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形排列,上面大概有三千个字。

    当紫姑来时,碟就会动,有时动得慢,有时动得快,然後停下来,众人便看小箭头指著那个字,将之记录。这时,碟又继续动了,如是循环,直至碟子停下来再不动,便算是得到了紫姑的指示──这些指示,有时是一首诗,有时是一句俗语,甚至有时只是一两个字。

    玩迎紫姑的多是未婚少女,据说紫姑未嫁,因此她就不高兴已婚妇人。年纪小的男孩也可参加,不过当请紫姑不来时,那些女孩便会责怪男孩子了。王亭之小时候,就常常成为给人埋怨的对象。不过贪好玩,给人埋怨也顾不得许多了。

    王亭之只记得有一次迎紫姑,是请紫姑给「字花贴士」。

    那时候,广州的字花虽不普遍,可是亦不冷门,字花的主顾多属婆妈、妈姐之流,在他们的怂恿下,师奶小姐有时便也下注一个几毫。有一次迎紫姑,不知是那个小姐出的主意,居然便向紫姑问料。

    这一次紫姑的乩诗,王亭之记得很清楚,真可谓隔半世纪犹如半日。乩诗说──

    「二八佳人不似,十八孩儿却是。那边十字十字,一一分离容易。」

    这首乩诗给出一堆数目,起初便有人说,大家科款,依著数目去买。但是那时的字花并没有编号,所以便拿出一本字花书来,甚么「四状元」、「四夫人」、「四师姑」、「四和尚」、一一循序数下去。

    正当她们数时,王亭之却福至心灵,说道:「不对,乩诗原来是打字谜,谜底应该是元桂。」当时大家一想,立即同意──

    「二八」瞧起来像个「元」字,但是却不很似;「十八」是个「木」字旁,然後另一边,两个「十」字,给「一一」分离开来,那还不是「桂」字。

    可是王亭之却记得,那次的字花没有中,家人猜测,是因为下注过重,吓窒了字花师爷,真的仙机不可泄漏。

    扶乩始终有疑点

    扶乩当然比迎紫姑要大阵仗。在神坛前设一木盘,漆以红朱,盘上安一个木架,架起一枝丁字形的乩笔,盘中装满细砂。於是香烟缭绕,术者焚符请神,然後两个人站在盘边,一人一边扶著乩笔,等候乩笔在砂上写字。

    这时候,正乩手将砂盘中的字逐一读出,自有人在旁纪录。副乩手反而轻松,他只是神色肃然,帮著扶乩笔而已。

    有时候为了取信於人,却叫两个小孩去扶乩,此即所谓「乩童」矣。乩童要受过训练,虽不识字,可是在乩盘中写起字来,却忽地龙飞凤舞。尤其有些扶乩的装置,是两个人站在乩盘後面,离得远远,扶著伸得长长的乩笔来写,写的字跟乩童方向相反,即所谓「逆书」。这样一表演,便更加容易取信於人了。

    只是有一点,王亭之曾留意过乩盘上的字,一律大草,有如画符,真的无法辨认。乩坛上自另有人去认,一边读,一边拨平乩盘中的砂,所以乩文其实可以由这个人口占出来。

    还有一点,若主坛的乩手能诗,请来的仙人便亦精吟诗,否则的话,便只能扶出有如庙宇神签般的诗句,半通不通,模棱两可。所以王亭之对於扶乩一事,始终有疑,觉得还是迎紫姑好玩一点。

    清代有一本书,名仙坛花雨,那就首首是很不错的唱和诗了。

    所谓跟乩仙唱和,无非是扶乩的人作诗一首,然後乩仙降笔,依韵和成一首,倘如参加扶乩的文人学士多,扶一次乩便可得数十首诗,因此,纵然此中有弊,也难为主乩的人有许多诗才。而今时的乩手,能此道者恐怕已一人没有。仙还是往日的神仙,可是只须换一代乩手,仙人便立刻欠缺诗才,这也是乩坛中人无法自圆其说的事。

    前辈乩手诗才好,可以举一些故事来作证。

    清乾隆年间,吴兴祚任无锡知县,他素来不信神鬼。一日,闻有一秦姓人家的乩仙多灵异,便迳自前往,那时恰好乩仙已降坛,自云是李太白。

    吴兴祚见是大诗人临坛,便请道:「祈赐一诗。」乩笔判云:「吴兴祚何以不拜」吴答:「诗好则当拜。」乩笔又判:「题来。」那时适有一只猫儿蹲在坛旁,吴便指猫为题。乩笔再判:「韵来。」吴兴祚便用「九、韭、酒」三韵来为难诗仙。

    谁知语音方落,乩笔已成一诗。诗曰──

    「猫形似虎十**,吃尽鱼虾不吃韭。只因捕鼠大猖狂,翻倒床头一壶酒。」

    李太白的诗当然无此打油,只是能立时成诗,而且依所限的险韵,是亦可谓难能也矣。这个故事因此传诵一时,只是不知当日吴兴祚有没有向乩仙叩头。

    金圣叹的乩诗

    清人传说,金圣叹死後亦为乩仙。

    这位金圣叹在清代大大有名,相传当他出世时,母亲梦见孔子抱著一个小孩,叹一口气就不见了,醒来旋即生产,因此便以「圣叹」来做这孩子的字。──这个传说有点靠不住,因为他名金人瑞,只是生性古怪,专喜欢发偏激的议论,尤其是论经论诗,总喜欢驳斥前人之说,所以他才以「圣叹」为字,意思是连圣人见到他都会叹气。

    後来他因为反对官府,夥合一群秀才,在文庙大哭,结果被捉将官里去,罪论大辟,即是杀头,这就是有名的「哭庙案」,也是清代对文人的大镇压。

    金圣叹临刑前,对监斩官说,有一个万金之秘要告诉儿子,监斩官贪心,准他的儿子见他,可是秘密要当著官说,金圣叹答应了。及至儿子来到,他却说:「花生米跟五香乾同吃,有火腿风味。这是万金不传之秘。」监斩官给他气得半死。

    他在山西曾留下一首乩诗,诗曰:──

    「石头城畔草芊芊,多少愚人城下眠。惟有金生眠不得,雪霜堆里听啼鹃。」

    以诗论诗,并不觉得好。不过他的一个朋友朱眉方,曾梦见他,他自言前生为杭州昭庆寺的和尚,如今做了邓尉山的山神,邓尉多梅,末句即指白梅花也。

    清代彭玉麟扶乩故事

    最饶有趣味的,是清代名臣彭玉麟的故事。在清中叶,他跟曾国藩、左宗棠一时齐名,兼且为官清正,又复恂恂儒雅,能画梅花,故时誉甚佳。他的孙女,许配给俞陛云,即俞平伯的祖父,未过门便已逝世,俞陛云因此为她赋悼亡词,词写得容情并茂,传诵一时,成为佳话。

    至於彭玉麟自已,相信也有一段伤心往事,後来虽然娶亲,却始终怀念旧情,以致家室不和,所以他对俞陛云非常同情云云。

    彭玉麟一生刚介,少年时读书於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结识了一位年长的同学萧满。那时彭玉麟的家道困乏,萧满则靠替人撰写打官司的状词赚钱,即俗之所谓状棍。

    彭玉麟既结识了他,便极力劝萧满锄强扶弱,同时还帮萧满一起为弱者思量如何官司可以得直。两个人,一时在家乡便颇有正直之誉。

    後来萧满忽然改习道家,又学会了扶乩,便邀彭玉麟合作。他焚符作法召神,彭玉麟则主持乩笔。潇满告诉彭玉麟,不必管那么多,於扶乩之时,但凝神守一,当心血来潮之时,想到甚么便写甚么好了。彭玉麟照著他的办法,主持乩坛,他诗才好,时时福至心灵,婉转说了事端,有时甚至还替人开方治病,两个人居然混出点小小名声。

    有一次,一个退休回乡的大老,媳妇患病缠绵三年,看尽衡阳的名医都不见效,闻萧彭二人的乩坛诊病有验,於是亲自去为媳妇求医。彭玉麟见到,心中十分忐忑,因为此人既有身份,而且他媳妇的病早已传遍衡阳,衡阳许多乩坛都为他开过仙方,一不见效,给他一传,乩坛立即衰格,如今来到自己的乩坛,真是十分难以应付。

    彭玉麟拿著乩笔,踌躇难下,萧满已经催过三道符了,再拖延不得,只好先勉强在乩盘上判一个「降」字。乩笔又徘徊良久,彭玉麟始终不敢下药,於是又随手判一个「下」字。

    那大老见乩仙指示「降」「下」,便跪在坛前说:一向以来,各位医家只主张用补,亦有主张发散,从来没人用「降气攻下」之剂,媳妇久病体弱,恐怕受不了猛药,是故还请乩仙斟酌。

    彭玉麟当时听见,心想,他亦说得有道理,那倒不如将计就计,就开出连太子都吃不坏的方剂出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好了,於是便运动乩笔,成一诗曰──

    「无端恶疾到心头,老米陈茶病即瘳。持赠与君唯二味,会看病起下高楼。」

    那老大见到乩诗,疑信参半,当下循例谢过乩仙,也便去了。

    彭玉麟应付过那大老之後,心中一直不安,幸而过得两三天,未听见有坏消息,心想,事情应该算是应付过了。

    谁知再过十日八日,那大老忽然遣人送两张帖子来,是「洁樽候教」,还备下了轿,帖到人去。彭玉麟跟萧满两个,心中怀著鬼胎,只好上轿。轿直到轿厅,家人掀开轿帘,请老爷下轿,彭玉麟一望那家人,十分恭敬,当下也便安心了。

    进到客厅,只见那大老早已降阶相迎,还未坐定,那大老已抱拳相谢,说道:「犹女缠绵病榻三年,不图得仙家指示,吃老米陈茶,居然十日不到就好,因此特备水酒恭请,且邀四五位乡绅作陪,谢谢两位先生的神术。」

    彭玉麟这时真觉得侥幸,也不明白老米陈茶为甚么竟然可癒宿疾。只是就此一宴之後,两个人扶乩的名声便十分响亮。他们两个穷秀才,一边读书,一边以此为副业,真不无小补。

    忽一日,彭玉麟正在书院读书,却见县中的衙差持著知县大老爷的名帖急请。那时衡阳县的知县名金日声,官声相当好,且又爱士,许多穷秀才都能得这父母官一请为荣,所以见到名帖,自然高兴。可是动问之下,却知道原来是金大老爷请扶乩,因为他的三岁孙儿误服鸦片。然而三岁小孩何以竟会误服呢

    原来合当有事,金知县的孙儿患病,自然延医诊脉处方。家人依方煎药,至药煎好拿进上房来时,那小孙子却刚好熟睡,金知县的太太老人惜嫩孙,便对媳妇说:「且让他再睡一会罢,不要吵醒他喝药了。」

    金老太太便命女仆把药拿回厨房,放在饭甑上。意思是保持药暖,好待孩子一醒来便喂他喝。当时大户人家,饭甑的灶长期生火,目的就是要起茶水来方便。

    及至孩子醒来,便命人取药了。药到给孩子饮,那孩子只一呷即便大哭,不肯饮药,金老太太只道不肯饮药是小孩常情,因便跟媳妇二人夹手夹脚,强灌那孩子喝了。喝到一半,只见碗底黑黑浓浓地半碗膏,金老太太便埋怨媳妇,倒药时也不把药渣沥清。媳妇却辩道,药是自己亲手沥的,药渣还在竹筛里。金老太太叫人把竹筛拿来看,果然半筛药渣,当下也心中觉得奇怪。

    那婆媳两人正在惊疑,床上的孩子忽地脸色骤变,缩手缩脚,昏厥过去。婆媳两人大惊,连忙喊请医生,这时连金知县也慌了,命差人即刻带原来那医生来,另外再请两三位名医。不一会,原来那医生已到,诊诊孩子的脉,再看看药碗,便跌足道:「这是鸦片烟膏啊,那里是药,这么一碗鸦片,没得救了。」

    金知县闻说孙儿服的是鸦片,也大惊失色,一边急忙请几位医生设法,一边著人去厨房查,为甚么药汤会变成鸦片烟。

    医生还未忙完,鸦片烟的事已经查清了。原来金知县的厨夫有烟瘾,却贪便宜,只买生鸦片回来自己炖,盖生鸦片不能吸食,必须煮熟,讲究的人用铜锅来煮,贫穷的人便拿瓦碗来炖,这已经是惯例。

    看官,这其间又有甚么分别呢原来用铜锅来煮,可以煮出许多烟渣,这些烟渣必须弃掉,煮成的鸦片烟膏就纯了。如果拿来炖的话,烟渣却炖不出,而且烟还有水气,抽起来便不香醇,讲究的人自然不取。

    也是合该有事,金老太太命人在饭甑上炖药时,那厨夫却正炖鸦片烟,两个碗又同一花色,并排在饭甑之上,後来女仆去取药时,也是一时大意,随手拿起一个碗就走,却不知道便错拿了那碗鸦片烟,就这样给拿来喂孩子喝掉了。

    只是事情虽然查出来了,却也於事无补,当时几个医家诊脉商议,一致推搪不肯下药,金知县急到不得了,却忽然想起,彭玉麟跟萧满扶乩诊病有神效,当下便立即叫家人拿著自己的名帖,急急去请他们二人。

    那些医家见事不关己,一个个便也告辞溜走了。

    且说,彭玉麟当时听见知县的家人道出始末,便不愿意去了,因为三岁孩提喝下半碗鸦片,此事非同小可,怎样处方,实在没有把握。因便推搪道:「乩要靠萧老爷焚符请神,萧老爷不在,我一个人实在没有办法。」

    然却凑巧,彭玉麟正在推,那萧满却已蹩著脚回到书院来了,彭玉麟只好怪萧满,若迟到一两个时辰才回来,说不定孩子捱不住,自己就脱了关系。

    当下,两个人去到县衙,只见金大老爷早已官服伺候,堂前且已设香案,连乩盘乩笔都准备得齐整。看见这样的情形,自然再没得推辞,只好硬著头皮上。

    那时自然是萧满焚符,彭玉麟扶乩,他扶著乩笔,盘旋良久不敢写字,金知县已跪在香案之前虔诚祈祷。也真是鬼使神差,此时彭玉麟脑海之中,却浮现出一个药名出来,因不顾三七二十一便信笔写道:「毘麻子一两」。

    金知县叫人立刻去药店买药,又留二人在县衙,茶点伺候,提防变卦。他们两个一边吃点心,一边心中惶恐,然而不一会,後堂就有家人来报,说小公子灌药之後大吐,已经醒过来了。金知县闻报大喜,竟对两人一揖到地,称谢不已。

    那时,连彭玉麟自己也觉得事情奇妙,当下自然心中暗喜。

    经过两次扶乩治病有效之後,彭玉麟的乩坛自然声名大噪。後来他以军功起家,一路扶摇直上,官拜封强大吏,他家乡却还传著他扶乩的故事。甚至後来他告老归田,族人还居然有人跪著央他扶乩治病,他当然不肯再干,然而亦不讳往事,自道这两次扶乩实在是误打误撞,也不知是真的乩仙有灵,还是病人命不该绝。因此事情的本末也就流传下来。

    如果事情发生在今日,彭玉麟一定自称有「异能」,明明白白有两件夸得口响的事情做证,还不真确耶。再上上电台电视,搅得几搅,包保就连他自己都会相信自己真有「异能」,不过「异能」不常有,要甚么甚么情况下才出现。通常是乞灵於酒,酩酩酊酊,「异能」也就来了。

    平心而论,像彭玉麟的扶乩,说是「异能」亦未尝不可,因为虽非真的有乩仙降笔,但毕竟彭玉麟是发挥了自己的潜意识,人的潜意识有很奇妙的作用,至今科学尚未能解释,所以将人在逼迫时的潜意识作用,称之为「异能」亦未尝不可。许多喜欢炫耀「异能」的人,或灵或不灵,照王亭之的看法,跟其是否心情逼迫很有关系,你愈不逼他,他就没法子了。扶乩是否可信,恐伯亦跟乩手的精神状态有绝大关系,至於说实有乩仙,那就非王亭之所知矣。

    宋代的山阳女巫

    在宋人笔记宋朝事实类苑中,记有一个山阳女巫的故事,便很可以说明,凡扶乩之类实在是出於心灵感应。

    故事说,山阳有一女巫,能知**福休咎,而且来问的人不必出声,她见人即答,所答亦必道中其人心中的疑问。以此之故,一时声誉鹊起。

    有大户人家请她来问事,见他时,大户正在下围棋,便数一把棋子,用手隆著,问女巫手中有多少枚棋子,女巫一口便答出来。

    主人又随手拿起一把棋子,依旧用手隆著,这一回女巫便答不出了。

    由此知道女巫其实靠感应来回答问题。问者心中想著甚么,女巫感应到了,所以便能依感应来作答。当随手拿起棋子时,连主人也不知道棋子的数目,女巫是故便亦不知。

    故事接著说,主人家的书房中有一皮箱,装著大般若经一百册,主人随手指著箱子来问女巫:「里面藏著甚么东西」女巫凝视良久,答道:「空箱也。」

    主人大笑,再问:「你看清楚点。」

    那女巫果然再凝视一会,然後摇头答道:「你不要骗我,分明是个空箱。」

    那时的人解释道:大般若经说的是「空性」,所以女巫便感应到「空」,所以答是空箱。这个解释其实并不合理。

    王亭之认为,那山阳女巫其实已经感应到箱中装的是大般若经,但是,她先前猜不出人家随手抓一把的棋子数目,为了补镬,所以这一回她便作状,坚持所猜是个空箱。她知道主人家信佛,这样做,便可以讨主人家开心,认为有「天龙八部」护持经典。

    谁知那主人家更进一步,居然说:大般若经说「空性」,因此女巫便说是个空箱了。

    由是可知,佛家说「世间极成」,真的有点道理。许多事,当事人根本不必自己做解释,世人自然会替你解释得头头是道。这就是所谓「极成」了。

    扶乩是很典型的「世间极成」。随便几句乩诗,可以这样解也可以那样解,到事情发生之後,世人自然就会将乩诗作出圆满的解释。

    不过,彭玉麟的扶

    ...  </P></TD>

章节目录

方术纪异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王亭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王亭之并收藏方术纪异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