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是位业余作家,创作数量不大,但成就突出。四十年代,作者初登文坛。他

    考取公费,准备取道中国、苏联去德国留学,在中国滞留3个月,未获得苏

    联签证而未能成行。此次远东之行的经历使作者写成了两部长篇小说失败

    者的胜利1943和东京无消息1944,在文坛上一举成名。战后,

    泰国“文艺为人生,文艺为人民”的革命文学运动勃兴,在欧洲各国使馆工

    作的社尼,不但看到了法西斯的暴行,也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

    力量。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起了重大变化,使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婉

    拉雅的爱1950和魔鬼1955,而魔鬼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把

    “为人生,为人民”的文学运动推向了成熟阶段。五十年代未泰国的进步文

    学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六十年代他写出了两部以拉丁美洲为背景的小说亚

    马逊的莲花和冷火,以后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再动笔。退休之

    后他写出了西阿尤塔亚贵族,但其成就都没有超过魔鬼。

    内容概要第一次见面,赛西玛就给拉查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

    这不是愉快的记忆,因为赛西玛没有客套,寡言少语,而且他还宣言不讳

    地声称,他们之间有着天壤之别,自己不是那种向漂亮的女人献殷勤的男人。

    拉查妮很生气,她认为赛是个没有礼貌的人,但同时她也不能不承认,他是

    坦率而真诚的,因为他们之间的差异的确是明显的。拉查妮出身于一个世代

    贵族之家,生活阔绰,但闷闷不乐也是与生俱来的,她处处受限制,随时有

    障碍。她上中学已经很不容易,上大学家里更没有一个人表示赞同,这种冷

    淡态度,几乎多次使她失去读到毕业的勇气。毕业前夕,许多同学都在谈论

    未来的工作和计划,而她的心里却是一片茫然。对于能否冲出家庭参加工作,

    她一直是优心忡忡的。而她能在东方银行找到一个职位,一半是靠自己的聪

    明和勇气,一半却是父亲的恩典。而赛西玛却是来自穷乡僻壤的一个农家

    子弟。他是在寺庙里受的启蒙教育,是僧饭把他养大的。他能上完大学当了

    律师,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而后来在海滨避暑地的相见,使赛有机

    会解释自己的看法,拉查妮虽还不相信他说的都是真话,但觉得他是能够自

    圆其说的。阔别了10年的师父玛哈庄来找赛,请赛帮助他打一场债务官司。

    玛哈庄对赛是有恩的,是他教会了赛读书写字,又是他把赛带到了曼谷,使

    赛上了中学。玛哈庄本是个在家乡小有名气的和尚,在佛学上学有所成,家

    乡的老百姓对他都抱有希望。但是自从认识了颇有点产业的30岁的寡妇玛莉

    夫人,他却重降凡尘,和玛莉夫人结了婚,夫人放高利贷,丈夫成了经纪人,

    家乡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不断地落入他们之手。玛哈庄手中的证据一应俱

    全,打赢这场官司不成问题,这对于一个以诉讼讨生活的律师说来是个赚钱

    的好机会,但对赛说来却是个难题,如果赛帮助自己的师父,他对不起家乡

    的父老,如果不帮忙,又会落得一个忘恩负义的骂名,绝了师父的情。赛的

    心情十分矛盾,他只好采用拖的办法,为此他专门回家乡一趟,以便寻找一

    个两全的办法。家乡的山河依旧,面貌未改,乡亲们热情地欢迎他,使他倍

    感亲切。然而提到玛哈庄要办的案子,亲朋们都沉默了。这里生活着对命运

    不屈服的人们,他们曾经和来犯的日本侵略看作过殊死的斗争,然而现在却

    被疾病、压迫和高利贷折磨着。地主、豪强强取豪夺农民的土地,可没人能

    帮助他们。他们去打官司,输了不用说,土地要归人家,即使打赢了,土地

    也变成了诉讼费,这一切不能不使赛深思。这次故乡之行使赛下了决心,他

    不能为玛哈庄办这个案子,因为这样做等于在告自己的父老兄弟姐妹。他当

    然明白,自己不办这个案子,别人也会办,但他自己不会办这种事。拉查妮

    在和赛的接触中,发现了他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看法,发现了他身上有常人难

    得的闪光品质,赛辞去兼任的有着丰厚待遇的东方银行常务律师的职务就是

    又一例证。起因是银行对一笔债务的处理问题。一个债务人因为无力偿还拖

    欠银行的债务而把土地做了抵押,银行出卖了这块土地,但买主坚持要把这

    块土地上的穷人住户赶出去,银行同意了,并以此换得了高价。赛觉得这样

    只会使穷人流离失所,银行没有听从赛的意见。他只好以辞职抗议。他的这

    一作法,得到了拉查妮的理解、赞同和敬佩。他们的友谊与日俱增。一天,

    拉查妮邀赛到自己家里做客,她的父亲以门第取人,用查户口式的口吻盘问

    赛,并且嘲笑了律师的职业,赛则反唇相讥,奚落了贵族和他们的头街,气

    氛一下子变得严重起来。拉查妮胆战心惊地坐在一旁,生怕父亲发作。饭后

    母亲又告诫她,交朋友要选择门第。拉查妮想起二姐在婚姻上的不幸,想起

    父母为她安排好的“意中人”阔留学生,决心维护自己的权利。拉查泥和赛

    的亲密友谊和赛的采访使拉查妮的家庭深感不安。他们决心驱逐这个“魔

    鬼”,但两个年轻人已经心心相印,很难诉散了。赛的哥哥从乡下来找赛,

    后面还跟了四五个乡下人,他们的土地波豪强所占,请赛帮助打官司。赛觉

    得律师的职责就是维护公道,不过法律的公道还不完全等于社会的公道。他

    为这个案子奔走,险些遭到暗杀。他不但要同阴谋和谣言斗,还要消除乡亲

    们的误解。为农民打的官司已经提交法庭,只等判决了。地主的代理律师送

    来了贿赂,同案的律师先拿了人家的钱,而赛却断然地拒绝了他们。赛在地

    主豪强的眼中是个魔鬼,在拉查妮的父亲眼中也是个魔鬼,这位老贵族为驱

    走这个魔鬼,在家里摆了一桌鸿门宴,请赛出席。赛对这个宴会的意图已有

    某种预感,但他别无选择,毅然赴会。宴会前宾客们就冷落和嘲讽他,席间

    拉查妮的父亲更奚落他是一个想挤进凤凰堆里的乌鸦,赛接受了这个挑战,

    他说:“我没有任何理由为命运不让我出身于贵族而感到伤心”他嘲笑贵

    族是进了博物馆的东西,指出时代造就了旧时代的魔鬼,“今天晚上,你们

    企图在你们这些上层社会人物面前毁灭这个魔鬼,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

    穿着时代的护甲,比阿克里斯或西弗利德还要坚强,你们也许暂时可以挽救

    某些事物,但是你们不可能永远保留一切旧的东西”赛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宴会不欢而散。赛想到拉查妮,心头不免为之一震,他想自己和她的关系到

    此结束了,然而当他回到自己住处的时侯。拉查妮却在门口等着他,她依偎

    在他的身旁,说道:“自从我认识你以后,我早就想过,总有那么一天,我

    会背叛我的家庭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作品鉴赏魔鬼是社尼绍瓦蓬的代表作,它在深刻的思想内容和

    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结合上创造了一个典范,成了泰国当代文坛不可多得

    的一部佳作。它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一些旧世界的叛逆者的生动形象,摒弃

    了这类作品常见的概念化倾向,没有用过多的议论和豪言壮语去填充他们,

    而是让人物在激烈的思想冲突和实际斗争的考验中成长起来,因而显得丰

    满、真实。一部小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人公的塑造。魔鬼的

    主人公写得相当出色。赛西玛这个人物一出场,就给读者这样一个强烈印

    象:他的人生哲学和为人处世方式是与众不同的。从他的身世人们可以找到

    他的人主观和性格成因的答案。作为一个农家子弟而成了一个知识分子,成

    为一名律师,固然是一种偶然的机运,但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得来的。

    “家庭的贫困,有时可以毁掉一个人,但有时也可以磨炼出一个人的优秀品

    质。”赛西玛正是这后一种生活中的强者。赛西玛是个自觉的战士,他

    对社会有极清醒的认识,凡事要问个“为什么”,他懂得“人的区别不仅在

    于好与坏”,而在于阶级地位、阶级利益。由此可见,他的行动不仅仅是他

    朴素的阶级感情决定的,而是建立在理性的高度上。由于赛西码选择了向

    旧世界宣战的态度,他的人生道路就不能不受到重大的考验。玛哈庄请他打

    官司,可以说是人情与正义之间的抉择。驱逐穷人房客案可以说是个人利益

    与劳苦大众利益之间的角逐。为家乡农民打的一场官司,不但有贿赂的诱惑,

    而且有生与死的考验。然而赛也意识到,仅仅这样做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法律并不能维护人民不受压迫和剥削,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还没有更好

    的办法之前,让我们争取一个短暂的时间,使我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一种

    斗争方式而已。”他对现存的制度没有幻想。在与拉查妮的父亲这个封建顽

    固派的两次唇枪舌战更使赛西码这个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升华,小说对这两

    个场面写得十分精采。自恃高贵的昭坤,主动出击,气壮如牛,但是在赛的

    面前却碰了一鼻子灰。赛的反击是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他在饭桌上的“演

    说”对行将就木的阶级来说可以说是声讨的檄文,死亡的宣判,送葬的进行

    曲赛对旧世界,是一个魔鬼,对新世界,是一个催生者。在他的身上不但

    有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且闪烁着理想的光辉,这个形象是有时代意义的。

    作者对拉查妮这个封建家庭的叛逆者的思想和感情变化写得很有层次,她对

    赛,西玛从理解到友谊,最后发展成爱情,在这条道路上每走一步,就使她

    和自己的家庭远离一分。在她前进的道路上既有光明的召唤,又有反面的推

    动,在光明和黑暗的对比中她看清了道路,作出了抉择。她争得了受教育和

    工作的权利是她与家庭斗争的第一步。和赛西玛的相识使她的生活发生了

    更大的转折。如果说,在此之前她和家庭的矛盾和斗争只是争得个人的自由、

    自主和解放的斗争,那么,以后在赛的影响下,她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

    都逐渐发生了变化,她对家庭的斗争已经成为社会斗争的一部分。她和赛的

    第一次见面是很不愉诀的。他的“不礼貌”,似乎使她受到了污辱,但是对

    赛的“诚实”和“规矩”却留下了深刻印象。拉查妮从赛不事张扬地帮助了

    自己家的司机,从赛只取原任银行律师的一半的工资这些事情上了解了他的

    为人。赛所指出的社会上存在着阶级差别使她受到了震动,对他们之间误会

    的解释使她感到了赛的与众不同,与在银行所见到的争名逐利和尔虞我诈相

    对照,她不能不感到,有着奇怪想法的赛,是有他的高贵品质的。不断的接

    触,友谊的加深,使拉查妮感到赛对社会问题的见解“有道理”。拉查妮感

    到赛是个大丈夫,是个有思想、有见识、正真的人,他一旦认准了方向,就

    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赛第一次到她家里做客,就冲撞了她的父亲,拉查妮

    深感不安,但觉得这不是赛的过错,“父亲用门弟出身来看一个人,当然会

    使人感到不愉快”。从自己的遭遇中她感到,赛过去对自己所说的话,大部

    分被证明是正确的。她对赛拒绝贿赂,为农民打官司感到敬仰和钦佩,认为

    他“做得很对”。“鸿门宴”之后,拉查妮愤而出走,在赛那里找到归宿不

    是偶然的。她曾从锦添的清苦之家,看到了“母女相爱的真挚感情”,从二

    姐达鲁妮那里看到屈从父母之命婚后的悲惨遭遇,从大献殷勤的盖熙那里看

    到一个富家的纨绔子弟。而赛使她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这就使她“下决心保

    卫自己的权利。”父亲对赛的歧视和污辱终于使这个温柔的女性丢掉一切幻

    想,做出了勇敢的抉择,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魔鬼这部长篇小说

    的篇幅并不长,但反映的社会面相当广阔,它从城里写到乡村,从贵族写到

    平民,中间还有抗日斗争的插叙。由于作者掌握了洞察复杂事物的科学方法,

    看清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加上作者的艺术表现能力,这就使它对封建势

    力和社会黑暗势力的攻击,不但有切中要害的痛快淋漓的感觉,而且有横扫

    千军如卷席的磅礴气势,这是五十年代“进步小说”很不容易做到的。

    奕文华

    印度文学

    阿葛叶香卡儿一生19411944

    作者简介阿葛叶,真名萨吉达南德希拉南德瓦茨雅因1911

    1987,是印度用印地语写作的诗人、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他于1911年3

    月7日生在一个婆罗门家庭,父亲是政府高级官员。他从4岁起就在家受到

    严格的教育,短短10年里学习了梵语、印地语、英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

    阅读了大量印度和欧洲的文学名著。1925年他进入马德拉斯的一个学院,攻

    读理工科,同时潜心于文学,与人合作建立泰戈尔文学研究会。1927年进拉

    合尔的一个学院,接触政治,同年发表第一篇诗作。从1929年至1936年,

    一直积极参加民族**活动,主要从事军火生产。1930年被殖民当局逮捕,

    1934年释放。在监禁期间,一方面潜心研读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一方

    面从事文学创作。诗集有悲哀的使者1933带育幻影主义的影响,小

    说创作有香卡儿一生1941年发表第一部,1944年发表第二部开了现

    代印地语心理小说创作的先河。1936年为了谋主,他出任战士杂志编辑,

    同年还参加农民运动。1937年在加尔各答编辑大印度报刊,结识了许多

    著名的孟加拉语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他在德里电台工作。1940

    年第一次结婚,不久分居,1946年离婚。19431946年他参加盟军在缅甸战

    场调查部工作。1948年父亲病故,他辞去军队工作,专心于文学事业。这时

    期,他建立印地文学研究会1942,编著现代印地文学;1943年编选

    七星诗集,使现代印地诗歌发生了一个新的转折,形成“新诗派”。在

    创作方面,除了香卡儿一生外,有诗集思考1942道路1946,

    短篇小说集有误入歧路的人1967年再版、传统1944、小

    屋之事1945色彩缤纷1946等,这些富有个性的著作,确立了

    自己的文学地位,19461965年的创作生活充满着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斗争,

    这个斗争给他文学创作带来了绚丽的色彩。1947年他创办文学杂志象征,

    这个杂志一直办到1952年,它给印度现代文学创作和评论带来了现代意识,

    并扶植了一批新文学家。他为了维持“象征”杂志的出版,1950年被迫去德

    里电台工作,所负的经济债务直到1963年才还清。19521955年他周游了

    印度各地,用新的视角观察印度传统文化艺术并爱上了摄影艺术。1956年与

    卡比拉默莉卡结婚。从1955年起受联合国教科文的邀请,访问了欧洲,结

    识了许多著名人士,开阔了眼界。1957年访问日本、菲律宾和东南亚国家,

    特别是对日本的访问促使他对祖国文化传统进行了反思、日本技术科学高度

    发展,而传统文化价值仍保存着。因此,现代化过程与优秀传统是并行不悖

    的。从此,他重新估价了自己的文化传统。1960年又第二次出访欧洲,对基

    督教文明进行深入研究,并结识亚斯贝斯。作了东西宗教思想的比较之后,

    他更倾向于印度教,不满萨特的存在主义,因为池无法摆脱虚无的恐惧,而

    印度教的虚无包含着绝对真理。他倾向纯朴的乡间生活,厌恶城市的做作和

    喧哗,认为机械文明无法鼓励自由个性的发展,在文学上他接受中世纪诗人

    格比尔、米尔、苏尔达斯的影响,思想倾向上强调奉献,艺术上采用新的象

    征和意象。19611964年他波美国加洲大学聘请,讲授印度文学。良期侨居

    国外时,他内心产生一种莫名的孤独感、沮丧感,因为他始终在东西两大文

    化传统的夹缝中间困窘着、彷徨着。这期间是他创作的黄金阶段,诗集有青

    草上的瞬间1949、疯狂的猎人1954、蹂躏的彩虹1957、

    光辉的怜悯1959、庭院的门槛1961,1964年获印度文学院奖;

    短篇小说集有流亡者1948、胜利的摇篮1951、你的偶像

    1961、常青的蔓藤1954、链环1957、不可接触的花

    1960等,长篇小说有河上岛屿1952、各自陌生者1961、

    评论集有行迹1960等。这些著作主要是他内心冲突即新与旧或东与

    西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现实与理想之间冲突的产物。1965年他主编咎日

    周刊,这是一本颇有影响的新闻社会综合杂志。他接受主编之职的原因是,

    他想使自己民族语言的报刊与英文报刊相抗衡,他还认为非职业政治家也应

    通过周刊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1966年担任第五次全印作家大会主席,同年

    出访苏联和东欧国家,加深了印度与东欧国家的文学联系。这时期他不遗余

    力地宣传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在国内外许多学术讨论会作了语言和自我

    尊严1967、语言和自我1969等报告。19681969年又访问欧

    美诸国,考察世界文化与文学的新发展。1969年9月辞去咎日主编工作,

    又到加州大学研究文学理论,并讲授印度文学和潜文化的传播。1970年回

    国,接受国内一所大学邀请,任比较文学系教授,1972年辞职,定居德里。

    19771979年担任新印度斯坦报主编。1978年因诗集摆渡几多回获

    印度最高文学最高奖“知慧讲座奖”,用这笔奖金建立了“慈爱宝藏”

    ...  </P></TD>

章节目录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文美惠/朱雯/施蛰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文美惠/朱雯/施蛰存并收藏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