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中邂逅,之后,两人又一次相遇,查尔斯忍不住上前搭讪,

    而萨拉的冷漠愈发激起他的好奇。自此以后,他一得空就会身不由己地踏上

    那条通向山里的荒径。这一天,萨拉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主动递上两枚化石,

    并请求与他约会一次,向他披露她自己的身世。萨拉的主动,反商使查尔斯

    惊惶不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应约与萨;拉踱进幽深的山林。按照萨

    拉自己的说法,她曾经照料并爱上了一,个在侮难中受伤的法国中尉,她向

    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但那个法国人却一去不返,从此音讯杏无。她虽然遭

    人抛弃,却始终一片痴情,全然不顾世俗的飞短流长,我行我素地把自己封

    闭在一个幻想世界之中。究竟出于什么动机,查尔斯自己也无法说清,他决

    定拯救萨拉,建议她离开菜姆镇,到外地去寻求一种新的生活。就在此时,

    查尔斯得知他的伯父准备再婚,这意味着他将失去对伯父财产的继承权,普

    尔特尼太太是一个性情乖戾、行为古板的老寡妇,她发现萨拉一再独自外出,

    决定将她解雇。萨拉只身出走,引起镇上大哗。她临行前差人捎信给宣尔斯,

    希望能最后再见一面。按照查尔靳的朋友葛洛根医生的分析,萨拉这种人很

    可能患有某种精神疾病。查尔斯彻夜不眠,前思后想,最终还是按撩不住,

    披衣进山。黎明时分,他在山里一间草棚中发现了萨拉。如果说,查尔斯起

    初还曾意识到应该言辞谨慎、应该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当他面对满脸泪

    痕、不能自己的活生生的萨拉时,感情的围堤崩塌了,眼前的时刻压倒了整

    个时代,他把萨拉紧紧地拥抱在怀中。但也就在这一时刻,查尔斯的仆僮来

    山上幽会情人,无意中撞见了他俩。查尔斯强作镇静,打发了仆僮,匆匆给

    了萨拉一小袋金币,又对她的未来作了几句嘱咐,两人就此分手。此后,查

    尔斯与蒂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未来的岳父要他改文从商,使

    他自尊心大受挫伤,他进退两难,与朋友外出酗酒,后又独自踯躅街头,遇

    一妓女,当他无意中得知妓女的名字也叫萨拉时,他突然感到一阵无法忍受

    的痉挛。他折回“白狮”旅馆,回到了厄里斯蒂娜的身边。但是,这只

    是故事结束的一种可能性。查尔斯很可能收到萨拉从城里捎来的一张字条,

    上有她暂住客栈的地址。他犹豫再三,终于驱车前往。萨拉因脚踝扭伤独自

    一人坐在客房里。查尔斯进门以后,两人对视片刻,长期压抑的感情如火山

    爆发,一切语言都成为多余。然而查尔斯万万没有想到,萨拉竟是个处

    女,而她过去告诉他为一切,从法国中尉到此次脚踝扭伤,全是撤谎,她之

    所以这么做是出于孤独、愤恨、嫉妒。现在,她已一切如愿以偿,于是将查

    尔斯打发离去。查尔斯在教堂忏悔,回到莱姆镇把事情的经过时蒂娜和盘托

    出,并要求解除婚约;他接受了法庭对他作出的惩罚性判决,从此不再抛头

    露面,一心只想重新找到萨拉,在以后的1年零8个月的时间内,他几乎寻

    遍了欧洲所有的城市,终无所获,于是又到了美国;他觉得许多美国人的脸

    上都闪现着萨拉的影子,但仍然没有见到真正的萨拉,只好再返伦敦。一天,

    他的律师告诉他改名后的萨拉的地址,查尔靳斯门求见。这里又出现了两种

    可能,一种是他不仅重新得到了萨拉,而且还意外地见到了他的女儿;另一

    种可能的结局是,萨拉成为画家丹特伽布里埃尔罗塞蒂的秘书兼模特,

    她拒绝了查尔斯的求爱,因为这些年的经历使她懂得了人生幸福的真谛,她

    已经习惯、并将永远珍视一个孤寂的世界,永远不需要任何人来分享她的生

    活。

    作品鉴赏从表面看,法国中尉的女人似乎只是一部常见的通俗小

    说,叙述了一个男主人公与两个不同女子之间的三角恋爱故事。然而小说的

    实际意义却远不止于此。作者所采用的独特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方法,使之具

    有某种迥异于同时代多数小说的先锋性,受到学术批评界的广泛重视。它不

    仅被译成十几国文字,改编拍摄成电视,广为流传,而且成为英美大学中当

    代小说课程的选本。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采用了一种对十九世纪英国传统小

    说谐谑模仿的叙述文体,将诸多有案可稽的历史事实嵌入一个虚构的故事框

    架,将虚构主人公的思想言行投向一个貌似“真实”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上。

    必须强调指出,所有这些历史事实都经过作者的精心筛选,并一律按当代的

    观点作了阐释。这样一种虚实交融、以虚化实的叙述视角,对于一般读者来

    说,无疑可以大大增强故事的可信性,然而另一方面,对于作看来说,则极

    大地拓展了对历史现实进行新的阐释、重新建构历史文本的可能性。例如,

    当今西方世界的女权主义运动已无可否认地成为一种社会存在,关于这一运

    动的历史渊源和思想背景,女权主义者们正在从一切可能的角度进行历史重

    构。值得注意的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这一虚构人物的最后思想归

    宿,她与“前拉斐尔兄弟会”以及著名女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交往,

    说明了小说作者试图以文学虚构方式对女权主义者们的努力作出响应,读者

    可以通过萨拉这一虚构的文学形象,窥见出旱期女权主义者的精神追求和独

    立的人格意识。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查尔斯,但是,读者注意力的焦点

    却是萨拉,后者的命运显然是整个故事发展的驱动力。作者对这两个人物采

    用了两个不同的叙述视角:对于查尔斯,文本的叙述是全方位的,读者借助

    叙述人的叙述,不仅可以了解他的经历、言行,而且可以窥见他最隐蔽的内

    心活动;然而对于萨拉,文本的叙述不仅仅总是外在的,读者不能凭文本提

    供的信息,建构一个真实的萨拉,而且,叙述人的叙述还往往被作者直接介

    入修正,作者突然宣布此前关于萨拉的叙述无效,那一切只是虚构假设,或

    许还存在如此这般的另一种可能。很明显,由于这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就

    造成了萨拉和查尔斯这两个人物一虚一实的反差,读者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

    警惕,自觉地对有关萨拉的一切叙述进行阐释,从本身就值得怀疑的间接话

    语中自己去建构萨拉这一人物形象。小说的这样一种叙述手法,使得萨拉这

    个人物愈加扑朔迷离、神秘莫测。这也就极大地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快惑。

    盛宁

    苏珊希尔我是城堡之王1970

    作者简介苏珊希尔1942,英国当代影响广泛的女小说家、广

    播剧作家。1942年2月5日出生于约克郡斯卡巴勒。在斯卡巴勒和考文垂参

    完语法学校后,上伦敦大学皇家学院英国文学系,于1963年毕业,获特优生

    称号。此后5年,任考文垂电讯晚报书评专栏作家。自1939年起,当专

    业作家、记者、广播员,并一度专为英国广播公司写电视剧本。1975年与莎

    士比亚专家斯坦利韦尔斯结婚,生有一女,此后便停止创作,但仍然是位

    杰出的批评家、广播员和书评家。她10多年间所创作的小说,一直盛销不衰。

    希尔的作品讲究传统结构、艺术上精益求精,而且具有鲜明的主题,探

    索现代人的孤独感、失败感和隔离感。她以其女性特有的敏感,于细微处见

    出人物独特的心理状态,往往寥寥数笔,尽得主人公多为老人、小孩内

    心的隐秘和感情的微妙。希尔16岁时便写出颇为成功的处女作围墙

    1961;在伦敦大学读本科时,又创作出帮个忙1963,此后作品

    趋向成熟,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绅士淑女1968,情况好转1969,

    我是城堡之王1970次年获萨默塞特毛姻奖、奇异的会晤

    1971,保管员1972、夜鸟1972当年获惠特布雷德奖、

    一年之计在于春1974、神秘的苹果树1982;短篇小说集:

    信天翁1971、来一点歌舞1973广播剧夏末1970、

    草中蜥蜴1971、冬之挽歌1972、世界之窗1974、

    清冷的乡间及其他1975。

    内容概要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暑假。埃德蒙胡珀是个小学生,母

    亲已去世,此时正与他父亲约瑟夫胡珀住在沃林斯。这是一栋灰暗的房子,

    坐落在小村的外沿。父子夫系不怎么融洽。埃德蒙生性乖僻,不可捉摸,但

    对这所房子感情深厚,尤其依恋那个“红房间”,里面收藏了一些蛀虫,装

    在玻璃缸里。几经考虑,胡珀先生决定雇用名叫海伦娜金肖的女人当管家,

    金肖太太是个寡妇,带着一个儿子查尔斯查尔斯与埃德蒙年龄相仿。对

    此,埃德蒙很气愤,他不愿金肖夫人和儿子来,因为他要做这个城堡的国王:

    “这是我的房子,他心里想是归我私人所有,我先来这里的。不能让

    其他任何人插进来。不过,他又想,自己也不会损失什么东西的。那小子

    我可以不理睬,可以避而不见,可以警告他离我远点。一切取决于自己。什

    么手段都可以用的。”约瑟夫先生和金肖夫人万万没有料到,他们已经种下

    了祸根。埃德蒙诡计多端,想方设法威胁、恐吓查尔斯。生性柔弱的查尔斯,

    在埃德蒙的淫威之下,惶惶不安,他越来越受不了这栋房子,他本来就害怕

    蛀虫,而埃德蒙变本加厉的施虐行为使他更加恐惧。胡珀先生和金肖夫人坠

    入爱河,无心过问两个孩子之间危险的关系。后来,金肖夫人感觉苗头不对,

    但以为只是些小摩擦。她急于想再婚,于是作出努力,弥合两个孩子间的矛

    盾,而根本没有体会出部是什么样的“矛盾”。埃德蒙继续他的迫害,专找

    查尔斯的弱点进攻。可怜的查尔斯屡次想逃跑,摆脱困境,但每一次又因害

    伯而不敢那样做。整个暑假中,他没有别的伙伴,只能和埃德蒙在一起,终

    于有一天,他忍无可忍,逃走了。埃德蒙追赶他,两人在一个名叫杭伍德的

    森林中迷了路,那天晚上,他们在林中过夜,两人的关系似乎颠倒过来了:

    查尔斯不怎么害怕,表现勇敢,而埃德蒙倒胆小起来,只好听查尔斯的话,

    受查尔斯指挥。然而,一旦被领回那栋房子所代表的人工的、文明的世界,

    埃德蒙故态复萌,重又飞扬跋扈起来。查尔斯深感孤寂无援,无力反抗他不

    得不与之朝夕相处的埃德蒙。更有甚者,母亲竟还要嫁给胡珀先生,埃德蒙

    的父亲查尔斯彻底绝望了,于是回到那座森林中,自溺而死。

    作品鉴赏这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心理小说,一个不该发生的而又符合少

    儿心理逻辑发展的童稚故事。它使我们想起了1983年因对人性的“恶的一

    面”的深入观察和研究。因为“在小说中以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和变化

    多端、带普遍性的神话阐明了世界人类的状况”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威

    兼戈尔丁和他的重要作品蝇王,两部作品都旨在探索人类社会中恶的

    破坏力,而且都持有一种源于对现代社会失望的悲观情绪。虽然在范围和力

    度上讲,我是城堡之王,不及素有现代寓言之称的蝇王,但是,苏

    珊希尔在这部儿童心理小说中,成功地展示出了现代文明所固有的、几乎

    是毁灭性的病疾。埃德蒙实际上是一个文化意象,象征着他那个社会的权力

    野心的恶性膨胀,而那栋灰暗的房子,似乎是当今人类生存方式的缩影:孤

    独、隔离、毫无生机。然而,无论是恶的体现埃德蒙,还是善的代表查尔斯,

    都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不能脱离它,甚至怀有一种依恋。于是大家生活在

    这个由两极交织而成的恐怖气氛中,或施虐、或受虐,相互隔绝,不能勾通,

    无法理解。小小的埃德蒙利欲熏心,把自己的满足感建立在主观占有欲的膨

    胀和客观的摧残弱者的基础之上,因此,他同时也是在毁灭自己:他孤独,

    没有朋友,没有寄托,只好呆在“红房间”里,与封闭在玻璃缸里的蛀虫为

    伍。他既是这座城堡的国王,又是这座城堡的奴隶,更是这个城堡的毁灭者。

    处于物质和心理劣势的查尔斯,虽然反感他的生存环境,然而又欲逃不能,

    注定承受一切的暴力和不公,直至死亡。胡珀先生和金肖夫人虽然获得了片

    刻的爱的满足,但那原已破碎的爱又得以爱的损失查尔斯之死为代

    价。在这4个人组成的小社会里,上代与下代的心灵不能沟通,同代之间不

    能和平共处埃德蒙和查尔斯之不共戴天,实际上一直在威胁、破坏着胡珀

    先生和金肖夫人的短暂的爱的和平。于是,读者看到的是一幅冷漠、仇视、

    孤独、隔绝、恐怖、死气弥漫的生存图。苏珊希尔素以心理刻画著称,她

    的创作过程似乎就是她对人类黑暗的心理进行分析的过程,而她这方面的努

    力,当以这部小说为最高成就。她很冷峻,笔法简洁,含蓄,不事夸张,颇

    有海明威的朴素深沉的力量。她的敏感、同情和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把握,往

    往体现在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一句平常的话语、或者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动

    作之上。我是城堡之王并没有什么起伏跌宕、惊心动魄的情节,然而,

    它的内在情感的紧张,却无处不在;它对人性的深刻的理解和彻悟,震撼着

    一切敏感的读者的心灵;它对于现代文明的寓言式的点评,让人掩卷长思。

    苏珊希尔就那样静静地站在幕后,让她的人物自然、现实地演着那座城堡

    的童话故事,而那座黑暗的城堡,便是现代文明黑暗的心脏。

    郭洋生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人到中年1980

    作者简介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39英国小说家。

    1939年6月5日出生于约克郡的设菲尔德一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父

    亲和哥哥都是法官,大妹是当代著名作家as拜厄特。德拉布尔出生不久,

    举家南迁。她曾受教干剑桥纽汉姆学院,学习英国文学。1960年获学上学位。

    毕业后她曾随c斯威夫特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搞戏剧,不久与他结婚,怀

    孕和抚养孩子使她离开了演员的生涯,开始文学创作。第一部小说夏天的

    鸟笼1963写于她婚后的第一年,反映了德拉布尔和她的同龄人大学毕

    业后没有工作无所事事的心态。1964年创作的加里克年是她怀第二个孩

    子时所作。小说以主人公爱玛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妻子和母亲的微妙而复杂的

    心情。此书尤受女权主义批评家的青睐。1965年她完成了磨石,这部寓

    言式的小说获1966年里斯纪念奖,后被改编成电影非常感谢你们大家。

    小说写25岁的斯苔西,在攻读博士学位时与一个bbc播音员相爱,不期怀孕

    使她苦恼。最后她下决心要生下这个孩子。经过努力她还成功地完成了论文。

    1967年发表的金色的耶路撒冷获布莱克纪念奖,奠定了作者的地位。在

    此后的10年内她又写了瀑布1969,针眼1972金的王国

    1975和冰的时代。其中针眼通过罗斯和她丈夫的冲突表现了作

    者的伦理道德观。小说尤受美国读者的喜爱。此后她的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学

    在世界各地出版。1975年,德拉布尔与丈夫离婚。人到中年1980是

    她至今完成的第9部,也是最后一部小说。此后她至力于英国文学剑桥指

    南的编写工作。1980年秋,她被英国女王授与“不列颠帝国ndel”

    的荣誉称号。

    内容概要凯特想得很周到,她帮助雨果切开牛徘,涂上芥末。雨果曾

    是驻中东的记者,因受伤失去了一条胳膊。凯特边吃边和他谈,告诉他最近

    她家来了一个伊拉克学生,她和他语言不通,希望雨果去和他聊聊。凯特是

    写妇女问题的记者,她告诉雨果,早上收到一大包邮件,全是向她反映妇女

    问题的,她看着就烦。雨果说她的厌烦是因为一切对她来说都来得太容易了,

    凯特似乎同意他这种分析。她说:“你是否在说我不喜欢大家都同意我的看

    法”“你不喜欢别人假装同意你的看法,你应该写点新的东西。”雨果说。

    吃完饭他们一起向办公室走去。在10月的阳光下,人群熙熙攘攘。凯特吃惊

    地意识到她对雨果失去了一条胳膊竟觉得暗自高兴。现在她可以照顾他,让

    他产生感激之情而又不便他觉得这是她强加于他的。雨果呢,想着凯特和他

    的友谊,她最近遇到的不幸,想着她会如何渡过这难关重新开始。雨果心里

    也暗自庆幸,他不必装着喜欢枪炮声,不必再去当什么战地记者了。他不想

    装假肢,这样他还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照顾。凯特总也弄不清自己是否与一

    般女人不同。有时她觉得她和大多数女人一样,经历过恋爱、结婚、生孩子、

    有年迈的父母要照顾,离婚、失去爱情,等等。有时她又觉得自己很孤独。

    她倒并不是担心自己精神上的失落感,而是担心自己是不是到了象雨果说的

    那种“中年危机”期了。她第一次感到不知自己下一步该干什么,凯特弗

    莱彻出生于1937年2月7日,当时她家住伦敦东区。她的妈妈长得胖而高大,

    爸爸则是个小个子。他在抽水站工作,凭着自学他对排污有一定研究。凯特

    一方面佩服父亲对工作的热爱,敬佩他对工运的热心。在1970年的罢工中,

    他的辞职演讲感动了不少人。她赞成他的观点,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女孩

    子,她更觉得父亲可笑的一面。凯特和她哥哥皮特的童年并不幸福,她俩常

    生病。后来皮特长得越来越胖,常被人讥笑,使他变得神经过敏,常常躲在

    屋里看书,做些坦克和飞机模型。凯特则喜欢和别的孩子玩。1947年她的父

    亲被提升,她家搬到了另一个区,新家与原来的家仅隔2英里,但环境大不

    相同,又安静又整洁。凯特仍然留恋

    ...  </P></TD>

章节目录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文美惠/朱雯/施蛰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文美惠/朱雯/施蛰存并收藏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