治疗。

    此时,加里的名字传遍了整个美国,印有他头像的t恤衫风靡一时,时

    代杂志选出他作为本年度新闻人物,在扉页上刊登了他的大幅照片。加里

    每天都接到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来信,其中不乏求爱的情书。各新闻单位也

    都派出了记者,关于加里的消息每天都出现在电台,电视台及各类报刊杂志

    上。

    12月25日,犹他州法院宣布,将于1977年1月17日对加里执行判决。

    加里的母亲身患重病,派小儿子麦克尔飞到犹他州,劝加里上诉,加里向他

    倾诉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弟弟能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一生都彼关在铁窗里面会

    是什么滋味。麦克尔被哥哥说服了。1月15日,麦克尔去监狱向加里告别。

    加里交给他一张画着只破狱鞋的纸,说这是自己的自画像,送给弟弟留作纪

    念,又托弟弟给母亲带去一本黑暗的人和一幅尼科尔的肖像。最后,加

    里情不自禁地拥抱了弟弟,说“转达我对妈妈的爱。好孩子,你得多吃点,

    你太瘦了。”

    1月16日晚,加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获准与自己的律师和亲友通宵聚

    会。他没有丝毫的沮丧与绝望,兴致勃勃地表演拳击、跳舞。唯一让他难过

    的是再也见不到尼科尔了,他托弗忌把自己的一盒讲话录音磁带和一顶罗宾

    汉帽转交给尼科尔,凌晨1点钟,狱方通知加里,州法官里特再次宣布缓刑,

    理由是纳税人的钱不能用于处决犯人。加里急得差点哭了,提出由他自己出

    钱买子弹枪毙自己,否则他就再次自杀。

    1月17日早晨6点55分,州法院召开紧急听证会。经过激烈辩论,主

    张处死加里的一派占了上风,法院最后裁决维持原判。

    7点55分,加里做好了服刑的准备,手捧尼科尔的照片走出牢门。他被

    推上警车,押往刑场。刑场是一家废罐头厂的一间破厂房,厂房的一端是一

    座用麻包垒成的高台,高台的前面放着一把椅子,警察将加里绑到椅子上。

    他看上去瘦削衰老,但双目炯炯有神,面无惧色,几个参观死刑的亲友依次

    走到椅子前与加里话别。加里招呼弗思走到自己身旁,示意他解下自己腕上

    的手表。表已经被加里砸坏,正好停在原定的死刑时间7点55分上。这

    时,典狱长走上前来向他宣读了判决书,然后问他还有什么话说,加里回答

    道:“让我们动手吧”法医在他的黑色上衣胸前用粉笔画了个白圈。8点7

    分,几名刽子手一起瞄准这个白圈开了四枪。加里的手臂轻轻地抬了一下,

    心脏停止了跳动。

    加里死后,按照他的遗嘱,医生摘取了加里的眼睛等身体器官,他的亲

    友则把他的骨灰用飞机洒到了犹他州的上空。

    作品鉴赏1976年7月,美国犹他州普罗沃市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凶

    杀案。一个名叫加里吉尔摩的假释犯无故杀死一个汽车加油站的工人和一

    个汽车旅店经理。被捕之后,杀人犯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并甘愿接受枪

    决。他的死打破了美国10年无死刑的记录。根据这一事件,美国著名作家诺

    曼梅勒写成了轰动一时的长篇纪实性小说刽子手之歌。

    刽子手之歌发表于1979年,当年即发行逾百万册,列为美国本年度

    畅销书之首,1980年获普利策奖,并被法国权威书评杂志读书列为世界

    理想藏书之一。本书是被介绍到我国的第一部梅勒的著作。

    刽子手之歌是一部扣人心弦、引人深思的非虚构长篇巨著。作者从

    主人公加里的情人尼科尔,从他的亲戚、朋友、他的雇主和受害者,从警察、

    侦探、监狱看守、法官、律师、精神病专家、记者等人那里获得了大量的第

    一手材料,成功地再现了加里的痛苦扭曲的内心世界。美国原编者对这本书

    的评介说:这是个“悱恻动人的故事是一个暴力与恐惧、嫉妒与失落的

    故事,一个在死亡的沉寂中仍在抗争的爱情故事。”

    本书规模恢宏,构架博大,从各个方面,同时又是围绕着加里的凶杀案

    件,全面而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当代社会的生活,读来令人慨叹。作者揭示了

    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对加里的不良影响,以翔实的笔墨证明了正是“自私、

    欺诈、虚伪和商品化”的美国社会诱使加里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最终导致

    毁灭。读罢全书,人们不能不对“谁是真正的刽子手”这样的问题进行一

    番深刻的思索。小说基本上采用的是新闻语言,开创了世界范围内非虚构小

    说的先河,在当代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张英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1979

    作者简介威廉斯泰伦,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1925年生于弗吉尼亚

    州的纽波特纽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1947

    年,毕业于杜克大学。从1945年起,斯泰伦开始发表短篇小说。作为“南方

    派作家”,他的作品既带有显著的南方派特点,又不局限于南方小说的思想

    主题,以风格多样化而驰名。他尤擅通过人物的千姿百态来戏剧化地表现时

    代的特征。1951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黑暗中躺下问世。这部作品

    赢得了美国批评界的高度评价。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南方姑娘佩顿洛夫蒂斯

    悲剧性的生活经历,描写了一个南方家庭的解体,对南方的衰落和现代主活

    的灾难作了象征性的描述。由于作者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意识流等技巧,在

    修辞方面以福克纳为楷模,这部作品获得了美国文学艺术学会颁发的“罗马

    奖”。中篇小说远征1953,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朝鲜战争期间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次强行军,着重刻画出现代军队对士兵的要求与士兵的

    个人自白意识之间的冲突,以及人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和**摧残。

    斯泰伦的第三部作品放火烧屋1960曾以其存在主义的思想倾向而倍

    受法国读者的青睐。1967年,他发表了纳特特纳的自白。小说描写了

    19世纪时弗吉尼亚州的一次黑奴暴动,提出了许多探讨文学和历史真实性的

    复杂问题。这部小说曾获出版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斯泰伦曾被评为世界十

    大文化名人之一,现在是全美文学艺术院和科学艺术学会成员。

    作品概要22岁的我,斯丁戈,正在努力奋斗要做一个作家。我没有正当

    工作,口袋里的钱少得可怜,是一名孤独地在犹太人王国里网荡的南方青年。

    我等了很久才收到父亲寄来的支票,但是曼哈顿的物价和房租都超过了我钱

    包的支付能力,连一个单间都租不起。我只好去布鲁克林区寻找便宜的房子。

    六月里的一个晴天,我来到了耶塔辛默曼太太开设的公寓。当我买来笔和稿

    纸,正要写作时,楼上房、间的骚动声打乱了我的思路。那是一对男女的交

    欢声、洗浴声,然后又是激烈的争吵声、物品的摔打声和女人的抽泣声。他

    们究竟是谁同寓的房客莫利斯芬克告诉我,男的叫拿坦,兰多,犹太人,

    女的叫苏菲,一个波兰美人。晚上,当我散步回来时,迎面碰上了苏菲,我

    第一眼看到她的身影,就深深地陷入了情网。第二天中午,拿坦和苏菲把我

    从酣睡中吵醒,约我一块去康尼岛游泳。面对着苏菲的请求,我只好答应。

    但我的脑子里仍不停地翻滚着,告诫自己不能卷入这两个病态人的生活。拿

    坦告诉我,苏菲从纳粹的集中营出来时,只剩下一身破布,一把骨头,而现

    在已经把她喂养成一个漂亮的姑娘了。在他们的欢乐气氛中,我觉得夹杂着

    一种烦恼和不安。在火车上,苏菲向我回忆起她的家乡。她的父母都是大学

    教授,丈夫是数学教师。德国人入侵波兰后,把她的父亲、丈夫连同那所大

    学的180名知识分子

    ...  </P></TD>

章节目录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文美惠/朱雯/施蛰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文美惠/朱雯/施蛰存并收藏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