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又请来了厨子。临近中午时,毛家小小的院落中便热闹起来。客人开始陆续到场,毛顺生自然忙得不亦乐乎。板凳不够,需要借板凳。毛先生先是喊泽东,泽东不应,泽民却跑出来了:“喊我哥干么”

    “板凳不够,快去邻居家借板凳”

    泽民一听求人借板凳,立时把头缩了回来:“叫我哥去吧”

    “你哥呢”

    “在屋里看书呢”

    “快喊他来。”

    毛泽民飞快地跑到屋里,把事情告诉哥,泽东一听翻眼道:“你没看我在看书吗”

    “哥,算我告诉你了,去不去由你。”泽民玩了个鬼脸跑出去了。

    不一会儿,泽东走出了自己的屋,爸爸直冲他喊:“你看爸爸忙成什么样了,你还有心在屋里看闲书那书能顶吃还是能顶喝啊”

    “书中自有黄金屋。”**引经据典。

    “你真是个不孝子孙还顶撞老子”毛顺生此时气不打一处来。

    **声音不高,又是引经据典道:“儿不孝父之过。”

    “你说什么你再给我说一遍”

    **高声道:“儿不孝父之过。”

    “我打断你的腿,你这个懒惰无用的”毛顺生大光其火。

    “你不能骂人”

    “我不能骂人,我还要打人呢”毛顺生说完随手捡起来一根棍子,直向**头上劈来。客人们拦了过去。

    “你打你打这个家我也不呆了”**说完扭头跑出了院子。任凭母亲如何喊叫,他头也不回。

    父亲一看孩子跑了,他的心猛地一沉,觉得心里没有了底,也追出了院子,紧随在妻子后面,不一会儿便超过了妻子,在一个山下池塘边追到了儿子。

    “你给我回家”父亲命令道。

    “我不回家”儿子边回答边威胁道:“你不要前来,如果你再逼我,我就要跳塘”

    “使不得使不得”母亲也赶了过来,挥着手道。

    “妈妈,你也不要过来”儿子道。

    “孩子,快给你爸爸赔个礼,磕个头,这事就过去了”妈妈喊道。

    “好,我不逼你,但是你一定要给我跪下磕头”父亲也道。

    儿子道:“好,我可以给你跪下磕头,但是我不许你今后在众人面前打骂我”

    “好,我保证今后不再打你”父亲当即保证道。

    这时,**便向父亲跪了下来,低下了高贵的头。母亲上前扶起了儿子,一场“战事”就这样息事宁人了。

    后来,父亲有几次要撕破脸皮,不执行诺言时,在一旁的妻子就用当初的“老底”臊他羞他,使他欲罢不能。

    从这一次事件中,**也得出一条成功的经验:对父亲这样的人不能软它像弹簧一样,你软它就硬,你硬它就软。若不反抗,他的拳头更重。

    同样,毛泽民也有这样的回忆,他说父亲的脸在他们兄弟们记事时起,就像谁欠了他八串大洋一样,没有笑过。我们三兄弟,除三弟外,都对他敬而远之,每逢走到他身边的时候,身上直起鸡皮疙瘩。对三弟毛泽覃,父亲则有爱备加。不但不训斥,还常常听之任之。我们很羡慕三弟,有人疼有人爱,我和大哥则没有这样的待遇。

    仁慈、善良的母亲文七妹

    如果说父亲是一位严厉、精明的硬汉,那么母亲则是慈善、怜悯的女人。

    如果说父亲是一座高高的山峰,那么母亲则是山峰中的潺潺溪流。溪流能让高山低头。

    这是三兄弟共同对父母的评价。他们讨厌父亲的“家长”,却喜欢母亲的慈善。母亲的品格不知不觉中在他们身上潜移默化着,日后这也形成了三兄弟善良、悲悯的心地。

    说起母亲文七妹,韶山冲里人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他们说:“别看文氏平时不多言,做事不吭声,心底善着哩人家上孝父母,下疼孩子,左邻右舍,关系和睦。在咱们村里媳妇中也是打着灯笼难寻的好媳妇”

    在那个靠天吃饭、靠地打粮的年代,湘潭一带常闹饥荒,来韶山冲讨饭的人也非常之多。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人家来到门前,叫声婶婶大娘,母亲文七妹是不会让他们空手而去的。母亲信佛,慈悲为怀,常对三兄弟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救命粮,我们少吃一口不就有了。”可是父亲却不这样看。在这点上父亲毛顺生却是个有名的吝啬鬼,宁愿扔掉也不肯施舍给这些穷人,因为他最憎恨这些懒惰的人。所以那些讨饭的人若碰上父亲在家时,逆来顺受的母亲是不会给的。母亲怕父亲这在毛氏家庭里是个公开的秘密,父亲心疼母亲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可是母亲自有母亲的办法。当她遇到这种尴尬的场面时,她总会给乞讨者使个眼色,一是让对方等一等,等丈夫走后再说;二是让对方先走,随后让三兄弟给送过去;三是把东西放在门后的指定地点,让对方自己拿去。

    村子北头有一个孤寡老人,叫王氏。母亲文氏当年嫁到韶山冲时,老人就孤身一人,谁也不知道她有多大岁数,反正她满头银丝。前些年老人拄着拐杖,小脚颠颠地断不了隔三差五来毛家串门,母亲文氏也常施舍些米面相送,近年来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老人走不动了,文氏就常打发三兄弟隔三差五去探望。

    文氏又打发泽民去给老人送米,泽民也不情愿地说:“我刚去过,让我哥哥去吧”

    母亲道:“前几次都是你哥哥去的。”

    小泽民不吭声了,背起米袋子就走,不一会儿就回来了。正好碰上父亲下地回家,父亲问:“老二,干什么去了”

    “给王奶奶送米去了。”泽民如实回答。

    “谁让你去的”

    “妈妈呀。”

    “你妈妈就知道送米,不知道这米是咋挣来的”

    “这还不知道啊,那就是地里长出来的呗”小泽民顺口而答。

    “你懂个啥还来教育爸爸”父亲说着说着火从心中起,说着举起了手中家什。

    小泽民双手抱头跑回了家,见到了哥哥泽东:“哥哥,哥哥,爸爸要打我”

    哥哥听到喊声,急忙迎出门,小泽民一头扎进哥哥怀里。

    “咋啦咋啦”哥哥道。

    “老二跟我顶嘴”爸爸赶到说:“你不要护他”

    “你不能打人千错万错,他还是个孩子啊”哥哥泽东道。

    “你要护他,我连你也打”爸爸跳脚上去。

    “你有诺言在先”**立即据理分争。

    “不许打孩子”母亲文氏听到院子的吵闹声,小脚颠颠地从屋子里跑过来,一见丈夫的拳头就要打到长子**的头上,就急了:“你有没有记性孩子们给你跪下时你说的话不记得了吗你是当饭吃了还是当酒喝了,还要打人,不嫌害臊”

    父亲虽脾气暴躁,倒还是个君子,他举起的手在妻子的提示下又放下了:“好,今天我放了你”

    久而久之,在反抗家庭暴力和父亲的家长作风中,母亲举起了旗帜,泽东、泽民,还有泽覃和泽建都跑到了母亲的阵容。按**自己的话说:

    “我家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是我、我的母亲和弟弟所组成的,有时甚至雇工也在内。不过,在反对党的联合战线之中,意见并不一致。母亲主张一种间接的进攻政策。她不赞成任何情感作用的显明的表示和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说这样不合乎中国的道理。”

    在这家庭的“两个派系”的对立中,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在激烈中他们求得统一,在统一中又积蓄着对立的力量。在对立、统一的递进中,三兄弟逐渐长大懂事。这便是毛氏家庭的唯物辩证法。

    再说在这个家庭对立斗争中,母亲文七妹的善良不光表现在对三兄弟的呵护上、时不时地张开“羽翼”,成了三兄弟的保护伞;同时还表现在对三兄弟的理解上。在三兄弟挽手走向学堂的时候,学校离家比较远,中午都要求带饭的。泽东、泽民在一所学校念书,泽东带的饭总比泽民带得多。可是曾有一段时间,**晚上放学回家,总是喊饿,晚饭菜也吃得特别多。这事被母亲看在眼里,记到心里,母亲奇怪地问儿子:“你晚上吃得这么多,是不是妈妈中午给你带的饭不够吃吗”

    开始**还不大好意思说,她知道母亲的善良,也就照实说了:“我们班新来了一位同学,家里穷,没饭带,我把自己带的饭菜分一半给了他吃。”

    “为什么不早告诉妈妈呢”善解人意的妈妈责怪道。

    **回答说:“我怕父亲不理解我们,弄不好我们娘俩儿又要挨他的骂。”

    母亲点点头表示理解。

    从此以后,妈妈总是让**带上两个人的饭菜,一直到他们毕业。这件事一直在**的母校流传着,成为学校育人的“传家宝”。

    第二章少年时代

    少年轶事

    毛家三兄弟从6岁开始就下地干活,这倒不是别的,因为家中地多,虽然说家里有雇工,但是人手还是不够用。先是捉虫子、除杂草、收稻子、摘棉花等。后来,又干起了较重的活,比如挑肥、犁地、耙地、播种、插秧等。初干活时,三兄弟还感到新鲜,等干到一定的时候,便感到又苦又累了。

    有一次,父亲叫**和毛泽民到田里去摘豆子。弟弟调皮,选豆子长得稀的地方摘,这样就显得快多了。不一会,弟弟选的那块地方就摘完了。**却选了一块豆子长得密的地方摘,摘半天也难得“进展”一步。父亲来了,站在地头上随便看一眼,便夸奖弟弟而责备哥哥道:“你在干什么呢这么大功夫只摘了一小片,看看你弟弟,他比你小,他已经摘了多大一片”

    **没有吭声,低着头继续摘他的豆子。父亲从地头走过来,先看看弟弟的篮子,表扬几句,再走到**身边:“说你呢,你听见没有,”父亲突然不讲话了,上下牙床拉开距离,半天合不拢嘴。

    原来,**的篮子里,豆子要比弟弟篮子里的豆子多得多

    父亲不自在地笑了,他知道自己批评错了。

    秋收时节,农民把稻谷打下来,摊在坪里晒。忽然吹来一阵狂风,紧接着乌云遮住了太阳,一道闪光接着一声霹雳,豆大的雨点从空中飘落下来。不少人家都往坪里跑去,收拾自家的谷子,而**跑到坪里后没有收拾自家的谷子,却先帮助一家佃农收拾去了。等收拾完别人谷子后,再去收拾自家的谷子时,坪里的谷子却泡了汤。父亲看了十分生气,跳脚训斥儿子道:“这可好了胳膊肘往外拐,你就喝汤吧”

    **十分平和地对父亲说:“古书上讲,人之初,性本善。人都要互助友善么,再说人家家里穷,还要给我们交租,损失一点不得了。我们自己家里的,湿就湿了吧,关系不大。”

    儿子引经据典,讲得有理,父亲无言以对。事后母亲抚摸着**的头,夸奖道:“要是母亲在,也会这样做的”一句话说得**热泪盈眶。

    三兄弟都是从8岁开始念书。那时是私塾,读的是“四经五书”、“之乎者也”,**很不感兴趣,但是无法选择。念书就念书呗,早晨和下午他们还要到田里去干活,这是父亲给他们规定的。三兄弟不悦时,父亲便说:“你们忙,我不是更忙吗我是除去睡觉外全部泡在了田里”

    泽民带有几分调皮地道:“我们不是不做田里的活,古人讲,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们怕是到头来,书没有读好,老爹怪罪我们不成”

    父亲道:“读书吗,就是认几个字识个数,将来帮爹爹记个账,出门不把自己的名字写错就行了。我吗,也是只不过读了两年书。依我看,书读多了,怕是心大了活也干不了。”

    从父亲的言谈举止中,三兄弟也看出了父亲对他们的希望,希望他们也像父辈一样,日出而起,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度一生。这也是父亲对儿子的人生设计。

    父亲有句名言:“吃不愁花不愁,计算不到发了愁。”在三兄弟眼里,父亲与别人不同的是他过人的算计,家里的粮年年有余,地不断地买回,应该说他是一位成功者。他吃饭都在算账,算未来的账,算儿子长大后的账、算小康的账。他是一个成功者,又是一个贪婪不满足的成功者。

    可是父亲万万没想到,三兄弟没按自己的设计发展,而走了另一条自我发展的道。

    在学校,等他们读了三四年后,该认识的字都认识了,他们在**的带领下便开始读一些当时被禁止看的书。比如中国古时的传奇小说,尤其是造反的故事: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精忠传、反唐、隋唐、西游记等书。而教书育人的老师则深恶痛绝这些不正经的书。若是老师来了,他们就用平时读的经书掩盖下来,等老师走后,再拿出来看。

    那**太精彩了。有一次,毛泽民看得实在入迷了,直到老师走过来他还在看。老师光火了,不但没收了那本精忠传,还当众在同学面前批评了他。事后,老师又把这件事告诉了家里的大人,父亲毛顺生手举棍棒不依了:“你给我跪下”

    小泽民规规矩矩地跪了下来。

    “从哪借的书”

    泽民不情愿地说:“哥哥。”

    这时泽东也走了过来,父亲火冒三丈地:“你也跪下”

    泽东不从,道:“为何让我跪下”

    “你还有脸讲你是哥哥,自己不学好,还把弟弟不往好里带,把坏书借给弟弟看”

    泽东也跪了下来。

    他们整整地跪了一晚上,直到妈妈出来讲情,兄弟俩写了保证书才结束惩罚。

    后来,他们又读了一些接近现实的书,比如醒世良言、盛世危言,该书的作者都是清朝主张革新变法的老学者。他们认为中国积弱的原因是缺乏西洋的工具:诸如铁路、电话、电报、轮船等,并想将它们介绍到中国来。谈古论今,掀起了三兄弟心中不满的情绪。正如**在他的自传中所说:“我们读了许多故事,差不多都能够背诵出来,并且一再地谈论它们。关于这类故事,我们较本村的老年人还要知道得多。他们也欢喜故事,我们便交换地讲听。我想我也许深受这些书的影响,因为我在那种易受感动的年龄时读它们的。后来,我继续读中国文学中的古传奇和小说。有一天,我在这些故事中偶然发现一件可注意的事,即这些故事中是没有耕种田地的乡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学者,从未有过一个农民英雄。这件事使我奇怪了两年,于是我便进行分析这些故事的内容。我发现这些故事都是赞美人民的统治者的武士,他们用不着耕种田地,因为他们占有土地,显然是叫农民替他们工作的。”就是这些潜移默化的反思使三兄弟走上与父亲截然相反的革命道路。

    事隔不久,湖南发生一桩影响**一生的事件。

    一天,**他们正在上课,突然学校外面的街道上跑来了很多人,有喊有叫的,隔着窗子都能看到。下课后,学生们都跑过去看热闹。原来他们是从长沙跑回来的米商们,因为城里发生了大乱子。

    **经过仔细询问才知道,城里闹饥荒,在长沙有好多万人没有饭吃。“嗷嗷待哺”的老百姓推举了一个代表团去见巡抚,请求救济,但他却傲慢地回答:“你们为什么没有粮食城里多得很,我向来就没有缺少过。”当他们听到巡抚的回答后,大家都十分愤怒。他们召集民众大会,举行示威运动。他们攻进政府衙门,砍倒作为衙门象征的旗杆,并把巡抚赶走。过后,布政使骑着马出来了,告诉老百姓,政府准备设法救济他们。这话显然是诚恳的。但皇帝或许是慈禧太后吧不高兴布政使,责备他与“暴徒”发生密切关系,并将他撤职。于是一位新巡抚来了,马上下令捉拿为首的乱党。其中有许多人被砍掉头颅,挂在柱子上示众

    这事件,使学生们感到惊异。它给予**一个深刻的印象。许多学生都同情“乱党”,但只是站在旁观的立场。他们并不了解这对于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不过他们把这事当作一个具有刺激性的事件,感觉兴趣而已。然而**却永远不能忘记它。他觉得这些“叛徒”都是与自己的家人一样的普通良民,于是这种不公平的愤恨深深地埋在他们的心里,只待发芽

    冲突,发生在挑肥一件事上

    三兄弟之一**从8岁开始读书,13岁辍学帮助父亲记账,帮干一些农活。其实,**的辍学也是文化不高的父亲的刻意安排。

    稻田里的用竹子搭的方台上,坐着一位身穿灯笼蓝裤的少年,一头浓密的黑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充满幻想地在看着一本厚厚的书,他身材单薄,但个头对他那尚未成年的年龄来说颇高了点。他的任务是向田里挑肥,竹台下放着两只空空的筐和一根挑担。

    葱绿的群山环抱着一个世外桃源的山冲,土墙草房掩映在山峦绿茵之中。一座长长的石桥横倚谷中,谷下莲花正红,眼前的大自然是这般的宁静。可是埋头看书的**一心只读圣贤书,却不为这大自然的俏丽所动。鸟儿从他头顶调皮地飞过去,他不知晓;气呼呼的父亲找来了,他还在看书。直到父亲干咳了一声,他才把眼睛从书本上移开,像一个惊惶的小鹿,道:“爹,有事吗”

    “你是不是成心不想干活”毛顺生问。

    “不,”**回答说:“我只是歇会儿。”

    “今天一早你还一担都没挑呢”

    “谁说没挑,”**抗议道:“从天亮起我已经挑了好几担了。”

    “到底几担”爹问。

    “至少也有五六担”**说。

    “磨磨蹭蹭的,半天才挑五、六担你以为干那么点活,我就可以白养活你啦”

    “那你说你半天能挑几担”

    “20担,”爹说完又改口说:“起码也得15担。”

    “从家里到田头有不少路程呢。”**提示道。

    “那你的意思是不是我该把家建在田埂边,你就省事了”父亲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又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是一样干这种活。我看你一点也不关心这个家。你说我们该怎么过日子你生得倒安稳,好像没事人似的。你知不知道感恩图报耗费时间读这些破书,有什么用你不是三岁娃子啦,要想吃饭,就得干活你懂吗”

    “够了,”**说:“你老是唠叨个没完没了,我又不是小孩子啦。”

    “好,好,爹不说了。你有记性就行了。”

    这事发生在上午,吵完之后他们回家吃午饭。但下午

    ...  </P></TD>

章节目录

毛氏三兄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陈速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陈速一并收藏毛氏三兄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