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变丹砂,魔术家叫做「手彩」,只是很小儿科的表演,但由於气氛营造得好,所以这表演收获甚大。

    蔡经的住宅在江西南城,至今尚称其近郊的山为麻姑山,山半有会仙亭,相信即蔡经的住宅旧址,山顶有坛,至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出任抚州刺史,还亲自撰书了一篇麻姑仙坛记,树碑於坛前。许多人学颜体书,即以此碑的拓本作为范本。至於当时,那自称为王方平的方士,受到蔡经厚厚的供养,且受当时许多贵宦委托往蓬莱采药,赚取了大量金银珠宝,那当然不在话下。

    魔术家又似乎以女子最适宜训练。在晋代,便有一个名为太玄女的女仙,能搬运术,可以在平地远处变出房舍,视之俨然,及至人欲往看,太玄女一指,房舍却忽地失踪。

    她又能够将物件变大变小,还能吐火,在火中化为老翁。这种种变化,令当时的人无不心醉。然而她却令女弟子以房中术教人,称为「玉子术」,师徒众即以此「渡人无数」云云。

    所以同是魔术,若拿来走江湖表演便不值钱,一变成仙术,立刻便可以赚大量金银。像麻姑与太玄女,即可视之为晋代的女魔术家。然而麻姑却比较懂得包装,所以她就不必以仙人身份来牺牲色相。这又比太玄女算是高明得多了。而且声名亦大。

    张果老变容见明皇

    有时神仙表演恐怕亦要助手。如唐明皇时的张果即是八仙中的张果老,初见明皇时,只见他老态龙锺,张口见牙齿零落,衬著长长的白髯,真的不似神仙。

    张果却知唐明皇的意思,因道:「陛下如果嫌小臣的牙齿难看,便请拿一个金锤来。」

    唐明皇於是命人去拿金锤,只见张果接过锤子,便张口乱敲。然後吐出几枚枯牙,及至用水漱过口时,再梳理胡须,洗过脸,登时便变成另一副面目,只见满口白齿,衬著白髯之时,便看似飘飘欲仙了。

    这一套,无非只是舞台的化装术而已。先化一个衰老的装,再盥洗还原,恐怕不必化装大师陈文辉都可以扮得到。

    然而及至张果辞行,一路退出殿角,他忽地探囊取出一只纸驴,望风一抖,再吹几口气,一转身,便见一只真驴出现,张果於是向唐明皇一揖,腾身上驴,倒骑著冉冉而去。

    这套魔术表演,便恐怕非得有助手不可,要不然,谁替他事先拉著驴子呢不过张果虽然用魔术来骗唐明皇,他本人的内丹功夫却实很深,所以其人十分长寿,而由他传下来的内丹诀,实在可以说是南宗丹派的先河。因此魔术可能只是手段,玩魔术的方士实未必没有真功夫也。八仙中的吕洞宾与韩湘子,都是这类人物。

    韩湘子「火中生莲」

    八仙中的韩湘子,便曾在其叔父韩愈面前变过一套戏法,叫做「火中生莲」。

    他拿出一粒莲子,交给韩愈看过,认为无假,然後念念有词,「敕」一声将莲子随手投入书房中的火盆之内,只见他又继续结印,禹步作法,果然火盆中慢慢就长出一朵莲花来。不过韩湘子却一手将花连茎摘走,大步踏出书房,口中作歌道──

    「一壶藏世界,三尺斩妖邪,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

    韩湘子这套戏法,由唐代一直流传至今,後人并且根据其原理,演变出许多戏法,它的原理,无非是很精致的手工艺──

    将莲子一粒小心剖开,将中心挖空,只剩薄薄的一层肉,小心莲子衣不可损毁。然後用通草做成小荷花一朵,染上颜色,再连上通草做的荷梗。又用极细铜丝盘曲成型,即盘曲成弹簧的样子,穿入荷梗之内。铜丝弹簧的另一端则连上一个小小的铅弹丸,制作妥当,将它们一起藏在空心莲子之内,再小心用白桃胶将之粘合。这样的一粒莲子,便是神仙的道具了。

    当莲子投入火盆中时,火炭中的炭将胶烧化,莲子绽口,那铜丝弹簧便将通草荷花弹出,这时,韩湘子急急将花拿走,既免火烧,又省得给人看破,再作歌而去,便更显得有若神仙般潇洒,真「仙术」也。

    张天师召关云长

    其实韩湘子的「仙术」,系由婆罗门传来。由汉代开始,中国即与西域沟通,其时甘肃、新强一带的西域婆罗门,精通「百戏」,能吐火吞剑,挥绳弄丸,於汉武帝时,这些杂技家与魔术师大量流入中原,由是便传入了许多婆罗门魔术。

    这些魔术,不但道家表演,其实佛教亦有表演如今靠魔术表演来开宗立派者,更比比皆是。最初一次表演,据说即在汉明帝永平八年西元六十五年之时。

    那一年,印度有三个僧人来谒见汉明帝。在殿前说法,汉明帝不信,那些僧人竟凌空变出一座七层宝塔山来,七彩缤纷,且有铃声作韾。汉明帝见到,大吃一惊,因此下诏准许西域婆罗门传法。──这段记载,出於费长房的历代三宝纪。

    西域婆罗门这套戏法,变中国戏法的人,称之为「高彩」,即是将道具扯高之谓。

    制作彩塔当然要有很高的手艺,但其原理,则无非是将绸绢做成能压扁摺叠的七层塔,然後藉袈裟的遮掩,将塔抖开。据说这种「高彩」,手艺精者可造到五尺余高,因此又可以制为神像,於烟雾迷漫中,令人以为是神人凌空下降现身。有一代张天师即曾作此表演,真是戏法人人会变,手法则各有不同。但上焉者则「面圣」,下焉者则走江湖耳。

    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为北宋末年的道教掌教。

    崇宁二年,澥州奏称盐池水溢,浸坏了农田。朝廷因以为是蛟龙为患,便召张天师上朝,命以斩蛟。那张继先见到皇帝,应对从容。皇帝问他:「你住在龙虎山,何曾见过龙虎」张天师答道:「虎则常见,惟今日方睹真龙。」这么一擦鞋,皇帝便大为欢喜,於是竟留张天师宿於宫内。

    翌日,皇帝上殿命张天师往澥州斩蛟,张天师奏道:「臣但书铁符,召神将,令一弟子往治之可矣。」自己竟赖在皇宫不走。

    过了几天,澥州奏道有白蛟死於盐池边。皇帝十分欢喜,立即赐宴张天师。酒次,皇帝忽问道:「你召那一个神将斩蛟,可不可以请他来一见。」

    张天师闻言,回奏道:「臣所召的神将是关羽。」因即跟同宴的两个徒弟,一齐在殿的左角禹步作法,稍顷,忽兴云雾,张天师大袖一挥,唱声「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关羽便赫然现身於云雾之中了。

    皇帝见了大惊,急急以崇宁钱向张天师掷去,说道:「封你,封你」张天师由是便得上宠,皇帝替他盖了一座上清观。

    明眼的读者,当知张继先所用的,无非只是婆罗门僧人的「高彩」而已。

    东莞烟花有「高彩」

    对「高彩」,王亭之颇有认识,乃由於当年曾跟一位制东莞烟花的老艺人讨教过。

    往时的烟花不像今日,但只喷出色彩缤纷的火花,其时若有生日婚宴等庆典,大户人家往往便请烟花艺人表演。

    表演前,艺人会来相度位置,搭架竹棚,又在棚的两边安装活动风翼,可以扯动,用来临时调节风向。

    他们放出来的烟花,有人物表演,王亭之小时候就看过,他们烧出一套三英战吕布,一套嫦娥奔月,一套天姬送子。烟花放出之後,在烟雾迷漫,火花迸射之中,便出现一些人物,这些人物还有动作,配合烟花艺人的简单乐器,那就简直有如一出戏剧。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懂得制作这些烟花的老艺人,大概已经消亡殆尽,而且恐怕亦没有传人了。

    却说当年那些东莞艺人表演过後,自然留宿一宵。至翌晨,在天井拾到一些纸公仔,已经烧到破烂,王亭之好奇,将公仔拆开来看,只见有三条棕色的纸条支持著公仔的身躯,把纸条弄断,但见是层层薄纸,当时因便去请教烟花艺人,那到底是甚么东西

    那些烟花艺人起初推推搪搪,及至下人传出,吩咐留饭,而且还问他们喜欢喝甚么酒,同时每人又打赏一封利是。那些艺人才为主人的盛意感动,用乡下话商量了几句,才告诉王亭之,那几条纸是他们的手工秘密,行话称之为「百摺」读音则如「百闸」。

    原来那是将纱纸一层层加漆粘合。那些漆又不是普通的漆,而是「柿漆」,即将柿树砍开,取其流出的汁液用以制造。

    这样一层层纱纸粘合之後,剪成一条,用来糊成骨架,再在上面蒙成纸人的形状,那纸人就可以摺扁起来,当一旦遇到热力时,由於柿漆的功能,「百摺」便会伸直,因此就将纸人整体张开。在烟雾迷漫中,简直令人认为这纸人是凭空出现。

    王亭之当时悟到,大型一点的纸人纸马,应该是这类表演。後来读到张天师世家,记载张继先的故事,宋徽宗道君皇帝见他竟在殿角「召来」关羽,惊得半死,王亭之便不禁失笑,知张继先用的纸人或布人,无非亦是靠「百摺」而已。

    近日读到清代人著的戏法书,亦有提到「百摺」,却只不过称之为「百合」,因而悟到,由汉代至今,「高彩」的戏法已变了许多形式,甚至竟被应用到工艺中去,一理通百理明,是真可谓变化多端。

    戏法的源流

    中国的戏法,在北魏年间已发展到高峰。其时为西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大概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发展。

    原来,当时北魏统一了中国的北方,跟南朝对峙,而洛阳则为当时的首都。北魏君主历代信仰佛教,因此西域人大量涌入,其中便包括了方术婆罗门,这些西域魔术师便促进了中国戏法的发展。

    当时洛阳庙宇林立,每逢佛诞菩萨诞,甚至初一十五,大庙都有「庙会」,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庙会「召诸音乐,呈伎寺内」,关於戏法的表演,则有「飞空幻惑,世所未赌」,以至「剥驴拨井」,以及「植枣种瓜,须臾之间,皆得食之。」这些项目,已经成为唐宋年间的中国传统戏法了。

    这些戏法不可能不影响到道家。道家吸收了婆罗门的戏法,再加上方士道的魔术,因此到了唐代,便立刻神仙辈出,我们只须看看许多唐代神仙的传记,便会发现,许多神仙变化大致上跟婆罗门戏法相似。

    王亭之甚至怀疑,如前述川剧的「变脸」,恐怕便即是道家「变形之术」的运用。很多神仙能须臾变化为老翁、小儿、妇人,跟川剧艺人一个转身就变一个脸,甚至连服饰都变,应该是师承一脉。这些变化,应该可以追溯其来源至汉代,而大成於北魏。

    民初云南斗法的故事

    变「戏法」很重精神作用,施法的人,一受心理威胁,一分神,「戏法」就变不成,尤其是「搬运法」。

    前文那个「神仙」,如果不知道王亭之的徒弟修密宗,那就甚么事都没有,区区密咒,决破不了他的「搬运法」。

    坏就坏在他知道,所以他一见徒弟喃喃,就不免分神,施法便受影响。

    在民国初年,云南即便盛传一件斗法的故事,由这故事,便可以知道施法时分神之害。

    云南多巫师,其中有些巫师亦通密咒,因为密宗红教的教法曾一度传入云南,与大理国的传统文化结合,便成为宗派。

    有一位河南人,姓徐,曾从北京宝喇嘛学法,修「大黑天忿怒尊」,因资质聪颖,卓然有成,他便四出为人驱邪治鬼,往往奇验,於是便昧於修法的见地,但以法为术,俨然灵异也矣。

    徐君因商入贵州,碰到一位云南的密教黄巫师。黄巫师的巫术在当地很有名望,人视之为仙为佛,可是徐君却认为他所学的密法并非正统,因此很瞧他不起。在他们二人碰头的场合,徐君一定多方侮辱,黄巫师因此便含恨在心。

    黄巫师回家,结坛禁咒,欲害徐君,可是徐君亦日日修「大黑天法」,因此禁咒无效。黄巫师不忿,便找机会当面施术。

    终於,他打听到徐君去看演剧,那天是城隍诞,演的是露天戏,因此他很容易便逼到徐君的背後,喃喃念咒结印作法。

    徐君於看剧间,忽觉背寒,一丝寒气由背心渐渐冲上後脑,心知不对,立刻观想「大黑天本尊」,放光护体,黄巫师不知道,还以为法术已验,便拍拍徐君的背脊道:「来」

    徐君心知肚明,却想看看他弄甚么花样,便一边凝神观想,一边假装被迷,随著黄巫师去。一直去到一处郊野。

    黄巫师四顾无人,便返身指著徐君道:「止步。」然後结印左画道:「这边都是高山,见否」徐君不应。黄巫师知道事有蹊跷,便想逃走。徐君立即结印念咒,以印指著黄巫师,那黄巫师心中害怕,便亦结印念咒相拒。如是彼此撑持良久,黄巫师终於不敌,便歛手道:「我们彼此同道,何必相害。我的法不及你高,以後我们就坦诚相交,你做师兄,我做师弟,从此了结恩怨,如何」徐君於是一笑作罢,而斗法的故事便居然传至京师矣。

    住在北京的宝喇嘛,听人传来,说徐某跟云南大理的巫师斗法,很不高兴,便寄信给徐某加以儆戒,同时嘱他必须时刻调心,以免中巫术。徐君得信,心中不禁凛然。

    且说那黄巫师,自从跟徐君订交之後,每日便都带他到声色犬马的场所。表面上,他是尽地主之谊,刻意结纳,实际上却是观察徐君的定力,看甚么场所最能令他动心。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黄巫师发现徐君凝神专一的功夫很深,惟有当妓女向他献媚时,心才稍动,但一动又复能静,似乎无瑕可击。

    於是有一天,黄巫师便要带徐君回家饮酒,说要介绍自己师妹跟他见面,研究密法。徐君虽觉其中有诈,但自恃功力深厚,也就随他去了。

    既至黄宅,黄巫师引一云南白族的女子出见,自然已经汉化,姓锺。黄巫师便置酒於内室,三人娓娓深谈。至席半,黄巫师辞席更衣,那师妹便跟徐君谈起密宗的双身法,愈说态度愈媚,徐君这时,定力尽失,不觉忘形。

    屏风後面,忽然传来黄巫师的笑声道:「呵呵,尔亦有今日耶」徐君闻言,欲收摄心神已来不及,只见天施地转,如醉如梦,梦中忽在人间,忽在地狱,而心中仍存一念,但觉神识已飞离**。正在这时,却忽闻一声霹雳,徐君不禁心魂一震。

    那一声霹雳,把徐君震醒,黄巫师不见,只见他的师妹在座。那师妹见徐君醒来,便对他说,黄巫师原来跟她合谋,用「追魂术」来取徐君的命,因为据黄巫师说,徐君恃术,侮辱他们的师门。

    但於席上倾谈之际,她发现徐君的为人不似师兄所说,是故在献媚令徐君分神之际,便留有余地。所以黄巫师在屏风後施法,便未能全部追去徐君的神识。

    当徐君昏迷之际,头枕在她的大腿上,她见徐君颜如白玉,心中不觉一荡。谁知,黄巫师竟想趁她心荡,便连她的魂亦追去。正在此电光火石之际,她蓦然惊觉,於黄巫师尚未施术的刹那,先行凝神施术,黄巫师中招,立刻返身逃走,她便也救醒徐君。

    徐君闻言,不禁汗涔涔下,道谢告辞,对此丽人亦不敢有非分之想。其後更忆及师尊的警告,於是结束生意,回返北京。

    这宗故事发生於民初密宗初入民间之际,当时雍和宫的宝喇嘛名气很大,所以当徐某返京之後,故事便喧传得厉害,一时要求学「大黑天法」的人,竟至逾万。

    由这个故事,可知一切法门首要在於凝神,此即道家之所谓「守一」,若心神分散,法力便减,或竟至於无用。由修巫术以至修佛修道,悉皆如此,不论邪正皆无例外。

    「守一」可修天眼

    「守一」这门道术,也没有甚么神秘,只是将精神集中於自己身体上的一点,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各门派修炼「守一」,所守的窍道都不同,道家则多守三丹田──上丹田在眉心,下丹田在脐後,中丹田则说法多端,王亭之的师门传授,则为在心窝下一寸二分。

    守三丹田的炼法,自黄庭经以来已然如是。不过黄庭经则教人观想丹田中有神,称之为「景神」,景神其实即是「影神」,这些神并非实有,只不过是人心中存想的影子,是故称之为影神。

    後来道家不观想景神了,只观想丹田是一点光明。反而**密宗却一直都观「身坛城」,即是在人身中观想有一百位本尊,分布在三脉四轮。这种修法,便跟黄庭经的景神很相似。黄庭经产生於中国晋代,**密宗则承接印度密宗的修法,为甚么二者竟会相似,这真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

    喜欢修特异功能的道家,专修眉心,先在自然环境中守眉心,後来则在暗室中修,一直修至眉心发热,出现白光,神通便出现了。清代有一位道长,名闵小艮,他便传下详细的功法,修者若精进,二十一日便可得小神通,能生「天眼」,可以隔壁见物。如今甚么「耳朵认字」,便即是此类异能,对闵小艮来说,只是小道而已。

    传说闵一得有一个徒弟,姑名之为张某。他随师修道多年,对别的功法不感兴趣,却只对修天眼勤练苦学,修了三年,已能夜间见物,隔壁观景,於是便辞师下山。

    这张某修成天眼却不行好事,只用来观看人家闺房的

    ...  </P></TD>

章节目录

方术纪异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王亭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王亭之并收藏方术纪异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