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总之,按佛教的说法,可以说生命的本质表现为,“生”即“有”和“死”即“无”,又永远存在下去的一种超时间的存在。

    汤因比根据您的说法,大概可以说,人的真实存在是在“空”的范畴中吧我想这也是确认个人和宇宙的一体性的印度教格言“汝即梵”所表示的含义。

    作为结论,可以说在我们寻常所说的身心统一体的人的存在期间,死这种现象就是**方面的分解。但从“存在即其自身”来看,实际上不过是由人的想象力的极限所产生的幻想而已。因此,关于“终极的存在”以至“空”的疑问,用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机械地去看,是得不到答案的。

    对于印度教、佛教讲的轮回转生的概念,袄教、犹太系宗教讲的死者只能复活一次的概念,我的智能是理解不了的。印度教和佛教,还有袄教和犹太系宗教,都主张人死后作为身心统一体再生之前,有个中间阶段。对这种说法,我也是不理解的。

    比起人的智能能够现解的时间、空间中的各种现象,“存在即其自身”大概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我相信“存在即其自身”是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的。虽说如此,我并不认为它是游离于这个世界而存在的,而这个世界是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

    池田我也认为,存在即其自身是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的。这个存在,也确实不是离开时间、空间制约的这个现象世界,而存在于另外地方。

    大乘教说“生死不二”,是说生和死这一时间和空间范畴的现象,是生命这一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的两种不同显现方式。各个生命体都是生命的显现状态。所谓死就是生命的“冥伏状态,“冥伏”不能归结为无。

    刚才我提出的关于“空”的概念,是一个看不见而确实存在,不能用有和无其中的一个方面来决定的概念。与此相反,现实中以

    313

    展望二十一世纪

    各式各样状态出现的个别形体,称作“假”。作为身心统一体的生,是“假”的形体,其中包含着“空”。死后的生命,作为“空”而存在,同时其中蕴育着“假”的倾向性、方向性。贯穿在“空”和“假”中的生命本质称为“中”。就是说,这种生命的本质在无限地持续下去。

    不过,有时取显现状态,有时取冥伏状态而已。

    这种持续着的生命本质,用现代哲学用语表达,它是和最根本的“自我”这种表现相通的。佛法主张,这种“空”、“假”、“中”是融为一体的,必须作一个整体统一地加以理解。

    汤因比按刚才谈的佛法关于“空”的概念来说,“存在即其自身”就成为“空”的本质。而“空”是“无所不包的伟大宇宙的生命力”。如果这样,所谓“空”,就相当于袄教、犹太系宗教所说的“永远”这个概念。

    上述六个宗教,像我们刚才以佛法用语所论述的一样,都描绘了人死后的状态问题。就是说,论述了这样一个问题:人死后**分解,身心统一体的人进入休止时间这个时期只限于一次也好,多次反复也好担在此期间,人的存在究竟处于怎样状态

    身心统一体的人死后再生,这是六个宗教共同的根本原理。

    假如我承认这一根本原理的话,我觉得印度教和佛教的解释,比袄教和犹太系亲教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但是,当我考察“空”、“假”这些佛法概念时,也还是越来越明显地感到在智能上对其理解的困难。因此,即使像六个宗教那样用时间和空间这些词去解释,能否得出答案,我也有怀疑。生命死后果真继续存在吗**还原为无机体后,精神到何处去了总之,以空间、时间为基准,是解答不了这一问题的。我相信只有用“空”或“永远”这些概念,才能解答。

    314

    第三编第一章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3关于宇宙

    池田我们所居住的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一问题从很早的古代起就一直在议论着,并使很多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大伤脑筋。

    我们知道,历史上远在纪元前三千年,苏美尔人就有自己独特的宇宙观。古代希腊哲人也用尽各种理论描绘出各种各样的宇宙形象。但是,把天体问题作为一种学问进行科学探讨,还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伽利略发明望远镜以后,才进入了正规时代。

    不仅天文学,所谓“科学革命”的时代也是从文艺复兴为而进入全盛时期的。

    进入二十世纪,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后来的量子力学和素粒子论的发展为基础,天文学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实际上就逐渐以全宇宙为研究对象了。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使

    用射电望远镜,天文学有了飞跃发展。从年代上看,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可以说是原子物理学急剧变革时期;五十年代是生物学革命转折时期;接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天文学的黄金时代。就是说,将来回顾起来,这些年代是可以跟伽利略开始把望远镜对向天空,开普勒弄清行星动向时期相媲美的变革时期。

    但是,一切学问都一样,视野越开阔,新的难题也就随着越来越增多,这也是事实。特别是天文学,研究对象难于亲手实验,就更增加了难度。

    研究宇宙的根本问题,大体可分两大方面。一个是关于宇宙的大小问题,另一个是关于宇宙起源问题。这些是天文学家最大的课题,同时也是哲学上的重大课题。

    汤因比现在,我们就物理宇宙来说,它比纪元前一千年巴比

    315

    展望二十一世纪

    伦人和希腊人看到的,要广泛得多。在我们观察的范围内,对某些星球的组成、温度、变化、运动等情况,也远比他们知道得多。

    但是,一旦进人宇宙整体问题,对其本质的理解问题,我们就感到跟巴比伦人和希腊人同样是无知的。关于物理宇宙的历史及其领域问题,我们也跟他们一样,只是有那么一点儿知识。关于整个宇宙的概貌,跟他们一样只限于推测而已。就是推测也跟他们一样,其说不一,得不出结论。因为,不管哪种推测,都无法证明,都缺乏必要的资料。

    池田我们必须清楚知道,我们关于宇宙的知识是有限的。

    就这一点来说,博士刚才讲的非常重要,以此为前提,我想首先谈谈关于宇宙的大小问题。

    根据各种天体发光的多普勒效应被发现后,我们知道了星云彼此之间,以惊人的速度,各向遥远的方向离去,即所谓膨胀宇宙的学说。据观察,这些星云离我们越远,速度越快。据说离地球二百亿光年遥远的地方,几乎以光的速度离去。比这再远的地方,任何现代的自然科学手段,都无法认识。就是说,距离地球二百亿光年以内的宇宙,是我们在物理学上可见的宇宙。比这更远的宇宙地平线,即所谓“宇宙线”的彼处,是无法感知的世界。

    因此,离彼处更远的地方,就越出了科学所及的范围,成为纯粹的哲学问题,也就是人们思维和想像的问题了。就是说,宇宙是无限地在扩延着的东西呢还是另有别的宇宙呢或者在一定的境界以外只是漫延着无的空间呢这样一些问题,除了靠想像和观念以外,是难以决定的。但怎样思考这些问题,却有着重大意义。因为这种宇宙观,对我们的生存方式甚至会有很多影响。这是可以充分想像得到的。

    在解释宇宙膨胀的问题上,根据主流派之一的盖莫夫等的爆炸说,宇宙约在二百亿年前,便从巨大的原始状态开始膨胀。由此

    316

    第三编第一章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得出的推论是,现在扩展着的宇宙,不管有多大,也是有限的。如果认为原始的宇宙本身,原来就是无限的,这又当别论。但他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所以他们推想,这个宇宙只有一个,它的大小是有限的,宇宙之外只是一片虚无的世界在扩延着。

    作为另一一种可能,还有一个设想是,如果把范围再想得大一些,有可能存在着另一个巨大宇宙这很可能是复数的。某科学家认为,有膨胀着的宇宙,还可能有收缩着的宇宙。

    如果第二个学说是真实的,也可以认为我们观察到的所谓大宇宙,实际上不过是真的大宇宙的很小一部分而已。大宇宙无限宽广,其自身是永远不变的。

    汤因比实际上或者心目中能够画出的无限长的线,只能是没有终点的线,即圆或椭圆。古代印度人和基督教以前的希腊人,都相信空间和时间的结构,运动是如此循环的东西。按他们的想

    法,一切事物现象,一切存在,都在周期性地无限地反复着。关于这样的物理宇宙的概念,恰恰和我们的太阳系里的各种现象相一致。因为各个行星在一定的固定轨道上围绕着太阳旋转,地球以二十四小时一周在自转着。

    但是,我们还没有证据说我们太阳系现在的状态,作为整个宇宙结构和运动的样本,是很完善的。事实上,宇亩不断膨胀的学说否定了这一点,再说,循环论也跟可能存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完全的“novelty”新产物等现象是不相容的,而且,这种“变化”和“noveky”新产物是我们经验中的事实既知事项。不过,是否相信人们的经验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这是另一个问题。

    池田在上边的谈话中,您也用过“novelty”新产物这一词。具体地讲,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汤因比“novelty”这个概念,是指以前不存在的某物,有了开始存在的可能性。换言之,就是从无中生出有的可能性。这在理

    317

    展望二十一世纪

    论上是难以相像的,可是实际上存在着“novelty”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逆转的变化。这都已成为人们经验中的既成事实了。

    如果不可逆转的变化和纯粹的新产物真的存在,那么空间和时间的结构与运动,就不可能像圆或椭圆那样无限反复。那一定像有两端的线一样是有限的。两端没有限定的一条线,无论哪个

    方向,都是可以无限延长的。如果这条线有两个特定的点,线长的界限,一定是随意的。就像制图家一样,可以任意延长直线,随便规定断取。

    池田确是这样,您说得很明白。的确,从现象上看,无可否认,存在着博士所说的这种现象,它只能称之为不可逆转的变化和完全的新产物。自然界决不像圆和椭圆那样单纯的不断反复循

    环的东西。自然在不断产生着新因索,完成着所谓创造,同时在流动着。

    关于博士指出的“novelty”的想法,即或从现象上看,可以说存在着从无中生出有的那种现象。我想用别的想法,大概也可以说明的。像我剐才谈过的,就是佛法所说的“空”这个概念。

    下边让我们谈谈宇宙的历史问题吧。如刚才谈到的盖莫夫学说一样,据现在占支配地位的看法,认为宇宙开始于二百亿年以前。但这并非规定一切都从此开始。在那以前即原始状态以前,

    宇宙是什么样子,这一问题在学术上是没什么讨论价值的。

    如果假定二百亿年前,真的是一切的出发点的话,那就是说在那个时间才从彻底的无中产生有的。如果不承认从无中产生有这件事,这就意味着宇宙是有它无限的过去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二百亿年以前来说,可以随便想像为从无限的过去向相反的方向收缩,也可以想像为收缩和膨胀的无限反复。相反,如果不承认有要回归于无,宇宙就将有无限的未来。

    汤因比人们一直认为,至少从人类最古老的文明萌芽以来,

    318

    第三编第一章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就是说从五、六千年以前,地球本身和包括地球的宇宙,已经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化。有些思想家推论,地球和宇宙以及它们所包含的万物,一定都有它们的开端。因此,也一定要回归于无。也有另外的思想家,认为宇宙是永存的。相互对立的两种理论,今天还在争论不休,谁是谁非,还不能证实。

    单从理论上说,很难想像存在着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有限的宇宙。因为如果空间和时间不是无限的话,在空间以外,在时间前后,必定还要有空间和时间。但是,这个理论上的必然性,已经先

    验地被有限这个概念否定了。因此,如果存在着有限的空间和时间的话,那一定有跟空间和时间本身具有不同的存在秩序的某种力量,规定着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宇宙看成是有限的话,就不得不作出这样结论:宇宙是由某种力量所创造,按着确定的计划,向一个目标发展的。而这种力量,按时间和空间的基准是不能想像的。换言之,这种力量就是神。如此看来,膨胀宇宙说,好像从无中创造宇宙这样犹太神话的翻版,不过这种神话是非人格化了的。

    那么,关于宇宙的精神方而是怎样的呢如果在物理宇宙中,没有意识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人的存在,那么宇宙的存在本身,也不会被察觉不会有关于宇宙的思索,更不会有什么获得可以验证的知识之类的事。人这个有意识的存在,就是精神和**相互关联的有机生命体。如果我们只注意宇宙的物理方面,而不注意它的精神方面,我们的宇宙观就是不完全和不正确的。什么有限呀,无限呀,这些概念在“存在”的精神领域,果真还会有什么意义吗

    如果作个结论,可以说,虽然我们比前人增加了一些关于宇宙的知识,可是对宇宙的理解,却一点也没加深。

    池田总之,这是关于宇宙的本质问题。归根结底,是要靠

    319

    哲学和宗教加以解决的。现代人的知识,的确增加了,但对宇宙的理解,跟古人并没什么两样。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想听听博士时刚才谈的犹太系宗教关于宇宙创造说的想法。

    汤因比人可以运用技术有目的地使事物发生变化。比如用粘土作壶。以此类推,某些思想家就想,由于存在智能和目的性,所以就成为人。由于全能而不灭,所以就有某种超人之类的存在,

    创造了宇宙。其中有的认为,这个创世主一下子就创造出宇宙,并且作了安排,使宇宙按自己当初的设想去发展。另外一些看法认为,这个创世主经常提出新方案,去改变计划,落实计划,坚持不懈地工作着。

    犹太系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徒,一直相信这样全能的创世神的存在。这些宗教排斥并代替了旧大陆西部和南北美已有的宗教。这些宗教本身以及它的全能创世神的单纯想法,在南亚和东亚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十九世纪以来,近代西欧社会,离开了犹太的创世神的概念,试图从另外的角度去寻找答案。这就是对于观察和推测出来的事实特别是关于地球上出现的生命还有对生物形态不断地

    大量分化,进而对于较新的物种中有很多具有更复杂精密的结构,都要给以新的解释。

    我本身缺乏必要的知识,不能对这种无神论的进化论下论断。

    如果要谈我的印象的话,我认为这些理论,不是用无神论的词语对有神论进行翻版,就是和有神论一样,缺乏理论性的说服力。用什么“变化”、“新产物”等词反映的概念,是从人的经验中思考出来的。的确,我们对“变化”和“新产物”是有经验的,也在创造这些东西。但是在理论上,这些概念却给我们带来麻烦。并且在这些概念中,也包含着所谓创造这样概念。这个词给我们的麻烦更大。

    320

    第三编第一章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所谓创造,就是从无中生有的意思。还古有制订和实行计划的人们行为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者无论是超绝的神也好,是自然内部的力量也好,都没关系。总之,人大概无法回避用拟人的词语去思考问题。但是,即或如此,“在宇宙的里边、后边、远趾的终极的存在”,对于人来说,凭我们的实际感觉是难以想像的。

    4与其他天体的交流

    池田最近人们在推测,地球以外的天体,也可能存在着和人同等程度的或者更进化的高级生物。当然这种推测还没得到证实,因此也没有越出空想的假说范围。我之所以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理由之一就是释迦在法华经里,采用了以此为前提的说法,他认为宇宙中明确地存在无数个类似地球这样的世界。从哲学上看,博士是怎样考虑这个问题的呢

    汤因比科学家认为,在其他星球上也存在着智能生物。这是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是理所当然的。目前为止,他们发明的最近的观测仪器,弄清了两个事实:一个是在物理的宇宙中他们从地球

    上可能观察到的部分,比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规模要辽阔到难以想像的程度。另一个是,这个广大的已知的宇宙领域,从大宇宙整体来看,也只是极小的一部分。整个宇宙本身,究竟有没有界限,还不能证实。

    假定从漫无边际的循环的意义上,把空间和时间看成无限的话,空间和时间仍然是过于宽广,过于长远了。因此,在大宇宙的构成及其历史中,只让地球这样唯一的一点空间、一瞬时间,具有生命和意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那实在是难以想像的。

    生命,我们在地球上所见所闻的那种生命,只能在相当的物理条件下生存。但是,可以想像得到,其他生命形态,在另外的条件

    321

    展望二十一世纪

    下,也是可以生存的。只是在我们太阳系里,不管什么生命形态,能够培育生命的行星,恐怕只有地球。也可以说,在我们银河系的别的太阳系中,大概没有能培育生命的行星。

    但是,在我们银河系以外,迄今所知道的银河系还有无数个。

    越过现在观测领域,那里恐怕还有数不清的银河系。这样也可以想像,在我们银河系以外,至少在一个银河系中,至少在一个太阳系中,至少有一个行星,能维持生命。也可以想像,在那里实际上栖息着生物,其中的某种生物具有和人同样的智能。如果认为宇宙是有限的话,这也是难以想像的。而实际上,大宇宙呈现着无限的状态,所以是具有发生这种情况的或然性的。

    看起来,人类大概不是唯一的存在。这不仅仅是可以相信的问题,而是有这种或然性。就是说,在什么地方另有一颗行星不,或者是在别的很多行星上存在着跟人类大体上同种的智

    能生物。

    但是,从地球到住有这样智能生物的行星上去,大概是不可能的。人类在月球表面着陆的宝贵教训告诉我们:到另外的行星去是非常困难的。月球比别的任何星球,离地球都相当的近。可是

    为了从地球到月球表面,仅仅几个人就耗费了巨大的资财和技术。

    因此,假定在银河系有一个可能栖息生物的行星,要想去那里,就得发明宇航员能在其中繁殖几代人的飞船。

    池田假如其他天体也有生物,那种生物在形态上、机能上、化学成分上,跟地球上的生物是否一样,这倒是个问题。一部分科学家认为,跟地球上碳素系生物不同,也可能是硅素系生物,

    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汤因比其他天

    ...  </P></TD>

章节目录

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并收藏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