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银行之中可能会有近50的银行倒闭,即4000家银行可能倒闭。

    在利率火山阶段之后,将进入金融风暴的第四阶段美元冰河期,不过这个阶段宋鸿兵现在还没有时间表。

    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这位曾经在美国房利美和房地美工作过的中国四川人,因预言的大胆和部分准确性备受媒体关注。

    枯燥的数据和图表只是他分析的工具之一,金融世界中能够提供独有信息的人脉关系,似乎更是其判断来源。

    2009年2月22日,在环球财经研究院成立当天,该院院长宋鸿兵表示,将通过对西方金融界人脉关系的分析,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

    他说:“我们将对统治世界的17人俱乐部展开研究,这些世界核心金融人士,是大多数中国金融人士之前没有关注到的。”在宋鸿兵看来,这些“统治世界命运的人”将与接下来金融风暴的延伸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4000家银行或倒闭

    宋鸿兵与该研究院的国内研究成员、国家开发银行经济学家吴志锋等,都认为金融危机将在接下来的不久,产生第二波更为剧烈的风暴。出语惊人的宋鸿兵认为,这一波冲击的标志,将可能是位于美国的银行业翘楚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的破产倒闭。

    “现在花旗银行的股价只有不到2美元,美国银行的股价只有3美元多,之前,他们的股价都在20美元和30美元左右。”宋鸿兵说。

    已经跌掉90市值的两家银行,最近的股价走势与此前两房出问题前的股价走势非常相似,都是几波下跌后来一次最大的跌幅,而这也可能就是其破产的前夜。

    宋鸿兵表示,第二波金融危机就可能在最近爆发,区间为2009年4月到9月。

    宋鸿兵阐释了自己说这些话的依据。他认为,资产价格是金融危机中衡量银行系统的重要标准。如果是20倍的杠杆,现有的资产价格下跌,可能导致银行资产归零,但是,美国和欧洲的银行平均杠杆率都在30倍左右,而现在的测算是资产下跌幅度已经达到了868。

    这实际上表明,美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已经资不抵债,而包括欧洲在内的银行,与美国一样,也将出现重大的危机,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也处在这个危险的边缘。

    宋鸿兵分析说,资产价格的下跌,将导致商业银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面临着两个残酷的选择,要么申请破产保护,要么被全面国有化。

    最近格林斯潘已经提出来,说美国银行系统的国有化可能是个不错的主意。宋鸿兵对此的解释是,这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国家开发银行经济学家吴志锋也表示,根据他们对美国市场的观察,在第二波金融风暴中,美国现有的8000家银行之中可能会有近50的银行倒闭,即4000家银行可能倒闭。当然,美国与中国不同,他们的银行虽然数量庞大,但资产规模都较小。在这些即将倒闭的银行中,会有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倒闭,这将构成第二波金融风暴的标志**件。

    吴志锋认为,第二波风暴中,大型商业银行的倒闭对市场的冲击,将远大于第一波中雷曼兄弟等几大投行的倒闭,因为,他们承担着支付功能。

    政府面临破产危机

    吴志锋认为,由于商业银行倒闭而导致的支付危机的影响力会更大,并将由此产生第二波风暴后的第三波金融风暴。

    宋鸿兵表示,在第三波金融风暴中,商业银行一旦国有化,商业银行此前发行的167万亿美元金融债将会被调价,这些金融债,现在被美国的养老基金、社保基金和各个国家的金融机构持有,他们将面临巨大损失。

    除了金融债将可能出现问题,地方政府债、企业债、信用卡债务等也将出现问题,这些债务的总额是25万亿美元。

    此间,问题的另一个核心是企业债中的垃圾债券。这些债券最没有信用,担保能力最差,规模达到了3万亿美元。宋鸿兵预测,在接下来的4月到9月期间,这些垃圾债券的违约率会由现在的45提升到20以上。

    而在宋鸿兵看来,保尔森奥巴马采取的目前的救市方法也都不能奏效,因为方法是错误的。

    目前的情况,第一个办法,政府出钱购买银行的烂资产以图恢复流动性,好比在洪水爆发的下游去抽水,但是洪水源头的问题没有解决,洪水会越来越多。

    第二个办法是向银行注资,如同在加固堤坝,但上游还在下暴雨,洪水上涨速度太快。第三个办法是让银行破产,采取炸坝措施,但是奥巴马目前没有更多的财政力量做这件事。

    唯一的选择是大规模增发国债,但是,这个窟窿也是惊人的。其中商业银行3万亿美元、财政赤字12万亿美元等,总救市资金总额需要5万亿美元。这样的发债规模是往年的4到5倍,往年的发行量只有8千亿,今年可能达到5万亿美元。

    问题是市场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美国国债。目前全世界外汇储备共有76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已经是各种票据,可动用的现金为2万亿到3万亿美元,如果采取发行国债的方式,将会造成美国国债供应量过剩,没有人买得起这些国债,相应的国债价格将下跌,也造成危机进入第三波金融风暴。

    在第三波风暴中,一些国家或地方政府将会破产或倒台。

    实际上,美国加州政府可能将是美国第一个出现大规模地方政府违约的地区。一些东欧国家也已经处于非常艰难的地步,最近它们引入了战略投资者,迹象有所改善,但国家银行的控股权旁落,交给了投资人,控股方占到了东欧国家75以上的股份。

    此前,一些外资银行控股了东欧国家的银行,又向东欧国家进行大量借贷,而一旦去杠杆化的过程发生,外资银行将会抽取资金回避风险,必然造成本国货币的急剧贬值,形成货币危机,随之也产生第三波金融危机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地方州政府可能倒闭,东欧国家可能会发生较大的社会动荡。10年之前,印尼政府倒台和社会的动荡就与亚洲金融2,008,385危机密切相关。

    宋鸿兵表示,在第三波的冲击中,美国将产生大量美国国债,这将导致长期收益率狂涨,融资成本同步上涨,形成利率火山,严重打击美国现在的实体经济,债务成本进一步上升,最后导致越来越多的资产脱离美元计价,美元将会贬值。

    在利率火山阶段之后,将进入金融风暴的第四阶段美元冰河期,不过这个阶段宋鸿兵现在还没有时间表。

    宋鸿兵认为,最后的结论是无论美国如何做,全世界包括美国在内,必然面临着长期衰退,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唯一的悬念是衰退将会在通缩还是通胀下进行。如果是在通胀下,衰退会类似上世纪70年代美国长达10年的滞胀经济衰退,但是通货膨胀在两位数以上。

    警惕美国的“人造牛市”

    最近几天美国股市连续大涨,华尔街的上空似乎出现了久违的牛市祥云,交易员欢声雷动,投资人额手相庆,市场在窃窃私语危机已见底,华盛顿在高唱经济即将反弹。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纷纷报出一二月的盈利,巴菲特在抄底,伯南克在打气。

    事情果真如此吗恐怕只有头脑“简单”的人才会相信这样的“g20”政治行情。没有美国政府两次数百亿美元的注资,何来花旗和美国银行的盈利这样的“盈利”如何让人心里踏实更何况这些“盈利”中均未将未来潜在损失估计到位,它们假设经济将会迅速繁荣。这样的“盈利”同样不包括美国政府以拯救aig为名,而实际上将高达千亿美元的巨额纳税人的资金变相打入各大银行的账户所显现出来银行体系“人造健康色”所产生的“收入”。

    美联储刚刚公布将直接动用3000亿美元购买美国长期国债,这是近50年以来的头一回。实情是,各国中央银行纷纷抛售美国长期国债,离岸对冲基金在狂抛两房债券,美联储已成为美国长期债券的最后买主。对于马上面临靠至少两万亿美元国债增发才能挽救银行系统的奥巴马来说,这个时机真是糟透了。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美国的长期债券是美国金融体系的生命线,长债被抛弃导致美联储直接介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通货膨胀和长期萧条。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要在g20会议之前要搞出一个“人造牛市”来为奥巴马拉抬气势,在一片牛市大吉的迷幻气氛中,希拉里才可能给头晕眼花的各国代表的口袋里塞进一些美国长期国债。即将召开的g20大会,不过是美国搞的一场美国债券的超级路演而已。

    伯南克的话可信度有多少呢2007年初当次贷问题刚露头时,此公信誓旦旦地保证这仅仅是个小问题。2007年8月次贷危机正式爆发,此公认定这是一场“孤立的”、“短暂的”、“小规模的”危机,结果危机演变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结果此公仍不认错,断定金融危机不可能影响美国的实体经济,结果我们看到的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房屋没收率、失业率、各种违约率、企业破产规模。今天此公又说“美国经济年底走出衰退”,听众还是自己掂量吧。

    最近几日,国内和国际的部分经济学家又在联手配合这一“人造牛市”,大唱“赞歌”,面对这一盛景,真不知道是谁的悲哀

    联想起最近看到国内某权威杂志一篇为何经济学家遭质疑的短文,文章针对目前部分经济学家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入木三分的精彩剖析,我们和广大读者一样深有同感。在当前的危机之中,我们的每一位经济学家都应该在发表各种言论之前摸摸自己的良心,因为我们的身上不仅寄托着广大投资人的血汗,更肩负着历史赋予我们的民族责任。

    这种责任不仅是三五年危机中的责任,更应是我们毕生做人的准则。

    警惕泡沫破灭随时准备离场

    日前,金融畅销书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应邀从美国回来,出席北京证券业协会主办的“金融名家知钱讲坛”,对中国股市、楼市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中国投资人提出忠告:“5400点蕴含极大风险,建议至少撤出一半落袋为安。”

    宋鸿兵说:“股市今天涨到5400,风险越来越大,经济失衡,股票、房地产市场,不断积累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有点泡沫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在正常的情况下是这样。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出现一定的回调,比如说2030,把价格压下来。这样会使股票价格逐渐回到合理的价位。但是如果有人利用你的失衡,从外部对中国金融系统进行打击,就可能会有50的调整,那就是崩溃。”

    实际上中国现在发生的一切,与当年的日本几乎完全一样,连发生的顺序都一样。1997年的时候,香港受到金融打击之前,十年连续创历史新高,从1987到1997年,10年之内涨了14倍,实际上这都是出现严重问题的征兆。目前,商业银行还有许多上市公司,实际上非常依赖股价,依赖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这个跟当时日本公司一样,很多公司利润增长30、40,日本当年也完全一样,很多利润源于金融投资,股市投资,这种增长实际上是不可靠的,随时有可能逆转。一旦出现逆转,就会像日本一样。”

    “当房地产贷款出现毁约,房地产就危险了。”

    关于房地产,宋鸿兵认为,中国也跟日本当年的情况比较类似。大量的按揭贷款,绑架了银行。债券市场没有发展起来,商业银行背着贷款的风险,这样导致企业也好、银行业好、对股市房地产价格相当敏感,这实际上是一种脆弱的平衡。

    当按揭房地产越来越热,贷款越来越大,钱越来越多,物价越来越涨时,就会出现矛盾,首先中央银行必须要用利息来对冲,利息就会越来越高,但是在另外一方面,老百姓按揭贷款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为房价越来越贵。贷款人一旦出现毁约现象,银行就会出现坏账。最近,人民银行不断往上调利息,另外一方面,老百姓按揭利息这五个月都在上涨,这两者之间的交汇处就是违约率上升。当房地产贷款出现大面积毁约的时候,房价就到头了,那时就是国际资本发动货币战争的最佳时机。

    宋鸿兵说:“广大股民和投资者,必须意识到,你在跟谁玩,你不仅是在中国股市上,跟中国人做的庄也好,跟政府玩也好,背后还有国际资本。”

    他认为,如何能做到与泡沫共赢,最关键的是你得知道什么时候抽身,什么时候撤,别被人剪羊毛。这场“货币战争”是迟早会来的,现在关键是什么时候来,现在不同的说法,2008年有人说上半年,有人说下半年,有人预期2007年底会遭到攻击,具体时间谁也说不准,这些标志性的事件,如果同时出现了,基本条件就成熟了,大家就需要高度警觉,随时要准备撤走。

    货币战争2第七章:为什么要买黄金3

    美国金融危机可能进一步升级

    美联储完全清楚问题的严重性,一场巨大的金融海啸已不可避免,发生的时间段就是2008年6月到2009年夏,但直到目前为止,美联储完全没有向世界投资者发出任何预警。在毫无警觉和预防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的广大投资人势必遭受重创。

    如果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无法避免的话,那么危机的四个阶段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第一阶段的次贷危机好比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大地震;第二阶段的信用违约危机就是一场国际金融海啸;第三阶段的利率市场恐慌相当于美元危机的火山喷发;第四阶段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片衰退下的冰河期。现在,第二阶段来了

    海啸登陆

    2008年6月6日,美国股市出现了15个月以来最大跌幅的“黑色星期五”,纽约股市暴跌394点,其幅度甚至超过了次贷危机最高峰的2007年8月。显然,次贷危机并没有结束,而是剧烈升级了。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世界金融市场中海啸级别的金融风暴已经悄然登陆,这次的主角就是现在还鲜为人知的信用违约掉期cds,creditdefaults。

    信用违约掉期是1995年由摩根大通首创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金融资产的违约保险。长久以来,持有金融资产的机构始终面临一种潜在的危险,这就是债务方可能出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期支付债务的利息,如此一来,持有债权的机构就会发现自己所持的金融资产价格贬值。如何“剥离”和“转让”这种违约风险一直是美国金融界的一大挑战。

    信用违约掉期的出现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作为一种高度标准化的合约,信用违约掉期使持有金融资产的机构能够找到愿意为这些资产承担违约风险的担保人,其中,购买信用违约保险的一方被称为买家,承担风险的一方被称为卖家。双方约定如果金融资产没有出现违约情况,则买家向卖家定期支付“保险费”,而一旦发生违约,则卖方承担买方的资产损失。承担损失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实物交割”,一旦违约事件发生,卖保险的一方承诺按票面价值全额购买买家的违约金融资产。第二种方式是“现金交割”,违约发生时,卖保险的一方以现金补齐买家的资产损失。信用违约事件是双方均事先认可的事件,其中包括:金融资产的债务方破产清偿、债务方无法按期支付利息、债务方违规招致的债权方要求召回债务本金和要求提前还款、债务重组。一般而言,买保险的主要是大量持有金融资产的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而卖信用违约保险的是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也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合约持有双方都可以自由转让这种保险合约。

    从表面上看,信用违约掉期这种信用衍生品满足了持有金融资产方对违约风险的担心,同时也为愿意和有能力承担这种风险的保险公司或对冲基金提供了一个新的利润来源。事实上,信用违约掉期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热烈追捧,其规模从2000年的1万亿美元,暴涨到2008年3月的62万亿美元。其中,这一数字只包括了商业银行向美联储报告的数据,并未涵盖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的数据。据统计,仅对冲基金就发行了31的信用违约掉期合约,而不久前被摩根大通收购的大名鼎鼎的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就是13万亿美元的信用违约掉期的风险对家。如果贝尔斯登真的倒闭了,将引发全球信用违约掉期市场的雪崩,2007年的世界金融市场也许早已是一片废墟了。

    致命缺陷

    问题是,信用违约掉期市场存在着重大的制度性缺陷,62万亿美元的规模将整个世界金融市场暴露在了一个前所未有和无法估量的系统性风险之下。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信用违约掉期完全是柜台交易,没有任何政府监管。格林斯潘曾反复称赞信用违约掉期是一项重大的金融创新,在全球范围分散了美国的信用风险,并增加了整个金融系统的抗风险韧性,他认为银行比政府更有动力和能力来自我监管信用违约掉期的风险,从而坚决反对政府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然而,事实是信用违约掉期已经发展成为一枚正在嘀嗒作响的“金融核弹”,随时威胁着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的安全。

    信用违约掉期的另一个巨大风险是没有中央清算系统,没有集中交易的报价系统,没有准备金保证要求,没有风险对家的监控追踪,一切都是在一个不透明的圈子里,以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形式在运作,目的就是为了交易商们获得最高的收益。

    与此同时,信用违约掉期早已不再是金融资产持有方为违约风险购买保险的保守范畴,它实

    ...  </P></TD>

章节目录

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宋鸿兵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宋鸿兵并收藏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最新章节