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的了。虽然在某些

    很容易出现的条件下,还可以在成为意识。那么,这个观念的中间阶段是什么呢

    对此,我们一无所知。但我们可以说它是潜伏的,也就是说,它能够随时成为有意

    识的。假如我们说,它是潜意识的,那我们就是对它进行了同样正确的描述。因

    此,在这个意义上,“潜意识”一词是与“潜伏的并能成为意识的”相一致的。

    从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潜意识信息是永久

    性的,尽管很活跃,由于前意识的监督作用,多数时候是不被意识发现的。我们的

    记忆通常会出现这样的障碍,本来很简单的一个信息,使用时突然想不起来了,似

    乎已忘得精光。过些时候,又突然在意识层表现得清清楚楚。这一现象用单纯的

    心理学理论不太好解释。若用佛学原理来阐明这个问题,那就太简单了。一句

    话:无名的干扰,“无名”即人的后天的无用的理性思维和妄念,克服了“无名”的干

    扰,潜意层的信息是不是可以一览无余呢答案是肯定的。潜意层蕴藏着人个

    体有生以来所有记载的信息及人类潜在的能力。为了开发此能力,必须克服“无

    名”的干扰。为此,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有成功的经验。佛教也不例外。教徒们

    6通过念咒、数息、观想、导引等方法克服妄念、祛除无名、断除理性思维的干扰,去

    体验死亡,直至明心见性,达到心如无云的虚空。修持的副产品五眼六通也随之

    而来,人的潜能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i

    催眠师对受术者进行催眠诱导的过程,就是帮助受术者克服妄念、祛除无名、断

    除理性思维、濒死体验的过程。达到这一目标后,受术者潜意识层的信息尽收眼底。

    潜意识就是佛教中的八识阿赖耶识。

    普通人是否可以体验启动潜意识的感受呢随着本书对于问题的深入,读者

    会在后面发现答案。

    二本我和自我第

    一

    弗氏的意识和潜意识层面里还包括“本我”和“自我”。

    “本我”是遗传下来的动物性本能,是一种原始动力的机制,其目标是毫不掩章

    饰地满足生物**,内部充满了非理性、反社会和破坏性的冲动,还包括人类发展

    的基本能力“里比多”,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所有本能的承载体。它与生俱来,催

    是最原始的部分,遵循着快乐原则。“自我”是每个人都包含的心理内涵,是理性眠

    的,含有一定的道德成分,是意识的主体结构部分,它控制着能动性的入口,将潜术

    意识传导过来的兴奋释放到外部世界中去,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概

    界的需要来活动,在现实原则中感受情感。“自我”调节着“本我”,与之相对立,是述

    检查精神内部运动的所有过程。“自我”是部分意识的参与者,它的任务是使“本

    我”与外界社会更好地协调,并采取某种方式转移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本能冲动。

    在“本我”和“自我”之上的更高层面,还有一个位于意识层面上的“超我”。

    “超我”是充满清规戒律和类似于良心的人格层面,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内在

    的道德检察官,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来自于内心的道德理念。为“自我”确立

    了好和坏的范本,一个社会的理想和传统价值,正是通过“超我”传递给后代的。

    显然,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自我”是主体。“本我”和“超我”某些合成部分以

    “自我”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当“超我”的限制使得“自我”兴奋不能完全表现时,潜意识便

    出现压抑,这种压抑不被意识感知,但却在意识层以焦虑的形式表现出来。催眠状态

    中的精神分析,就是修正“自我”和把“自我”中剩余的能量表现出来的一种方法。

    关于“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作了一个恰当的比喻:“自我”好似一

    个骑在马背上的骑手,他需要有控制马的巨大力量。所不同的是,骑士寻求自己

    的力量做到这一点,而“自我”则使用借力。对此,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说明,如

    果骑手不想同他的马分手,还必须依据马所要求的方向跑。同样如此,“自我”经

    常把“本我”的愿望付诸实施,就好像愿望是它自己的一样。

    三集体潜意识

    和弗洛伊德同一时期,威廉詹姆士和荣格等心理学家也正在探索着具有感7

    官的人类所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潜意识心灵的世界,三人对超自然现象都怀

    催i眠着浓厚的兴趣。

    术威廉詹姆士美国心理学之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这样一个结

    与论:一把个它可挖称掘之出为来心,灵仓库和人类所有体验的记。录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心灵敏感

    催测未来提供了理论依据。事实上,人类对未来预测能力的出现几乎和催眠术

    眠伴生。

    疗荣格在弗洛伊德和詹姆士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上述见解。他认为,人类

    法个体的意识**于个体潜意识的阈限之上,个体意识像大海中孤零零的岛屿一

    样。但是,正如所有的岛屿在海面下都连成了片一样。荣格特意指出,在潜意识

    的水平下,虽然每个人都有一种个人的潜意识,但在其心灵越来越深的层次上,存

    在着一个大融合。出露的岛屿,虽然是孤立的个体,但在大洋深处,它们是连在一

    起的。

    这个连在一起的岛屿之基,正是人类的共有的集体潜意识。

    荣格认为人类的意识像乌云遮蔽了人类共有的集体潜意识,欲见到集体潜意

    识的真实面目,必须实施个体化进程。

    正如荣格在其著作中所说:“在我们探索潜意识心灵的最深层上,人不再是一

    个个别的人,在这里他的心扩展了并汇合进入人类的心中这并不是意识的心

    灵,而是人类的潜意识心灵,在这里我们都是一样的。”

    显然,荣格的学说,从理论上解释了催眠中出现的精神传感和心灵感应现象,

    这种现象佛教称之为他心通。

    图11 意识的结构

    8

    四七识和八识i

    要真正弄懂超自然现象和催眠成功的原理,还得从佛学理论着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汉晋之际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期已得到长足

    的发展,南朝刘宗时天竺旅华僧人求那跋多罗394468译出的枟椤伽经枠可算作

    是大乘佛教的代表之作。

    枟椤伽经枠属大来唯识宗,它以“一切佛语心”作为品名。所谓“一切佛语心”,

    即先佛所说的种种心法。枟椤伽经枠的心法包括四种: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第

    如,三自性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功自性,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一

    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全书以四种心法为框架,以

    阿赖耶识、缘起说为核心,构筑起一系列缜密的唯识理论。与其说是一部佛学经章

    典,倒不如说是对人的意识剖析的心理学经典之作。

    书中把人的意识分为八种,即八种意识,前六识是人类的感官意识,眼、耳、催

    鼻、舌、身识、意识心理活动。除此外,还有第七识未那识,经常遮蔽着,偶尔能眠

    感觉到。第八识是阿赖耶识,隐蔽在意识的深层,个体无法觉察到的最活跃的心术

    理活动,也是前六识活动的能量源泉。概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枟椤伽经枠心识系统的重要命题。世间万法都没有自述

    性而不具有真实性。只有阿赖耶识才是世界和人生的本原。它是世间万物赖以

    存在和变化的根本依据,同时它也在于因果关系中而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它既

    是世间一切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也是有始以来诸种习惯经验积累的结果,经验

    习惯积累的存在叫作习气,习气积存而成为派生万物的原因时被称为种子,阿赖

    耶识在此称为种子识。正因为如此,阿赖耶识永生不灭,可以轮回相续,它决定其

    他各识,同时又有种种的转识和业识。

    联系阿赖耶识的是第七识未那识。未那译作思量。这一识的主要职能是执

    行阿赖耶识为“我”识。有自我意识的含义。但人我及法我之执,以及其他种种错

    误的认识,也都发源于未那识。

    人的认识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在前七识和阿赖耶识之间进行的。在这里,阿

    赖耶识就如同澄净无边的蓝天,以其博大而容万物。然而人的前六识对境生识,

    无法认识到阿赖耶识的自在本性,而只是一味捕捉世间万有幻相,促生起第七未

    那识。前七识生生相依,然后又共同熏习第八识。这就像狂风吹着乌云而遮蔽了

    蓝天,受有史以来妄想习气熏染的前七识,也染污了原本自性清净的阿赖耶识。

    因阿赖耶识受到污染,乌云密布而无法得见蓝天,所以普通人对阿赖耶识化生万

    物的道理也就不能够自觉自悟。佛法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修行者充分把握诸法唯

    识的真理,用清净法转换第八识中的污染部分,直到把污染的阿赖耶识转变为清

    净的阿赖耶识。9

    佛家探究的清净的阿赖耶识,正是道家人所追求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

    催i眠生三,三生万物”,得“道”者得万物,得天下。两千年前老子如是说。

    术修道即是修定,修定即是修心,修心的过程就是通过意志力训练,除去无名,探

    与求清静的阿赖耶识的过程。这和荣格大师所讲的个体化进程有什么不同呢

    催千古神秘的佛教和荣格、弗洛伊德的超心理学似乎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眠

    法四、原理探讨

    100年前,欧美和日本就开始了催眠术理论的研究,他们从物理学、生理学、心

    理学和神学方面对催眠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到目前为止,主要有如下几种

    学说。

    一动物磁气说

    最先创立此学说的是德国占星术者麦斯麦尔。他在实践中发现,人体内有一

    种极细微的物质。催眠者在进行催眠时,将自身的这种物质发射到被催眠者的体

    内,使被催眠者出现催眠状态,并随着催眠者的意识活动,出现各种不可思议的

    动作。

    麦斯麦尔除了对人施行催眠术之外,还在动物身上实验,也起到相同的反应。

    他认为不仅人体内有磁气,在猫、狗、鸡和青蛙等动物体内也有磁气,故而定名为

    “动物磁气”一说。

    这种最早的催眠原理假说和中国古老的气功很相似。

    二暗示感应说

    暗示感应说在20世纪初被广泛接受,被认为是最有说服力的学说。此说有

    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暗示感应:解释为一个人如果来到喜庆人家,他的

    心情就觉得愉快;当一个人进到丧葬人家,他会感到心情沉重、哀伤;见到善良人

    的好的行动,他会感动,产生敬佩之情;见到坏人干坏事,他就产生憎恶的情绪。

    这都是由于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感应。广义的暗示感应:解释为人眼所看到

    的、耳所听到的、口所品到的、鼻所嗅到的、手所触到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对

    10人的暗示都一样,都会对精神引起感应。催眠者对被催眠者说:“你的眼睛睁不开

    了,你的嘴巴张不开了。”被催眠者果然口眼紧闭,不能张开。当催眠者暗示:“你

    的眼睛能睁开了,你的嘴巴能张开了。”被催眠者才能睁眼张口。又如被催眠者患i有疾病,暗示说:“你的病已经治好了,已经不疼痛了。”被催眠者觉醒之后,果然疾

    愈痛止。被催眠者这种不知不觉中反应状态,都是暗示感应的效果。

    创立此学说的是法国克太彼罗马哈和里模,又称为南希派学说。

    这是早期的催眠学理论。

    三潜在精神说第

    美国心理学家莫斯创立潜在精神学说。他认为,人的精神有显在与潜在之一

    分。例如:一个人读书、绘画等活动,是显在精神在起作用,而步行回家时低头思

    考某个难题,没注意脚下的路,可他依然能走到家,是潜在精神在起作用。又如歌章

    唱者脚踏风琴,手按键盘,口唱歌,都能自然合拍,不出差误,这是显在精神和潜在

    精神同时在起作用。催眠者使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被催眠者所说的言语、所催

    做的动作,都是其潜在精神受到暗示,出现的不自觉的、无自主力感应。当被催眠眠

    者醒觉之后,潜在精神就潜伏下去,由显在精神控制身体和行动,催眠者的暗示就术

    不起作用。概

    四二重人格说述

    二重人格说的创立者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内。

    他认为人体有两种人格:一个是躯体,一个灵魂。躯体表达的是通常意识,为

    第一人格;灵魂表达的是副意识,为第二人格。

    第二人格比第一人格灵敏,活动性强,而且它所理解、认识的事物,比第一人

    格所理解和认识的事物更广泛和深刻。

    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就是人格的转换,即由第一人格转换成第二人格。

    在催眠时之所以能矫正恶癖,就是第二人格的副意识所起的作用。

    五心理作用说

    这种学说认为催眠术是心理感受的作用。

    心理感受是指一个人受了其他人的观念、意识、教导、暗示等的影响,出现一

    种自然倾向。尤其是意志薄弱的人,缺乏自主能力,在他人施加的影响,也就是原

    动力的影响下,最容易出现这种自然倾向。

    心理感受有显在意识感受与潜在意识感受之分。显在意识的感受,听到他人

    的暗示之后,就会思考、判断,然后作出反应;而催眠术所利用的感受性,则是潜在

    意识的感受。

    催眠术正是利用人的这种潜在意识感受的作用。催眠者对被催眠者作出暗11

    示,被催眠者无思无念,不会对催眠者产生抗拒,而是心地坦荡,无遮无掩,真情毕

    催i眠露,问必有答,答必所问。

    术首创心理作用学说的是法国医师黎波。

    与六生理作用说

    催我国生理学家马楚,研究催眠术多年,颇有心得。他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催

    眠眠术,他的学说也自成一派。

    疗他认为人通过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血液循环将氧气带到全身和大

    法脑。人在清醒时,呼吸才强,供给脑部的氧多。人的意志、思想、身体的活动,全由

    大脑支配,而大脑活动的功能,依靠血液流动供给氧气,若是血液供给停止,大脑

    的活动自然停顿。这时候如果需要大脑活动,必须依靠他人的暗示。

    催眠术将人诱入催眠状态,这时人的呼吸减缓,血流量减少,大脑的供氧也相

    应减少。大脑由于缺氧,自然停止活动,就容易接受催眠者的暗示。

    七物心平行说

    物心平行说是从哲学中的平行一元论发展而来的。日本的古屋铁石力主此

    学说。

    物心平行说认为,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平行,精神活动也必定与物质活动平

    行。两个方面就如同在一条铁轨上行进,没有强弱之分,也没有快慢之分。人类

    所产生的感觉,一方面起于物质的大脑变化,一方面起于精神的心力活动。

    这一学派对催眠术原理的解释,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认识的。把人的精神活动

    作为精神的一方;把眼所看到、耳所听到的东西,作为物质的一方。它们之间会产

    生一种波动,像电流一样互相流动、沟通。经过催眠之后,人眼可以看到千里之外

    的东西,也可以透过墙壁看到邻室的物体。被催眠者的“看”,即心与千里之外被

    看到的物,是平行的。

    八联想作用说

    创立联想作用学说的,首推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近代日本心理学家也力主

    此说。

    人经常会由于某个人或某件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如,有人见

    到草地一条绳子,他就会联想到一条蛇而感到害怕。又如深夜荒郊独行,看见前

    面有影闪动,他会联想起友人深夜遇盗的事而感到恐惧。催眠术也是这个道理,

    当告诉被

    ...  </P></TD>

章节目录

催眠术与催眠疗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马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马坡并收藏催眠术与催眠疗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